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物理学生课外实验模型研究

2019-06-25黄领章

青年时代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课外实验拓展性

黄领章

摘 要:本文主要讨论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教学难点而学生又难以理解和掌握时,可以开创性地设计一些拓展性,趣味性的实验,最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以利于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和规律。

关键词:拓展性;实验模型;课外实验

对物理学科来说,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之后,对很多物理知识的教学要求从定性的分析 提高到定量的计算,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对农村高中基础不好,思维不强的学生来说,学习高中物理顿时感到很吃力。这时,我们老师往往是讲了基本知识和规律之后,通过大量的练习训练,让学生掌握知识和规律,但往往收效不高。这时,我们可以借助适量的实验手段,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我们除了在课堂上做好演示实验之外,可以不断挖掘、拓展更多的实验模型,要求学生课外亲自动手做一做,获得切身的体验,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大有帮助。

下面,我根据个人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实例,来阐述如何拓展实验模型,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验。

一、学生自制游标卡尺

长度的测量是高中物理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其中,游标卡尺的使用又是一个重难点。教学中,教师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讲解游标卡尺的原理,并教会学生如何读数,甚至还给出了公式,让学生套公式去读数,学生课堂上似乎也会了,但没过几天,又全部忘记了。究其原因,就是对游标卡尺的原理没有深刻的理解,要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把游标卡尺,也许情况就不一样了。

(一)制作材料

规格为59mm和39mm的PVC线槽各一根,有机板,磁片,单芯红色胶皮导线(直径1mm),单芯黑色胶皮铝线等。

(二)制作方法

取规格为宽59mm,长1500mm的PVC线槽板的上下端边缘每隔40mm各钻一个孔,每条边缘钻33个孔,再用红色导线从上下端反复穿过小孔,就形成主尺刻度线。

取规格为宽39mm,长500mm的PVC线槽板一根,按主尺的制作方法,制作10分度的游标尺,将主尺上总长度9个分度对应在游标尺上分成10等份,做成游标尺。

按照实物对应的结构,把游标尺钳在主尺上,再按相关工艺流程做好內抓,外抓,游标卡尺就做好了。

做出来的游标卡尺是按一定的比例放大的,可以让学生拿手对实物进行实际测量,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原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去制作游标卡尺,学生会对其原理有深切的体会,会更好地理解,记忆其使用方法。

二、做连接体模型实验

连接体问题,是力学中的一个典型问题,两个或以上的物体相互作用,就是连接体,分析时必须用到整体法或隔离法,它体现了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苦于不会选取研究对象,没有明确的对象思想,思想方法混乱,内力外力不分。

为了让学生有更深的体验,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连接体模型实验,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物理学思想方法。

(一)器材:四块相同的滑块,四根相同的轻质弹簧,钩码若干只,细绳一条,弹簧称,打点计时器,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

(二)实验方案和步骤:①先测出弹簧的劲度示数;②用弹簧称匀速拉动一块滑块,测出滑动摩擦力;③用轻质弹簧将四块滑块连接在一起,每块最前面放置一条;④用细绳系住最前面的弹簧,细绳跨过滑轮,与钩码相连;⑤纸带系在最后的滑块上,穿过打点计时器;⑥让滑块在钩码的拉动下,做匀加直线运动,测出加速度。在运动过种中,用带有刻度的纸条贴在弹簧上,观察其伸长量,计算每条弹簧的拉力;⑦依次分别取最后一块滑块,最后二块,最后三块,全部四块为研究对象,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

(三)分析数据:四个不同的研究对象,质量分别是M,2M,3M,4M,摩擦力分别是f ,2f,3f,4f,那么拉力是什么关系?会不会是F,2F,3F,4F?通过实验去体验,去验证。

这个实验较为复杂,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个实验,实质就是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基础上改进,将一辆小车换成四块滑块,在滑块前加置轻质弹簧,测出拉力大小。通过这个实验,能让学生体验到为什么研究力学问题,进行受力分析时一定要选取研究对象,怎么选取,怎么区分内力和外力,进而掌握整体法和隔离法。

三、可转动杆与固定杆的弹力方向问题

学生很容易明白,绳子只能对物体施加拉力,并且拉力方向只能沿着绳子方向,但对于杆而言,这要分两种情况,即固定的不可转动的杆和铰链连接一端的可转动的杆,所产生的弹力是不同的。

实验方案很简单,找两根轻杆,其中一根将其一端固定在支架上,用手去作用另一端,发现无论力朝哪个方向,杆都不会动,说明固定杆对物体的作用力可朝任一方向。另一根将其一端用铰链连接在支架上,让其可自由转动,用手去作用另一端,发现只有沿着杆的方向拉或推杆时,杆才会不转动,沿其它方向推或拉杆,杆都会转动,这说明铰链连接的可转动杆只能产生沿杆方向的作用力。

以上三个拓展性的实验,都有别于课本要求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在我们看来,或许并不是“正统”的实验,甚至不是很严密的实验。但是,作为物理教师,只要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理知识,都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尝试,不必一昧去追求实验的严密性和规范性。在物理教学中,拓展性的实验随处可见,只要我们老师多做有心人,用心去发现,就会有收获。

那么,怎么样去拓展实验模型呢,应基于以下几点原则:

(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拓展性实验是基于教材教学需要,在教材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改进演变而来,如自制游标卡尺,连接体模型实验等。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是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基于教学大纲的要求而设的,有很强的知识性,规律性,可操作性,是经过大量的实践检验的。拓展性实验可以在其基础上,针对一些知识难点,进行一些改进。比如,学生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速度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出很多实验,来说明摩擦力与摩擦因数,与正压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还可以验证不管是静摩擦力还是动摩擦力,都可作为动力,也可作为阻力等。

(二)源于习题,突破学生思维瓶颈。有些知识点,无论我们老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做练习,学生都不能深刻地理解。这时,我们作为老师,就应该去想一想,能不能通过某个实验,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呢?我们在教学中,老师总会归纳出不同的题型,分类给学生讲,每类题型都会对应一定的知识点,对于难以突破的知识点,我们老师就可以想方设法设计一些拓展性的实验,供学生操作练习。因而,拓展性的实验,很多可以从习题演变而来。比如共点力的平衡,是不是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呢,我们可以设计将一个篮球挂在墙上,用弹簧称去测量出各个力的大小,看是否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注重定性分析。做拓展性的实验,不必要求所有的实验都做到严密规范,结果准确,定性的分析同样重要。对物理学来说,定性的分析和定量的计算同样重要,至于哪些要求定量计算,哪些要求定性分析,这要看教材对知识的实际要求。

(四)安全性和可操作性。任何事情,安全都应该放在第一位。拓展性实验是我们老师设计出来的,没有经过专家的论证,有些甚至没有前人做过,作为老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设法避免。同时,应该考虑实验的可操作性,必要时应当有老师现场指导。

总之,鉴于物理学科的特点,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学生难以理解,老师都可通过形象的事例,贴切的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就是拓展性的实验。当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备条件,很多实验如果能通过DIS传感器去做,效果会好很多。即便没有很先进的设备,像农村高中,也可以利用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器材,做好很多拓展性实验。

猜你喜欢

课外实验拓展性
关于有效开展物理课外实验活动的几个建议
初中英语拓展性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