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供给侧改革 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9-06-25

上海企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经济企业

一、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与企业经营回顾

2018年是“十三五”规划的中期之年。我国的发展处于异常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经济仍然面临着下行压力。上半年与前三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6.8%、6.7%,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0.1、0.2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分别增长6.8%、6.7%、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上半年与前三季度分别增长6.7%、6.4%,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0.2、0.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下降幅度大于宏观经济的下降幅度。与前几年一样,物价涨幅仍然处于温和区间,上半年与前三季度CPI分别上涨2.0%、2.1%,涨幅比上年同期均提升0.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一直处于转型升级之中,产业发展持续升级,新旧动能不断转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是从产业结构来看,服务业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比第二产业快1.9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1%,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2.7个百分点。服务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8%,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8个百分点。二是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工业继续向中高端迈进,新产业加快增长。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11.8%、8.6%和8.8%,分别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5.4、2.2和2.4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光纤、智能电视等新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均超过整个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中,1-8月,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9%,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3%,分别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3.9和2.3个百分点。三是从消费看,居民消费持续升级。在居民消费中,前三季度服务性消费比重为50.2%,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在社会消费品零售中,消费升级类商品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通讯器材类与化妆品类商品保持了两位数较快增长。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7.0%。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0%,比上年同期提高14.0个百分点。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四是就业形势良好,1—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93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目标。前三季度,新登记注册的企业数超过500万户,日均超过1.8万户,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持续显现。

2018年11月28日,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在北京发布了《2019年经济金融展望报告》。该报告认为,2018年,受国内外环境重大变化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稳中趋缓,总体上呈现"三降两稳"特征。报告预测,2018年GDP增长6.6%左右,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CPI上涨2.2%左右。12月12日,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期刊《China Economist》发布2018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学人热点调研”结果。本次调查发现经济学人预判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外贸和就业形势稳中有进,通胀上行压力减小。参与调查的经济学人预判2018年全年经济增速为6.5%。判断2018年经济增速达到或超过6.5%的经济学人占比超过70%,其中,判断经济增速为6.5%和6.6%的经济学人占比最高,共占比54%。总的来看,经过持续调整转型,2018年的中国经济基本延续了“十三五”以来的发展态势,呈现稳中有进、结构不断优化、物价涨幅趋于温和、新增就业趋于增加的新常态。

从企业层面看,央行于12月24日发布《2018年第四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35.4%,比上季下降1.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3.2个百分点。其中,31.1%的企业家认为宏观经济“偏冷”,67.0%认为“正常”,1.9%认为“偏热”。经营景气指数为57.9%,比上季提高1.0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1.9个百分点。其中,27.3%的企业家认为本季企业经营状况"较好",61.0%认为“一般”,11.6%认为“较差”。调查反映了宏观经济形势的最新走势。总的来看,在经济增长企稳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2018年企业经营主要呈现三大特征与问题。

一是企业利润继续增长,增幅下降,利润率提高,成本继续降低,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3.6%(去年同期为23.3%),增速比1-9月份减缓1.1个百分点,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其中,10月份利润增长3.6%,增速比9月份减缓0.5个百分点。從行业看,新增利润主要来源于钢铁、石油、建材、化工行业。4个行业合计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75.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44%,同比提高0.2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和费用合计为92.59元,同比降低0.25元;其中,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27元,降低0.25元。

二是企业成本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近年来,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转型过程中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根据人民日报对江苏苏州和无锡、湖北武汉和宜昌、四川成都和德阳的100多家企业进行的调查,70%的企业认为,目前企业经营面临的最大困难还是各种成本偏高。在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连续数年发布的《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中,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前三项困难一直是:“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过重”、“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新近对部分国内企业的调研同样显示,综合各方面信息,目前国内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降成本过程中还存在着用工成本难以下降、融资成本较高、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企业内部挖潜降成本的动力不足等问题。这说明成本居高不下的趋势仍然没有实质性改变。制造业企业与实体经济感受的成本压力更甚。

三是化解过剩产能取得重要进展,但产能过剩问题依未根除。2018年4月,发改委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提出科学安排2018年化解过剩产能目标任务。钢铁方面:2018年退出粗钢产能3000万吨左右,基本完成"十三五"期间压减粗钢产能1.5亿吨的上限目标任务。煤炭方面:力争化解过剩产能1.5亿吨左右,确保8亿吨左右煤炭去产能目标实现三年"大头落地"。煤电方面:淘汰关停不达标的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截至8月中旬,我国已完成压减粗钢产能2470万吨,完成了全年3000万吨任务的八成。工信部的最新统计显示,2018年年底有望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确定的1.5亿吨钢铁去产能上限目标。2018年以来煤炭市场去产能扎实有序推进,取得效果明显,有望提前完成去产能任务。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6%,与上年同期持平,工业产能利用率稳中有升。当然,产能过剩形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工信部表示“十三五”期间去库存、去产能任务仍然艰巨,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风险点之一。新的产能过剩又已经出现。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经建成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年产能超过300万辆。到2020年,各车企规划产能已接近1000万,总投资额预计将达4000亿。2018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了《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该规定将规避新能源汽车的产能过剩,并遏制投资泡沫。

二、2019年中国企业走势前瞻

2019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新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展望2019年,我国经济仍然有望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但经济下行压力会进一步加大。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将稳步推进,经济发展结构不断改善,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推进,新技术对旧动能相关领域的改造与提升会日益加快,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与结构转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进而为新经济的扩张提供条件,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中国银行预测2019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将更趋复杂,并预测2019年中国经济GDP增长6.5%左右,较2018年小幅放缓。中国社科院预计2019年全年经济增速预计在6.4%左右,经济增速目标有下调的可能。

对企业来说,在经济新常态下,2019年企业经营面临的各种环境因素基本上具有连续性。有关调查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企业家的选择顺序依次如下;一是成本上升导致盈利空间缩小,营业额上升,利润并未随之上升。“人工成本上升”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价格大幅波动使企业承担巨大的库存风险”,导致企业净利润增幅收窄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是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困难。二是外需下降,内需不足,企业面临着订单减少的压力,同时客户对于供货价格和付款周期更加敏感。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近六成企业设备利用率低于75%,整体经营环境不容乐观,行业竞争持续加剧。三是资金紧张,销售不畅,融资渠道堵塞,库存增大,资金周转压力加大。四是节能环保责任加重,全球性环保意识的增加,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五是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经济调整期中国企业风险控制意识不够、能力不足、体系不全的问题日趋严峻。六是当前国内企业通过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优势已不再明显,企业经营面临转型与挑战,管理问题普遍存在,企业缺乏好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创新型人才。这些选项充分反映了中国企业现阶段成长的主要困难。优化调整结构、持续转型升级仍然是中国企业首要的战略选择。企业在2019年的经营走势与宏观经济环境及政策层面会表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特征。

(一)经营状况仍将保持稳中求进

在新常态下,2019年企业经营走势将与2018年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由于我国经济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稳中求进”仍然是企业发展的主旋律。在宏观经济企稳的背景下,2018年我国企业的经营业绩显著提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44%,同比提高0.24个百分点。与2017年相比,2018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增加了企业保持稳中求进的经营状态的难度。不同企业、行业与地区在结构调整中呈现分化趋势。2018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2018)》。该报告称,2018年以来,中国工业生产超预期增长,但结构分化。西部地区工业持续走低;东北地区工业延续整体向好态势,但内部工业分化。工业投资增速下降,但结构优化。工业出口波动加剧,整体增速放缓。工业利润增速加快,但行业分化。当前,国内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的过渡期,面临不少隐忧和挑战,短期内工业企业偿债能力下降,预计中国工业未来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从企业家层面看,中国人民银行12月24日发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反映了同样的情况。报告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67.8%,比上季下降3.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4.0个百分点。盈利指数为58.7%,比上季下降0.2 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2.8个百分点。其中,38.5%的企业家认为比上季“增盈或减亏”,40.5%认为“盈亏不变”,21.0%认为“增亏或减盈”。

(二)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围绕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十三五”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持续加快推进。从产业经济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2018年11月,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8%、8.6%與6.5%,均高于同期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幅,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4.4%、19.5%与33.9%。

新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内,都是中国经济工作的主线。更是企业经营升级的重点工作。要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要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巩固就是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加大破、立、降力度;增强就是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破除各类要素流动壁垒,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提升就是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畅通就是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应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一脉相承。企业只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才能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引导生产要素从效率低的地方流向效率高的地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以创新驱动转换发展动力

2018年1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5-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连续三年的指数分别为123.5、156.7、210.1,分别比上年增长23.5%、26.9%和34.1%,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逐年攀升,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加速发展壮大,未来这种动力转换的趋势还将延续,而实现动力转换要靠创新。创新驱动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企业应当坚持创新驱动,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创新驱动要与企业经营、技术、管理及行业发展阶段、特点相结合。一是管理创新要与双创紧密结合。开展企业创新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企业内部创新的做法,有利于深入挖掘人的潜力,保持创新的活力。企业要加快转变管理模式,积极构建互联网+企业组织机构扁平化、虚拟化、平台化创新。真正发挥员工的价值,实现企业、员工共同发展。二是经营创新要与智能化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一方面要加快实施生产装备的智能化改造,建设数字化的车间和智能工厂,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构建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创新经营模式。经营模式创新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保证与手段,是企业管理能力的综合体现。三是营销创新要与服务业制造紧密结合。当前制造业价值重心向服务领域延伸,市场以用户为导向,提供个性化用户需求及服务价值体验才能满足用户。给予用户个性化的价值体验。营造一种打动人心的价值,然后销出去。此谓互联网+IVOM创新品牌价值赢销的价值法则。四是管理创新要与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紧密结合,协同推进。企业应推动实现国内创新要素深度融合、互补、匹配,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出更好的技术和装备,开发新的产品。利用管理创新完善管理规范,实现最优的效率,更好服务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同时借助模式创新来优化业务模式与业务流程,创造新的价值。企业在推进管理创新的实践中,要构建三者协同的创新体系,多维度的创新融合发展,从而培育出自己核心的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实现延续性、系统性、全方位高质量的发展。

(四)营商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提升

营商环境直接影响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世界银行的报告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会使投资率增长0.3%,GDP增长率增加0.36%。因此,推动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必须由抓项目转向造环境。近年来,中央及地方政府紧紧围绕政府职能转变这个核心,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营商环境逐步得到改善。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44%,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中央政府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减少90%,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压减74%,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大幅减少。中央政府定价项目缩减80%,地方政府定价项目缩减50%以上。全面改革工商登记、注册资本等商事制度,企业开办时间缩短三分之一以上。世界银行最新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我国营商环境总体评价在190个经济体中位列46位,较上期上升了32位,较2013年上升了50个位次。其中开办企业便利度排名较上期大幅上升65位,排名28位,五年来累计上升130位,我国成为营商环境改善最大经济体之一。当前我国营商环境总体向好,"放管服"等各项改革举措初现成效,但不同企业对营商环境的认同感存在明显差异,制度性交易成本仍有较大降低空间。未来要从以下方面继续改善营商环境。

1.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2018年初,我国确定了全年减税降费1.1万亿元的目标,下半年又陆续出台了1.1万亿元减税降费之外的增量政策,预计全年减负1.3万亿元以上。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信号,预计2019年新一轮减税至少将不低于1.3万亿元。从税种看,增值税是我国的第一大税种,是减税降负的撬动点,在增值税税率三档并两档的基础上仍然有减税的空间;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和优惠政策范围会进一步扩大,使企业享受普惠优惠;社保费在2019年税务部门全面征管社保费之后,有望进一步下调,降低企业缴费负担。

2.继续推进放管服,自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实施, 我国政府不断加大了推进"放管服"的力度。简政放权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多方面多层次系统化推进。从简政放权和放管结合"两轮驱动"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位一体"全面推进,从点式推进向线和面纵深发展。未来要继续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落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全面改革任务的重要支点。一是简政放权要着重多维度权力下放,首先,继续分类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其次,解决上下级政府在行政审批权力上的衔接问题;再次,解决审批的不联动与重复性问题;最后,依法解决减费问题。二是加强监管要着重联合与责任追究,首先,解决监管权力划分问题;其次,创新监管方式手段;三是依法加强责任监管。

3.加强政府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在信息社会,信息是一种重要资源。政府的信息关系到企业预期能否稳定和投资者的信心。而政府对这种资源的供给严重不足,且质量不高。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创新政府信息服务,搭建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数据整合共享和集中管理,提高政府信息的可获得性,降低市场主体的信息搜索等制度性交易成本。

(五)兼并收购活动依然活跃

近年来,并购重组成为国内企业寻求转型升级和业务多元化的主要手段。并购市场比较一直活跃。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及国际市场不确定性的影响,我国企业的兼并收购交易的增幅有所放緩,甚至出现下降。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2017年我国企业的并购(包括海外并购)交易额相对于2016年有所收缩。从2018年情况看,并购交易总体仍然活跃,交易金额延续了2017年小幅下滑的趋势。根据截至9月30日彭博收集的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由中国大陆企业或资产参与的兼并收购活动共发生4303起,交易金额共计4408.7亿美元。从交易活动总数来看,前三季度中国大陆地区并购活动依旧活跃,与去年同期相比差异不大。但交易金额较2017年前三季度小幅下降约7%。有机构认为2018年国内投资市场活跃程度接近“冰点”。具体分析,前三季度的中国大陆并购活动中近36%为跨境并购,境内并购从交易总数上来看依旧占大多数。跨境并购与2016及2017年的井喷期相比有所回落。而从交易标的所在行业来看,金融行业依旧是各大买家热衷的领域,占总跨境交易总额的28.1%。主要来自于2018年以来多笔房产企业的大额交易。前三季度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跨境并购受到中美愈发严峻的贸易战的波及,地区差异日益显著。2018年以来中国买家赴欧洲并购的共计151起,交易金额达562.4亿美元,与2017年同期相比增幅达81%。与之相对比,前三季度美国标的市场则显得有些惨烈。2018年8月美国颁发了美国外国投资风险评估现代化法案,其中中国的投资者受到重点关注。这一系列的显著举措也深刻反映在了中国企业的对美收购活动上,从交易总金额上看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4.2%,同时前三季度的交易金额已低于过去五年来全年的最低值。

展望2019年,从政策层面看,2018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2018年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点》会提振并购市场的交易;科创板与证监会提出的放开并购政策,也将是两剂活跃资本市场的猛药。随着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内产业升级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为顺应企业战略发展的需求,并购市场依然会存在许多机会。2019年中国并购市场活跃度有望相对回升。有专业投资机构认为“2019年可以过的更好、过的更从容。”

(六)“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企业加快国际化步伐

经过五年实践,“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愿景转化为现实行动,成为中国企业在新形势下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根据商务部统计,五年来,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年均增长7.2%,在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5000亿美元,年均增长19.2%。从贸易主体看,民营企业成主力军,国有企业增幅显著。2017年,民营企业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进出口总额为6199.8亿美元,占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总额的43.0%,其次为外商投资企业(36.6%)、国有企业(19.4%)、其他企业(1.0%)。而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額增速最快,2017年国有企业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进出口总额为2795.9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24.5%,其次为民营企业(12.1%)、外商投资企业(10.2%)、其他企业(1.2%)。从最新的2018年看,2018年1-11月,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对56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29.6亿美元,同比增长4.8%,占同期总额的12.4%,主要投向新加坡、老挝、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和柬埔寨等国家。对外承包工程方面,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3640份,新签合同额904.3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8.8%,同比下降20.3%;完成营业额736.6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3.4%,同比增长12.6%。

2019年,“一带一路”建设已经由“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国内企业在推进“一带一路”项目的过程中,要迅速准确地把握沿线国家的市场需求,开展高水平的贸易合作。要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包括发达国家的企业开展协同创新、个性化定制、数字贸易等合作,充分发挥双方的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构建高效灵活的全球价值链和创新链。要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等金融工具的作用,积极加强和东道国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国际金融组织合作,创新融资方式,有效缓解国内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关部门要进一步优化企业开展海外业务审批程序,降低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制度性成本。加强对企业的咨询、法律、会计、保险等专业服务,帮助企业降低海外业务风险。

(作者: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

猜你喜欢

经济企业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认证组织
2018上海企业100强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中国经济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