文学之于青年的导向性与人生出路的寻得
2019-06-25曾熙涵
曾熙涵
摘要: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以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为例,揭示其在社会中处于上升时期、青年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的特殊阶段时所面临的复杂问题与本质,同时将对文学的观照与人生的思考融合到一起,从《人生》中高加林等青年面对的人生问题切入,为文本之外、处在现实生活中同样迷茫的青年提供了借鉴意义与摆脱成长困境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人生》青年 导向性 人生出路
路遥在《人生》中不止于对高加林艰难境遇的表面展示,更在文本中提出了他对于高加林之类青年所犯错误的深刻批判,并以议论和旁观的角度分别从国家和个人层面为这一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使读者能更深切地在具体情节中把握作者写作的真正要义与目的。
一、训垮掉的一代与诫希望的一代
《人生》中高加林命运的起伏跌宕鲜明地代表了在特定环境中部分青年在面临重大人生选择的过程中,执着于自我的感受而屡遭挫败的人生经历。路遥设立了高加林因执拗于融入城市生活又反复被迫回到乡土的错综循环式情节,最终将在实现理想过程中失去自我正确认知判断的高加林遣回乡土。这一写作模式并没有完成主人公高加林想要出人头地的心愿,而是借助高加林愿望未能实现的情况,真正地传达出路遥在文学中融入人生启示意义的观念。路遥借《人生》中德顺老汉之口,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违背良心与失去纯真本心的知识分子进行说教与批评,直接批判其现状。从高加林沉醉于虚荣的爱情而抛弃纯真善良如金子般珍贵的巧珍,再到他为了名利打破原则与底线,当他到达所谓的人生的顶点之时,这种看似已经“凌绝顶”的状态,并非他脚踏实地凭借自己的才干而获得的,而是处于飘飘然、浮于云端、即将跌倒的前兆。德顺老汉苦口婆心劝说名利双收的高加林认识到现在所取得成就只是昙花一现的实质,而尝到甜头的高加林完全沉浸在享受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快感之中,德顺老汉几近一生的人生哲学已经无法说服得意自满的高加林低头看清自己脚下的路。
德顺老汉对高加林的劝导正是路遥想对高加林,以及那些像高加林一样被生活中突如其来的顺境冲昏头脑的青年所提出的警戒之言,巧妙的是,路遥并没有让德顺老汉的话醍醐灌顶般直接叫醒沉迷在飞红流绿的生活中的高加林,而是在一翻劝导后放弃了执着于自己的一套哲学的后辈,旨在于后文情节发展的延续,让故事发展脉络走向另一个高潮——高加林终于失去浮华的一切、被迫回到乡土。这样安排不止于情节戛然而止式的封闭,通过高加林的一错再错、不知悔改,让读者真正看到高加林一意孤行的严重后果,通过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命运起到警诫作用,只有人物真的走向了错误的深渊,人们才能真正反思自我。路遥在《人生》中借黄亚萍之父——一个老军人之口发出最为沉痛的呐喊:“你们现在这些青年真叫人痛心啊!垮掉的一代!无法无天的一代!革命要在你们手里葬送呀!”通过力透纸背的呼喊,通过高加林悲剧命运的走向,作者对“垮掉的一代”的不计后果的、任性的、随心所欲的举动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对肩负着国家未来希望的青年发出了真挚的教导之音。
二、国家宏观调控引导
路遥在《人生》的下篇中,不再单纯地将矛盾集中到青年个人与农村生活不可调和的冲突中,而是从普遍的生活现象上升到更加宏阔且深刻的社会现实问题中,着眼于处于迷茫状态的青年这一群体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状况和青年的个人前途息息相关。国家具有宏观调控个人思想与面对现实的能力,起到一种引导和指引的作用,并且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国家对个人引导的单向流动,其中还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国家引导青年一代正确解决现实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青年才干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家现在以及未来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利用自身能力的强大与资源的整合力与丰富度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以助个人能力尚處发展之中、还未能直面复杂的社会问题的青年解决所面临的窘境。国家所提供的支持落实在每个青年具体的人生道路中起到的作用,看起来只是一块不引人注目的背景板,实则这块背景板决定了青年人生命运的整体走向,国家处于发展繁荣蒸蒸日上之际,背景板调和出的明亮欢快的色彩也为青年的个人发展增添亮色,而当国家处于修复建设的困难时期,背景板则呈现出较暗淡的色彩,必然无法为正值青春的年轻一代提供与之气质相符的境况。
路遥在《人生》中清楚地认识到这一规律:“国家目前正处于困难时期,不可能满足所有公民的愿望。”“如果社会各方面的肌体是健康的,无疑会引导这样的青年认识整个国家利益和个人前途的关系。”《人生》中高加林所处的时代,国家正处于“青年”的迷茫与彷徨时期,还未走入成熟阶段,势必不会有足够的能力与价值满足社会青年的个人需求。国家不断地调整变化整体的发展,以寻得正确的发展出路,在探寻与摸索过程中不免会产生轻微的波动、转折与变化,并且这种变动通常难以提前预知。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青年自身面对窘境的能力,调整个人发展状态并适应社会的变动与走向,而像高加林这类无法正确深刻认识到问题本质的青年,就容易在时代洪流快速发展的冲击中被卷入到旋涡中难以挣脱自救。
三、青年进行深度自省与建构正确认知
高加林这类人物不同于作品中其他人物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其所特有的知识分子心中对于梦想和憧憬的无限执着,无论是什么样的状况,即使是最纯真浓烈的爱情,也无法将它们浇灭。高加林和巧珍之间有着真挚的感情,但是在高加林未来的发展与寻梦的道路中,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珍贵的爱情,这种理想与自我信仰主义至上精神打破了一直以来人类所面临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高加林这类人物处理这一问题时,他们没有过度纠结、徘徊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而是坚定地依从他们内心主观所想,复杂棘手的客观现实问题在他们面前“迎刃而解”,既不需要放弃理想也无须屈从于现实,将二者统一于自我的主观意愿中,由于主观意愿处于统领地位中,在某个重要的人生节点上,权衡利弊之后所做出的决断,看似衡量好了一切,实则不断地走向错误的深渊。
顺从自己的心愿取得一定成就后,不仅有自豪感、骄傲甚至自满,同时也有内省。由于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傲慢必然充斥于头脑之中,然而这种精神状态无法一直持续下去,只是暂时性地刺激着神经,而理智又会唤醒灵魂深处的最后一丝清醒,这种微弱的意识偶尔会吞噬掉建立在名利双收的快感上的自信,并因自己违背本心与原则所做的行为而产生仇恨与憎恶,内心短暂而痛苦的纠葛预示着自我深刻反省的萌芽,而这种忐忑最终伴随着梦想彻底粉碎,一切都化为泡影而消散,所迎来的是真正的、彻底的、深入骨髓的自我批判。无论是穿插在梦幻般的顺风顺水的生活中短暂的清醒,还是德顺爷和父亲高玉德的批评教诲,都不如生活的当头棒喝来得真切,生活与现实的教训让高加林真正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清楚地分析出了自己走的每一步路所要承担的后果与结局,这才是来自因自己的幼稚与不成熟而犯了错误的青年灵魂深处最深刻的反省。“当代青年为什么喜欢高加林,喜欢孙少安、孙少平,就是因为他们从这几个人物身上看到了他们自己,包括他们的处境,他们的弱点和他们的力量。”
单纯地认识到错误还远远不够,文学的终极要义在于对人生的启示与思考,只有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避免错误的出现,才能达到文学与入学的合一。“对于文学,路遥有着明确的目标感和良好的道路感。他相信文学是有用的,是改善人类生活的伟大手段,真正的文学都致力于提高人类的生活。”路遥在《人生》中明确地提出了他的观点:对于青年一代,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时,首先不能盲目冲动、脱离现实,而是要脚踏实地地结合客观规律和实际情况去解决问题,其次更重要的是思想正确,梦想应该通过努力得以实现,而不是走歪门邪道的捷径;对于社会,要予以正确的方向和思想的引导,提供公平公正的大环境,使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的青年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除此之外,在个体处理矛盾的过程中,在深刻理解问题的同时,也要找到自身的问题所在,从自身出发,寻找自我原因,这便需要青年树立正确的入生观与价值观,只有在认知正确的基础上,才能指导行为。在最后并非结局的结尾中,路遥虽然没有交代高加林重返乡土后的人生选择与去向,依旧将人物置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之中,只是结尾中站在零起點的高加林,经历了挫折与变故,思想上的提升,让他重拾了生活的信心,重新找寻新的生活方向与道路。具象的安排成功与否,不需要再被刻意地呈现出来,正如王愚在与路遥的对话中所说:“高加林是一个在人生道路上的艰苦跋涉者,而不是一个已经走完人生道路的单纯的胜利者或失败者。”在这一高度上,《人生》所想要呈现的不是高加林或成功或失败的最终人生境遇的生活表象,而是抛除掉无数种可能的生活的假定性与不稳定性,去探究生活本质中最深层最本真的层面之于每一个个体的人生导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