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年画“五色”在装饰画中的应用与创新
2019-06-25李鹏鹏
李鹏鹏
摘 要:传统年画中的“五色”是中国传统色彩的代表颜色,与中国哲学的“五行说”相联系,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五色观,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蕴含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底蕴。对于當代设计来说,传统“五色”本身的民族性色彩,不仅为现代装饰画设计带来了浓厚的历史韵味和丰富的视觉感受,更扩大了现代装饰画设计的发展空间。因此,文章通过对传统年画中“五色”的分析,联系现代装饰画设计,将民族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让现代装饰画设计充分传承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播开来,使中国设计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五色”;现代装饰画;传统年画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课题“传统年画‘五色在装饰画中的应用与创新”(ZZ2018-0908)研究成果。
一、简述传统年画之“五色”
经过千年的文化的沉淀与演变,以及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以年画为代表的传统色彩体系“五色观”。通过对传统年画色彩中“五色”即“白、青、红、黄、黑”的了解,更好地抓住传统色彩特征,为其在现代装饰画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打基础。
(一)传统“五色”的民族特点
纯色在年画中运用广泛,这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特点,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然而这种强烈的视觉追求,是源于一套指代和象征作用的用色规范。
中国传统“五色”产生较早,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但真正意义的确立却得益于“五行说”。“五行说”是我国传统文化哲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之一,“五色”与“五行”有着密切的互相连接的关系。“白、青、黑、红、黄”分别与“金、木、水、火、土”相对应,以五为基数,通过五行来配五色,形成了以“五色”为基础的中国传统色彩的体现。而年画作为一项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自然继承了中国传统色彩“五色观”的特征,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装饰画艺术。
(二)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五色”的色彩表现
色彩最能展示出视觉效果,合理地运用冷暖、色相、对比与调和,可以营造出不同的色彩氛围,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心理感受。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色彩被赋予了严格的等级制度,逐渐形成了“五色”为正色,象征尊贵,而其它“间色”则为卑贱之色。以黄色为正色之首,从隋唐开始,正黄色即为皇室专用色,滥用即犯上,“尊尊卑卑,不得相逾”。
在封建社会,黄色即通“皇”色,是皇权的象征,代表着财富和权力。它是骄傲的色彩,光芒万丈,如在皇家建筑中,其黄色的屋顶尤为突出。
青色即万物生长的青春萌动之色,古诗词中写到青色的句子不绝于耳,所谓“杨柳青青江水平”,亦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名句,都足以证明青色在古时受人喜爱的程度,因而也赋予了青色自然的力量。
红色又称朱、赤,是我国民间最受欢迎的颜色,有喜庆、祥和之意。凡节日用到的主要颜色均为红色,喜事亦可称之为“红事”,女子的妆颜亦可称之为“红妆”,因此红色也就成了中国红、民族风的代表。
白色又称为素色,有空无虚静之意。佛教推崇白色,即有“白者,菩提心”之说。白色服饰的观世音菩萨形象比比皆是,然而白色在中国也有衰老、死亡之义,但俗语有云“女要俏,一身孝”,即使一身素色,也有挡不住的俏丽,也阻挡不了你们对白色的喜爱。
黑色又称玄色。道家的玄学,意在道义的微妙难以言尽,因此道家推崇黑色,其道骨清风,形而上学的思想也进一步影响了唐宋以来写意水墨画的发展。山水画中仅靠墨色晕染即能表现出远近虚实,因而虽黑色属于无彩色系,却在古代中国有其独特的地位。
二、传统年画之“五色”在现代装饰画中的应用
不深入了解过去,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无论是中国年画还是传统的“五色观”都有其久远的历史,而当代艺术的发展更是百花齐放,门类繁多,但其发展始终离不开中国传统的“五色观”。“五色观”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深入了解传统“五色观”,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重建当代色彩体系,才能设计出既有民族特色又能走向世界的现代装饰画新形式。
(一)传承与融合
传承的重点就是要建立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之上,要透过形式把握其中的精神内涵,将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情感自然地流露在设计作品中。与民间元素相互融合的重点不是对传统色彩的死记硬背,应该是对民间色彩的深入了解,对传统元素的深刻体会,充分的进行传承与融合。对传统色彩观念深入地解剖与透析,使中国年画中的“五色”在现代装饰画的设计中充分传承与融合,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以现代的审美观和设计理念,对传统年画体系中的“五色”元素加以筛选、改造、提取,达到取“形”、延“意”、传“神”的效果。
创造是借鉴的进一步发展,而借鉴是任何创造的基础,要在借鉴中创造,但过多的借鉴会使图像语言失去原创性和时代感。现代的装饰画设计必须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传统“五色”在潜意识中作为民族色彩对人们形成了视觉经验,视觉经验从熟悉到陌生再到熟悉的变化,就是将传统色彩元素注入现代装饰画设计的过程。
对于现代装饰画设计来说,巧妙地运用传统“五色”,而又不拘泥于传统“五色观”的框条概念中,赋予传统色彩新的意义和形式,简化其原有的图腾形式,保留其原有的色彩纯度,以现代化的语言展现出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感的设计思潮相融合,不随意删减,或者胡乱拼凑,而应该是在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渗透与结合。
(二)创新与超越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为了能够创新和超越,真正的传统推动人们前进,它应该是不断进步的产物。没有超越的传承是苍白无力的,没有创新,传统文化也必将衰竭。但这种创新与超越是建立在对传统元素传承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完全摒弃传统,重新创造风格。我们要赋予传统色彩新的表现形式,从而使传统“五色”在现代装饰画设计中展现出新气象。
在历史的不断发展演变中,设计也驻足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展现出新风格。将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与传统“五色”相结合,才能设计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样式。一切优秀的设计都是综合不同地域的特色与文化,结合前人的设计与理念创作而成的。因此,要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作品,必在兼收外来思潮的同时,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富现代装饰画设计。
三、传统“五色”在现代装饰画设计中的发展
传统“五色”是历史的,是民族的,有强烈的传统文化做支撑,将其导入现代装饰画的设计中,并具有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更好地传达出设计的文化意义,使设计具有独创性和象征性。在人们传统的价值和认识观念里,色彩自然而然地成为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在传统的色彩观念中,五种颜色是不同的身份、异样性格和优劣品质的代表,色彩被安排了不同的意味涵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中,只有对应了这种民间传统的色彩认识,才是美丽的,也是高端的和祝福性的。在现代设计中,大胆用色是好设计的开始,不必局限于传统,这样才能将现代装饰画的发展更好地向前推进。
(一)把握传统色彩的文化氛围
民间传统文化是一个完全成套的理论基础体系,本文从全局掌控传统色彩的布局分配,从而可以使传统“五色”以多种形式、多种角度展现出来,在呈现出绚烂夺目视觉效果的同时,并蕴含着传统色彩的文化。在现代装饰画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传统的色彩搭配和用色手法。如2008年奥林匹克吉祥物福娃的创造,就是将民间传统年画“五色”很好地实践与发挥的优秀实例。由此可以得到启示,传统年画中的“五色”能很好地运用到现代装饰画设计中去,传统“五色”可以与现代手法相结合,以平面的效果展现出来。因此,在现代装饰画设计中,对传统色彩的运用,不是简单地模仿和直接挪用、照搬,而是透过文化的层面,经过理性分析和感性认知,将色彩重新归纳、组合与创造。在现代设计的环境中,要巧妙地把握传统色彩的文化氛围。
(二)合理引用传统元素
将民间传统元素与现代化的手段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引入传统色彩,营造出全新的视觉感受。具体来说,就是在创作中将传统的色彩关系,用现代的结构、表现形式等新的手法,通过反复、组合、构成的创意方式,形成新的设计思路,并以此为基准进行深入创作。
传统装饰画中的图案纹样大多以重复、对称的组合形式出现,且多用对比色进行搭配。在现代装饰画设计中,可以打破传统,在保持传统元素的同时,通过层次、渐变和韵律,形成符合现代审美的新形式,且又使作品中体现出浓郁的中国意象美。精巧的设计向我们展现了全新的时尚气息,更保存了作品的传统美,增加了生命力。
(三)借鉴中国绘画的发展之路,走向全球化
在近一百多年的中西文化交融中,西洋绘画对中国山水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材料上,借鉴了西方油画的颜料,将现代色彩对比与传统笔墨蜡染印造有效地融会贯通,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层次感、意境美充分继承与发扬。流畅的线条,饱满的颜色,水墨色彩与油画颜料兼容并置,从而达到厚重与清新并存的视觉效果。对于现代装饰画设计来说,其亦有足够的能量来吸收消化传统元素与外域文化的不同特點,在保持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同时兼具设计的时代感。
四、结语
中国年画中“五色”不仅蕴含着历史文化的内涵,更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运用于现代设计,能强化民族情结。但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使传统元素得到更好的应用与发展,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色彩是始终贯穿于设计过程中的美学部分,其产生的视觉效果是设计创造最重要的实践方式。研究传统年画中“五色”与现代装饰画设计融合的方式及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立足于本土,才能更好地将传统“五色”在现代装饰画中应用,才能促进现代装饰画的发展,从而设计和创造出更多更好具有中国味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姜澄清.中国人的色彩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王毅.中国民间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3]王玉.从杨家埠木刻年画看中国传统色彩观[J].传统与创新,2012(5).
[4]王文娟.五行与五色[J].美术观察,2005(3).
[5]门德来,唐岚.中国传统色彩研究之红色崇拜[J].南方论刊,2010(10).
作者单位:
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