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
2019-06-25罗梦玲张之燕
罗梦玲 张之燕
摘要:提升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且兼容并蓄、异彩纷呈,是文化自信的基石。“百戏之祖”昆曲是中国古典戏剧艺术的优秀代表,其哲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体现在文学性、音乐性和表演性等诸多方面。《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爱情悲剧,以昆曲形式来演绎这部作品对昆曲的传承发扬有极大借鉴意义。昆曲英译策略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产生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自信 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昆曲翻译 传统文化
一、引言
2016年是英国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戏剧节——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策划了“世界莎士比亚戏剧周”的大型演出活动。“莎士比亚戏剧周”在英国爱丁堡的五个剧场同时进行,七天共三十场大型演出,其中二十七场是来自全世界各国顶尖艺术家带来的莎士比亚戏剧。最后三场同样是莎翁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是表演形式却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昆曲。2016年也是中国明代伟大的戏剧家和文学家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昆曲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并世双星”——莎士比亚、汤显祖穿越时空的艺术碰撞,是东西方文化的又一次交汇。
习近平總书记曾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而昆曲则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代表,是中国传统雅文化在戏曲领域里的集中体现”。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上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以昆曲形式演绎莎翁作品,体现了对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黾一部典型的爱情悲剧,被胡适誉为“西人之梁山伯与祝英台”。它歌颂了青年男女互相倾慕,敢于追求自由纯真的爱情,遇到敌对力量与艰难险阻时勇于抗争,最终牺牲自我的高贵精神。类似的主题在昆曲中的经典曲目《长生殿》《牡丹亭》《西厢记》等中都有所体现。本文将通过分析昆曲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创作背景、中英文剧本、舞台表演艺术等方面,概括总结出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有借鉴意义的方法经验。
二、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创作背景
1.国内背景:昆曲在2001年入选首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它充分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征和审美原则。“作为一种成熟完美的综合性艺术,昆曲具有诸多构成因素,主要包括文学、音乐、舞蹈、表演、妆容、砌末等,它的遗产价值也体现在极其广泛的文化领域中。”但正因为昆曲的文化价值极高,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且又是古典雅文化的集中体现,代表了中华民族曾经的文明高度,随着其依附的封建制度的衰败,昆曲也不可避免地没落。昆曲的衰微是因为“民族雅文化这个大环境,在晚清市民文化的兴起中遭到破坏而带来的结果”。人们“所好惟在秦声啰弋,厌听吴骚”,再加之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自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科学技术,文化上也潜移默化地受西方影响,全球化的冲击进而导致了昆曲的全面式微。
当下国内的情况,一方面是人们对昆曲不了解,越不了解越难认识到昆曲的价值所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更谈不上自信了;另一方面是对西方文化心向往之,崇尚西方。比如2016年同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早就深入人心了,而《牡丹亭》里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却流传不广。“汤显祖不如莎士比亚的世界影响力,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不仅仅在西方文化弥漫之后,还在之前的中国文化语境中,汤显祖就已经黯淡下来。”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便可以借助莎士比亚在国内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接触到昆曲,加深人们对昆曲的理解,从而更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2.国际背景:如果说汤显祖的昆曲是中国雅文化的集中体现,那么莎士比亚的戏剧则是西方市民文化崛起的优秀代表。戏剧题材十分丰富,囊括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军事、外交、商业、民俗等,帝王、贵族、富商、了“The music sounds like”,这对于不了解《琵琶行》的外国听众起到了很好的解释作用。又如,对[石榴花]中“西施画舸,范蠡烟波”的英译为“The beauty Xishi is sitting in the gaily painted pleasure-boat, Her lover Fanli is rafting.”这句话运用了西施范蠡的典故,而译者故意在译文中多加了“The lover”使人物关系更加清晰,便于外国观众理解。另有,“只半刻昙花不久长”——“Which is merely a flash in8 pan”,“真花能笑,玉有香”——“ShallI compare thee to the blossoming flower or the transparent in my hand”,“更唐宫靡艳汉宫秋,到伊州繁急凉州骤”——“The most famous emperors cannot protect their beloved concubines.In sad tunes maidens expecting the return of husband”等直接向观众揭示了唱词的背景与内在含义。虽然意译的特征使英译版失去了其原版的“写意”特点,但是本着以“决定翻译过程的首要原则是翻译目的”的宗旨,译者们摒弃了追求高深精准的翻译境界,为的是观众有一种贴近生活的对话感,而不是艰涩难懂的学术感,更好地提升趣味性与互动性,使受众更加广泛,在促进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走向世界的同时,作为一种更易被世界人民接受的形式,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同时,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从西方戏剧改编而成的昆曲,它以及其英译对昆曲莎剧走向世界更具有现实意义与典型意义。将昆曲向世界传播需要寻找合适的昆曲曲目翻译对象。莎士比亚,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剧作家,其每一部作品都堪称经典。其中早期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以经典永恒的爱情为主题,歌颂着一曲“爱”与“美”的颂歌,少了几分《麦克白》式的恐怖与血腥,它更容易受到全世界观众的喜爱。昆曲将西方文化融入其本身,再以东方文化的凝聚形式向世界输出,大大提高了目标观众的数量,同时(例如一些莎士比亚爱好者或是中国文化爱好者),能够收到更多的信息反馈,无论是抱着好奇或是怀疑的心态,都是对昆曲及昆曲译本的传播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昆曲,在现今的复兴阶段,需要创新,需要注入新鲜血液,尤其是当昆曲一直活在老一辈的记忆里,而“90后”“00后”对戏曲提不起一丁点兴趣的时候,尤其是当西方文化一次次冲击着东方文化,中华民族面临着文化自信危机的时候,是时候想一些办法去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去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去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了。也就是说,昆曲也需要改变,需要随着时代的需求而改变。这时候,新的昆曲曲目的演绎又何尝不是一种力挽狂澜的做法呢。
五、结语
昆曲作为中华文化浓缩的精华,也标志着优雅从容的生活态度,在其唱腔、语言、思想、题材等方面都反映了昆曲艺术所展现出的中国诗词、舞蹈、古典音乐、舞台表现的高超造诣。然而,任何一门艺术,都需要有一定的受众群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审美方式的改变,人们对那意蕴悠长婉转的戏曲艺术也有了新的要求,昆曲艺术需要革新,中国文化的传播方式更需要革新。此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给昆曲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对西方原著独到的理解下,结合中国文化背景进行改编,融入了中国文化中对于形象特有的描写手法,加之写意审美和诗意意境的烘托,将东西方文化巧妙的结合。同时,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英译版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着重意译上的翻译目的,大大增强了昆曲在海外的影响力。
穿上了西化“新衣”的昆曲在激发了国内外人民对于戏曲的兴趣的同时,也预示着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需要跟随时代的潮流。此昆曲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及其英译在其创新性和专业性上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极具借鉴意义。其在保持以中国文化为核心价值的本质上,结合并利用西方元素,并以清晰明了的形式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消除国际上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从而促进世界人民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层理解。当创新理念变得炙手可热,一味墨守成规只会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陷入历史的怪圈而被人遗忘,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迫切需要吸收新的元素、接受新的理念、面对新的改革。平民、流浪汉等各色人等都能在戏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莎士比亚的戏剧不仅仅是英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还乘着“文艺复兴”的“东风”在17世纪陆续传人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之后更是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传入美洲、亚洲、大洋洲及非洲。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以莎士比亚的作品为外衣,以昆曲为内核,在中国传统文化尚未能远播四海时,以莎剧为契机,在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上亮相定能给外国友人耳目一新之感。而且中国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嫁接也有先例,河南梆子《约/束》就改编自《威尼斯商人》,舞台表演添加了很多中国元素,在国外的演出可谓是好评如潮。所以昆曲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也能够借助莎翁戏剧,将中国优美典雅的昆曲文化带向世界舞台。
三、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处处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
昆曲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编剧是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导师、北京大学特聘教授陈超老师,他在创作过程中始终秉持“昆曲文学艺术的形与魂均不能变异”的原则。笔者有幸拜读了整部剧本,在阅读时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浓的古典文学和灿烂文化气息,剧本巧妙地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情节融入昆曲的体裁中,看不出一絲嫁接的尴尬痕迹,可谓是巧夺天工。剧本内容上多处用典,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掌故俯拾皆是,语言典雅优美,融合了诗词曲赋等多种文学体裁;舞台艺术也是尽善尽美,美轮美奂。
1.编曲方面,陈超教授“严格遵从传统联套的规范,恪守每字平仄,每出(场卜韵到底不换辙韵”,呈现的是原原本本昆曲的精华。我国传统音乐中,曲牌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宋代时,由于城市民间音乐的繁盛,曲牌音乐形式逐渐发展扩大,曲牌联套的音乐结构出现了。这种结构经元杂剧的发展,到明清昆曲达到鼎盛。剧本中曲牌名依次为[粉蝶儿][石榴花][泣颜回][扑灯蛾][黄龙滚犯][煞尾][引子][绕池游][山坡羊][山桃红][绵搭絮][南乡子][锁南枝][前腔][隔尾][懒画眉]……严格按照曲牌联套的结构,不乱篡改,完完整整地保留了昆曲的形式,保存了昆曲的精华,呈现出原汁原味的艺术盛宴。
2.情节方面,比较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及莎士比亚的原著可发现,编剧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删去了大量不适合昆曲表演的情节,保留下来的则是适合用昆曲来演绎的。原著中的宴会场景换成了几个男子慕名前往朱府欣赏朱丽叶的舞姿,而不同于原著中的男男女女们一起跳舞的宴会情节,这是因为东西方开放程度不同,原著中的朱丽叶更为活泼大胆,昆曲版的则要娴静矜持得多,所以场景安排也要与人物性格相适应。原著中的“阳台告白”的场景换成了“花园告白”,这可能是因为东西方建筑样式不同,中国古代建筑并没有类似于西方的阳台,男女幽会也是在花园居多。原著中出现的是神父,昆曲版出现了花神,中国有鬼神志怪小说的传统,花神则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希望借用神力来挽回悲剧,表达人们对爱情悲剧的深深同情。总而言之,改动过的场景都是为了更好地用昆曲的形式演绎出美好的爱情故事,更好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3.内容方面,剧本不仅语言精美,而且处处用典,增添诗情画意。王国维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极力推崇元曲,认为后世不能继之。元曲是元代的文学顶峰,元曲与元代以前的文学都对明清昆曲文学中的曲词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昆曲中的曲词可谓是集结了历代文学的精华。
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既灵活运用了“西施画舸,范蠡烟波”“洛女下凌波”“做个赵师雄到那罗浮山把美人访…‘写离骚香草美人愁”“想司马茂陵秋瘦”“卓文君怨白头,绿珠吟,相思剖”“怕杜陵当日尚没佳篇”等著名典故,又巧妙化用了诸如“霓裳一派瑶池堕”“云情暖,花貌香”“漫说瑶台月下幸相逢,又住了群玉山头第一峰”“旗亭向日晚,蔼蔼林岚生”“任飞花今日残红更旧”“倚遍这玉栏杆”“想一样菊花人瘦”等文学名句。中国古典文学里的经典意象也比比皆是,如“移宫换羽”“珍珠滚盘又数颗,彻底芙蕖现绿波”“做鸳鸯栖着渔梁靠”“任那斜阳”“倚遍这玉栏杆”“但愿得桃花依旧”“恰好个暮春三月天”“一霎的崔成满纸云烟”,等等。单单列出这三种语言特色,就可窥见昆曲的言辞精妙了,还可以通过昆曲触碰历史,浸润在古典美中。
4.表演上,笔者虽未能去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上欣赏现场演出,但有幸观看了表演录影,至今记忆犹新,回味无穷。昆曲的舞台表演艺术与西方戏剧截然不同,西方是写实性原则,而昆曲则是“以写意性的表现手法塑造形象以反映现实”。笔者在观看昆曲艺术家的表演时,联想到昆曲表演就如同中国画一般,重神似、重意境、虚实相生、形神兼备。这种写意性效果是由“表演的程式化、时空的自由化、砌末的虚拟化以及人物的行当化”体现出来的。剧中的罗密欧扮演者杨楠和朱丽叶的扮演者张鑫在舞台上似乎进入“忘我”的境界,歌舞身段既遵从程式规范,又“类乎自然”,既高于生活,又合乎情理,可谓是行云流水,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精神境界以及真和美的高度统一。时空上转换自如,昆曲舞台随着人物的走动、情节的推进而不断发生变化。在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舞台可以是朱府、罗府、朱丽叶的闺房、罗密欧与朱丽叶相会的花园、朱能和罗密欧打架的大街上。时间上也是没有太多道具来体现时间变化,不像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晚上会有灯笼、月亮等道具来体现时间概念。砌末也就是道具布景,“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各班戏装砌末之设,但求富丽堂皇而不惜工本”,可见砌末在昆曲表演中的地位是极高的。莎剧中的道具多用来指涉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昆曲版则更侧重于道具的文化内蕴和相关的人物心理变化。在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可以注意到罗密欧用的是书画折扇,以示其是文人公子,有高雅之风。且执扇有许多动作,以扇击掌是在思考,开扇遮挡是掩饰见到朱丽叶的喜悦羞涩之情,在扇面上张望表示急切心理。人物的不同行当代表了不同的人物性格、社会身份和地位,在欣赏昆曲时,看到人物不同的行当,便能推测出人物的特点。比如朱丽叶是大家闺秀,类似于《牡丹亭》里的杜丽娘《长生殿》里的杨贵妃,就是闺门旦。朱丽叶的近身丫鬟类似于《牡丹亭》里的春香、《西厢记》里的红娘,就是贴旦。
四、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英译版精妙得当
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虽是演绎莎翁戏剧,但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推广昆曲,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陈超教授坚持原汁原味的昆曲剧本创作和表演,将昆曲的典雅优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昆曲在国内传播度尚且不高,指望外国人看懂并达到欣赏的境界更是难上加难。翻译理论家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根据行为学理论提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行为活动。他的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首要原则是翻译目的(The prime principle determining any translation process is the purpose[Skopos]of the overall translational action)。此次昆曲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侧重于舞台演出,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读者将注意力放在舞台表演上,去欣赏人物的肢体语言,了解昆曲的舞台表演艺术。翻译剧本的策略便要有所调整,译文既要遵循忠实地传达人物情节意蕴、译出美感的原则,也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程度;译文不能太过艰深,否则会将观众的注意力分散到理解台词和故事情节上,译文也不能完全迎合观众口味,否则便失去了昆曲的本色,违背了创作初衷。
“昆曲英译是一种跨时空的跨文化交流”,“译者不仅要对自己的社会与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也要对另一方的社会和文化有所了解”。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译者是张之燕老师及其指导的两名学生余孙文和葛军华。张老师是英国埃克塞特(Exeter)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比较文学及莎士比亚作品研究,她对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尤其是莎士比亚研究有很深造诣。翻开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英译本,既可感受到浓浓的昆曲气息,又可以领略到西方文化的魅力。现选取几例进行分析:
1.译文保留较多原文意象
(1)耿耿的牛郎意讹 遥遥的织女情多。
The ingenuous cowherd is moved and the weaving lass is affectionate.
鹊桥没架银河朗亘。
And yet the bridge in The Legend of Love is unconnected.
(2)作鸳鸯栖着渔梁靠,也。
We are like the sweet couple of the mandarin ducks.
(3)睇盼着刘郎重又。
Expect Liu Yuxi's returning.
虽然这些意象,诸如“cowherd”“weaving lass”“mandarin ducks”,“Liu Yuxi”等是不为外国观众所熟知的,但译文中保留这些意象,可以让外国观众带着疑问,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文化。
2.译文充分考虑英语诗歌韵律特点
(1)不由咱带青骢,策鞭忙过。
Riding my bluish white horse,I am spurring in a haste.
昨日里夜难寐,意惹情魔。
Hit by Cupid's arrows,I could not sleep last night.
(2)朱丽叶:(白)感君多情……
Juliet:I am touched by your affection and passion.
(3)倚卿卿玉软香浮。
My dear brother murmurs and mopes.
(1)中horse和arrows,haste和night,句与句间押韵;(2)中affection和passion押尾韵;(3)中murmurs和mopes押头韵。
3.译文化用莎士比亚的语言
(1)饱赏那洞府仙娥,抵多少,掷车潘果。
Just to admire her charm and grace, overshadowing sun and moon.
(2)诗友甲:啊列位!今日名贤云集,高会成欢,务须畅饮,以永今夕。
First Poet: Today prominent people gather lively here,so I propose a toast to eternalize this joyful moment.
(3)韶华倾负,尘梦破,万物凋残。
Sans splendor youth, sans earthly dream, and sans everything.
(1)中在莎士比亚的Romeo and Juliet就有“Juliet is the sun,kills the envious moon”的表达。(2 )eternalize一词化用莎士比亚的Sonnet 18一诗,“etemal summer shall not fade,eternal lines”.(3)sans一词化用莎士比亚As You Like It中的“sans teeth,sans eyes,sans taste,sans everything”.这种翻译技巧将莎翁的妙句融入昆曲字幕,会引起观众们尤其是莎剧观众们的极大共鸣,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4.译文融入西方经典意象
(1)则问你绮席华筵那日娇。
On the banquet day, thou are far more beautiful than the Three Graces.
(2)光闪闪风流满座。
In the sparkling light, all seats are taken by romantic wits.
(3)怏怏的歌云不散。
No nightingale did ever chant more haunting notes.
(4)昨日里夜难寐,意惹情魔。
Hit by Cupid's arrows,I could not sleep last night
(1)中Three Graces是希腊的美惠三女神。(2)romantic wits让人联想到伊丽莎白时期的大学才子派-university wits.(3)看到nightingale便想到英国浪漫主义诗人Wordsworth的The Solitary reaper.(4)Cupid's是罗马神话的小爱神,hit by Cupid's arrows是fall in love的经典表达。字里行间浸润着西方的文化,便于调动观众们的兴趣,有熟悉之感。
五、结语
本文在习总书记倡导文化自信、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分析昆曲艺术的国际国内背景,鉴赏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英文版本的精妙之处以及昆曲舞台表演艺术的超凡魅力,总结出一些有利于昆曲艺术乃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发扬的经验。昆曲作为中国传统雅文化的阳春白雪,优美高雅的同时也艰涩难懂,昆曲传播可借助早已深入人心的莎士比亚作品,在国内国际舞台上扩大自身影响力。用昆曲创作作品时要坚守原汁原味,保留大量中国古典文学意象,严格遵从曲牌连套结构,舞台表演也要体现“写意性”原则。昆曲英译要灵活使用翻譯策略、技巧、方法,在原作与读者或观众之间斟酌权衡,达到翻译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