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国门的“易拉罐画”

2019-06-25赵丽杰

妇女 2019年4期
关键词:本溪市易拉罐创作

赵丽杰

突发奇想,首创“罐画”

林春科家住在一栋老式楼房里,一室半的格局显得有些拥挤,半室房间里堆满了旧家具、几处盆景,还养了几缸鱼,而另一个房间既是卧室、也是父女俩的工作间,一张双人床之外,两侧墙边摆着老式箱柜,窗前一米见方的桌面就是工作台,上面堆满了各种易拉罐、半成品画和制作工具。床头的一面吊柜里塞着满满的易拉罐,墙上挂满“罐画”。

林春科创作“罐画”出于偶然。那是1987年,当时易拉罐在本溪还不多见,只有一种饮料“健力宝”是用它装的,除了逢年过节,很少有人买来喝。喝过的易拉罐不值钱,扔了可惜,于是,就有心灵手巧的人,把易拉罐的盖子剪掉,罐壁的一半剪成细条,向外编织,就成了一个花篮形状,一般当作烟灰缸。

看到易拉罐做成的烟灰缸,林春科突发奇想:易拉罐有着特殊的材质和光泽,看上去质感特别强,把它做成一幅画怎么样?他当即找出两个还没扔掉的易拉罐,随手剪成两只仙鹤和两棵松树,一幅简单的画就成了。女儿林娟放学回家后,林春科便拿给她看。当时林娟还在上小学,看到老爸的作品感到新奇有趣——没想到喝过的易拉罐还能做出这么精美的东西,变废为宝,可比当垃圾扔掉强多了,便说:“爸,你做得不错啊,以后多做些吧!”女儿这样一句不经意的鼓励,让林春科一头扎进了“罐画”创作中。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林春科的“罐画”创作过程同样困难重重。在他之前,没有人用易拉罐做画,它是工艺品中的一个新品种,没有资料没有经验,甚至用什么样的工具、怎样制作都是一片空白。

“下乡的时候喜欢画画,空闲的时候就和青年点里的伙伴在山里到处走,写生。”林春科说那时没有专业老师指导,都是自己琢磨着画,后来回城他又到本溪市平山区文化馆自费进修过一段时间,学素描和色彩,“一个月学费就是工资的三分之二。”林春科说,下乡的时候自己还做过许多东北金刚木、黄花梨的木雕,可惜后来都陆续遗失了,“那可比现在市场上的材料强多了,若是留到现在得值点钱。”

正是那个时候有意或无意的经历和学习,让林春科的艺术细胞得到了充足的养分,最终开花结果。而作为本钢一机修厂的一名钳工,林春科的动手能力那是没说的,工具也不缺。除了普通的工具,他還自己研制出了一些独特的“罐画”专用制作工具,自创了描、剪、立体成形等工艺流程。

精益求精,独具特色

1996年,林春科下了岗,打工、采山菜……挣钱养家之余,他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创作上。

1999年,母亲脑出血,因为舍不得把母亲送到养老院,林春科边照顾母亲,边在母亲身边作画。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几年,直到2016年母亲去世。

简单的“罐画”也许一天就能完成,大型“罐画”就得几十天甚至几个月才能完成,而且,这还是在原材料齐备的情况下。

林春科的“罐画”作品有四个特色:一是独有的构思。上山下乡的经历、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借鉴,再加上自己多年醉心艺术的熏陶,几乎每一幅作品在创作前他都要在心里过几个来回,形象、色彩、布局……可以说每一个细节都有着独特的想法。

二是纯手工制作。有一次在沈阳展览的时候,有人怀疑他的作品有机器打磨,拿着放大镜仔细在几幅作品上对比观察,最终确认“你这真都是手工的”。

三是纯本色。不管是花鸟、人物,还是卡通、山水,林春科所有的作品都是利用易拉罐本身的色彩,没有任何二次上色,这既是为了保证不褪色,也是为了符合变废为宝的环保宗旨。

四是整体性。不管是小幅作品还是大型作品,作品本身都是一个整体,是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一部分一部分粘贴的,可以完整地从装裱的背景板上拆卸下来,他介绍一幅竹子画:“每一根竿部都是整体的一条。”

为了保证作品的特色,林春科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孔雀的尾翎、牡丹的花叶、小鸟的羽毛、盘龙的鳞片,几乎每一个翎眼、每一片花叶、每一根羽毛、每一枚鳞片,因为要选取最适合的角度和颜色,都要用去一个易拉罐。而因为材料的特殊性,在制作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表面出现裂口或是划伤,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工夫就白费了。

什么样的罐材料厚、什么样的铝含量高、什么样的色彩丰富、什么样的工艺好、什么样的伸缩性好……林春科了然于胸。为了能“淘”到色彩、质地、图案各方面都满意的易拉罐,他发动家人捡,到饭店、亲友家要,到废品收购站、小卖店、超市买……为此还遭人误解,以为他在捡破烂卖钱。因为易拉罐,林春科还学会了喝啤酒——有一次,他看中了一款外国啤酒的易拉罐,一罐就几十元钱,“这么贵的酒,也舍不得倒了啊,干脆我就喝了吧。” 林春科说,多年来,自己收集、购买的易拉罐有近千个品种五六万个,有许多都收藏了,“有的材料比较好,现在已经不出了,舍不得用,给女儿留着。”

女儿接力,妻子助阵

“我们到处收集易拉罐,一开始大家都不理解。”林娟说,为此她曾被同学嘲笑。那是一次学校运动会期间,林娟把同学们喝过后的易拉罐都捡起装在塑料袋里,同学问她:“你捡这个干啥?”林娟说:“我爸用这个做画。”可同学们并不相信:“你别编了,你就是要捡回去卖钱,这能做什么画啊!”是啊,谁能相信易拉罐能变成画呢?

而这个捡易拉罐、看着它变成画的过程,也让林娟对这种艺术形式着了迷。2000年,林娟大学毕业,开始“罐画”创作,十几年时间,她创作了许多不逊色于父亲的作品。

“现在好多年轻人不愿意吃苦,我也一样。刚入门的时候,学习过程特别枯燥,为此发了不少脾气,原本以为我自己学不会了,后来制作出成品得到了认可,甚至卖到了国外,感觉很有成就感,就摸索着坚持下来。”林娟说,“罐画”创作离不开剪子,制作一朵牡丹,几十根细细的花蕊都是一根根剪出来的。大量的剪子活儿,她常常被剪子伤到手,多少次把手腕累得肿起来。

林娟第一幅被外国人买走的“罐画”作品,是一幅卡通人物画,当时是在沈阳的一个庙会展览上,被一个逛庙会的外国人一眼看中。

近年来,由于政府部门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给予了“罐画”作品更多的发展空间。2012年,林春科父女在辽宁剪纸文化创意产业园里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创作和经营“罐画”更便利了。经过多年摸索,林春科、林娟父女的“罐画”创作越来越成熟,作品也越来越丰富。早在2004年,林春科作品在本溪市旅游商品交易会上被评为“金奖”;2011年,他创作的“孔雀双栖”被评为本溪市首届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创新奖”。林娟的作品《中国龙》在迎全运辽宁妇女手工制品创新大赛中荣获“辽宁省妇女手工艺品设计奖”,同时工作室也荣获“辽宁省妇女手工制品创业就业基地”称号。2015年5月22日,林春科父女的“罐画”作品亮相辽宁(广州)商品展洽会。现在,他们的“罐画”作品已经卖到了日本、韩国和美国。

工艺之家取得众多光环的背后,有着一个女人默默的奉献。林春科的妻子、林娟的母亲范桂梅,为了使丈夫和女儿专心制作“罐画”,几十年来任劳任怨,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家务事,给予父女俩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家里一直很和谐,现在画的销量不错,女儿也小有成就,感觉这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儿。”范桂梅笑着说。2017年,他们一家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如今,父女俩围绕“罐画”的想法越来越多。林春科说,现在他正构思用“罐画”的形式展现更多的名作,比如《清明上河图》,还有,“罐画”的内容不想局限于国内的山水风情,还想把国外的名画制作成“罐画”……以后发展再壮大一些,想办个个人画展,还想招收学徒,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

(感谢本溪市妇联、本溪市平山区妇联协助采访)

猜你喜欢

本溪市易拉罐创作
你来问 我来答
你来问我来答
Jazz
易拉罐乐队
本溪市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提升路径研究
王宠智作品
互相吸引的易拉罐
易拉罐制做的帆船
易拉罐美容记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