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教育视角下中小学体育德育的融合

2019-06-25谭明云

青年时代 2019年10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德育体育

谭明云

摘 要:立足隐性教育的视角,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德育渗透的功能,不仅可以强化学校德育的功效,更可加深体育教学的深度、强化各学科综合育人的功能。实现体育德育的有机融合,需要充分关注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人格特点及其在体育活动中的主观体验,充分重视中小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体育;德育;隐性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部于2014年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把学校体育纳入综合改革,强化各科综合育人功能。目前,体育工作者们已愈发意识到,体育教育的价值不仅局限于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增强体质等生理层面,而是更深层次的育人功能,包括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和心理发展状态。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体育德育是指在充分挖掘体育之德育功能的基础上,有效实现体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与相互促进,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中小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一方面,体育作为一项综合性教育方式,具有教育目的及教育方式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德育不仅要求内化于心,还重视外化于行,两者均可借助体育平台予以贯彻和执行。

在体育教学中深刻关注隐性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入,既是构建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的理论需求,也是推进中小学体育德育教学改革,加强和提升德育实践性与有效性的现实要求。

二、体育与德育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现实环境的需要.从客观环境上看,当代中小学的德育及体育教育都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相对于过去传统、封闭的社会氛围,目前的学校教育正面临一个文化多样、价值多元、社会思潮泛滥、信息化日益加深的复杂环境,这是所有教育面向都在应对的客观挑战。传统的德育、体育模式显然都无法应对这样的时代考验,而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势在必行。

(二)德育本质特点的要求.德育的关键即“认同”、“内化”,其本质特点决定了立足隐性教育视角,借助体育平台开展深层德育活动的重要性所在。体育活动的样式灵活多样,利于设计和引发学生的内在体验,实现道德主题的吸收和内化。

(三)学校体育深度改革的必然选择.面对当前的环境挑战和中小学生群体特点的发展变化,学校体育教学的深度改革刻不容缓,从德育渗透的角度加强体育教学的深度和延展度就是一个非常必要的选择。

三、隐性教育视角下体育德育教育的优势所在

所谓隐性教育,即受教育者在意识层面未明确察觉的一种深层教育方式。在此过程中,教育者为淡化受教育者被动、消极的接受态度,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案,隐藏教育主题和教育目的,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教育对象所处生活氛围中,使之潜移默化地接受预先设定的教育内容。

(一)隐性教育视角下的体育德育教育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隐性教育的本质即通过把握受教者的主体体验来实现教育效果,这正是建构主义者不断强调的核心教育理念,“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①

(二)隐性教育视角下的体育德育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正如奈勒所言:“让教育为个人而存在,让教育教会个人像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那样的自发而真诚地生活。”②道德教育必须从知识性教育转向个体的生活经验,这要求教育者充分尊重被教育者的发展需要和内在感受。

(三)隐性教育视角下的体育德育可引导学生多角度切入同一主题或体验同一主题的不同面向。德育是一个庞杂抽象的宏大命题,借助隐性教育的理念和视角,以体育的丰富内容为平台,教育者既可以围绕某一德育主题,多角度切入,也可以通过一个体育形式实现多项德育内容的渗透。

四、隐性教育视角下中小学体育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关注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和人格特点。中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课程设计必须关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体特点。此外,教育者还需尽可能顾及个体的人格特点,提高教育的精准性。

(二)关注中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实际体验。个体既有的生命经验、认知图式、思维模式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其对客观知识、活动体验建构出不同的主观内容因此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体验。

(三)充分重视中小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多把关注点放在德育的宏观角度,强调德育在合格公民塑造、国家与社会稳定发展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忽略了从微观角度,发掘受教者接受教育的内在驱动力,因此教育者应从中小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兴趣所在出发,做好教学内容的创造性转化和设计,使德育在宏观、微观层面的作用实现良好衔接。这也是隐性教育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

注释:

①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②转引自陆有铨:《躁动的百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页.

参考文献:

[1]孙玲,唐爱民.《试论“广义狭义式”德育概念界定的逻辑纰漏》、《当代教育科学》,2013年第15期.

[2]彭智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当代体育科技》,2018年第32期.

[3]宋培蕾.《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展德育教育》、《小学教学研究》,2018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德育体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