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初中生网络道德教化的调研与实验

2019-06-25邓明波黄利华

商情 2019年23期
关键词:网络道德农村初中生问卷调查

邓明波 黄利华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发展,须从人自身出发来建构网络美德,有效解决中学生网络失德问题。教化论就是这样一种从涵厚人的内在精神空间开始,寻求内在的品德塑造向度的重要思路。网络道德教化的宗旨在于对人的精神空间进行全面涵通,使得精神空间从个别性状态扩展提升为普遍性状态,使人成为在网络信息技术上解放了的人,从而实现全新的网络道德品质。从我校初二年级抽取两个平行班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农村初中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及原因。农村初中生网络道德教化的实验措施是开展网络阅读、美德阅读、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及学生自主教化活动。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 网络道德 道德教化 问卷调查 实验措施

一、农村初中生的特点

本文将“农村初中生”界定为:农村户籍、幼儿园及小学在乡村学校就读、初中在城镇学校即在我校就读。近年来教育信息化普及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绝大多数县乡初中学校的网络信息技术设备设施得到完善,基本上实现了覆盖校园无线网络,配备教师办公室电脑,学生教室安装多媒体投影仪甚至触摸式一体机。总体上看,农村初中生的网络学习经历和网络教育水平在不断提升。

网络新兴媒体不仅是学习、生活、交友的新载体,也是传播有害信息的新渠道。初中生的年龄段为12岁至16岁,具有好奇心强、自控力差、辨别能力弱的特点,无法独自过滤、甄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和善恶,无法很好把握网络中的道德准则。

如何有效塑造农村初中生优良的网络品德,实现网络美德?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向高新纵深方向迅猛发展,还必须从人自身出发来建构网络美德,只有融通、夯实了人的内在心灵和精神空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失德问题。教化哲学就是这样一种从呵护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开始,寻求内在的品德塑造思路的既久远又可创新的重要理论。

二、塑造农村初中生网络品德的教化论思路

关于教化理论,西方自古希腊以来、我国自先秦儒家以来就有丰富的教化论思想。“教化”的本来含义是指“上施下效、使能从事、转化、使之成为”。在教育哲学领域,“教化”是一个专有哲学理论,教化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的施教、影响、转化、涵养、滋润,使人的心灵品质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化育生成,对人的精神空间进行全面塑造和涵厚融通,就是人的内在精神品质的塑造、成型、稳定的过程;教化的结果是使人的内在精神得到整体生长,从片面、狭隘、偏私、本能的个别性状态扩展涵厚、提高升华至完满、协调、合宜、机敏的普遍性状态;教化的评价标准在于看人是否成为“人”,是否成为自由和谐可持续全面发展且又有独立思想和独立个性的人。正如詹世友教授所作的分析:“‘教化也指个人的心灵情感受到了某些有伦理关切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的引导和塑造,渐滋浸渍,潜移默化,性与习成,即获得了教化。”

网络教化和道德教化是信息技术时代的两种实践性教化。网络道德教化的宗旨在于对人的精神空间进行整体涵养、夯实和提升,使人从个别性状态向普遍性状态扩展,使人成为在网络技术上和网络环境下解放了的人,从而实现全新的精神品格和网络道德品质。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和认识的堆集……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在学习和认识上,即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而教化论就是要涵养、扩展人的精神空间,潜移默化地培育精神品质和道德德性。显然,教化论的道德教育思路可用于指导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

塑造农村初中生的网络品德,应以道德教化、网络教化为主,辅以人文教化、精神教化等各种实践性教化。通过整体教化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精神情操和内在气质从个别性的片面自私状态扩展提升至普遍性的适宜状态;可以涵养学生的理智能力、情感气质和欲望趋向,使知、情、意相互融合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可以融厚学生的道德品质、慎独品格、审美情操,从而扩展、夯实、融通他们的心胸,善化和美化他们的心灵品质,优化他们的生活态度和生存向度,提升他们的精神品格与生命质量。

三、农村初中生网络道德表现的调查问卷

本调查问卷共有18个问题,涉及4个主题(“网络觀”、“网瘾”、“网络欺骗”、“网络暴力”)。从我校初二年级抽取两个平行班即初二1班和初二2班,给两个班的所有农村生发放调查问卷,实验组初二1班发放22份,对照组初二2班发放26份,回收48份。

四、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与原因分析

第1、2、3问要求学生客观回答个人信息。

第4问调查网络观。初二2班有5人选择A,占到20%,其中4人为女生。而选择B项的有5人,占到20%。初二1班则没有人选择A,选择B的有8位,选择C的有14位。显然,对照组初二2班在网络观上要略胜一筹。并且,在初二2班中选择A项的5人中有4位女生,选择B项的5人中有4位男生。这体现出女生对于网络技术的了解偏少,男生则更容易受到网络的引诱。

第5问通过上网时间的询问调查网瘾的程度。在初二2班26位同学中仅有1位同学选择2-6小时,在初二1班的22位同学中也仅有2位选择2-6小时。这主要是因为同学主要来自农村,并且中学学习任务逐渐加重,能够接触网络的机会比较少。

第6、7问调查的是使用网络的目的。初二2班在第6问中15位选择了A,选择B的占到了18位,选择C的有4位且其中3位是男同学,这说明该班同学使用网络的目的是比较健康的,女同学使用网络的习惯总体比男同学好。第7问中,选择A的同学占大多数,有15人,选择C项的有8人。对于初二1班,选择A的有13人,选择B的有8人,仅有1位男同学选择C。相对初二2班来说,1班使用网络目的上要更加优秀一些。第7问中,选择A的有12位,选择B的有7位,选择C的有3人。

第8、9、10问的主题是网络欺骗,通过学生如何看待网友来反映。初二2班的情况,第8问中,选择A项占大多数,15人;选择B项有7人,占25%。初二1班中,选择A的12人,选择B项有7人。这反映出大多数同学对待网友的观念是正常的。第9问中,两班均没有人选择A。显然,由于安全知识教育非常到位,所有的同学都不会选择去见网友。第10问,选择C的占大多数,2班有20人,1班有18人。这同第9问的情况差不多。

第12、13、14问的主题是网络暴力。第11问中,两班选择A项的都是仅有1人,这说明大家对网络信息还是有一定的辨别能力的。第12问该项没有同学选择B。第13问,初二2班26人中,有24人选择A,剩下2人同时选择了BC,初二1班有18人选择A,4人选择B。两个班选择BC的都是男生,说明男同学在网络素质方面的表现相对是更差的。第14问,所有同学均选择ABC。

第15问本意是测试学生对网络道德的了解程度,但是由于问题难以设置,得到的有效数据非常有限。初二2班选择A项的居多,有19人。根据实际观察来看,似乎同学们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机会去上网,对于道德要求的了解可能会比较肤浅。这一点需要加强针对性的教育。

第16、17、18问对调查显示的家庭情况,这3问由于问题设置比较合理,可信度较高,效果也比较明显。初二2班中,父母都在当地的有7人,并且这7人的回答都体现出较高的道德水平。例如第4问中选择C的高达5人,第12问中选择A的也有5人。相比之下,初二1班父母都在当地的同学,回答体现出的道德水平也更加优秀。这一定程度上说明网络道德是基于传统道德,而传统道德教育主要由家庭教育主導,所以,家庭教育完整的同学,网络道德水平也会显得更高。

五、农村初中生网络道德教化的实验

(1)第一条实验措施是开展网络阅读、美德阅读、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等教化活动。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挑出一些经典伦理学名著给学生阅读,如《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中国伦理学名著导读》(陈少峰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以及我校的校本选修教材《语文拓展》(张昌祥编写2014年8月成书)等,阅读活动以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为主。传统伦理思想是现代道德的基础,通过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打下坚实的基本道德基础,使得学生在阅读中受到美德熏陶。由于现在中学生的名著阅读主要以故事类为主,关于伦理学的经典可以很好地拓展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理解能力和思维辨析能力等综合素养,一举多得。

(2)第二条实验措施是引导学生自主教化。引导和鼓励实验组的同学们,进行相互检查、相互督促、相互提醒、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抵御不良诱惑,修正不良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学生与学生之间处于平等地位,这种监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而老师对学生的监管往往夹杂权威强迫因素。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带动,能够起到比老师监管更好的效果,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猜你喜欢

网络道德农村初中生问卷调查
农村初中生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相关研究
新媒体形势下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试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
农村初中生思想道德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