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驻保高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19-06-25郑美静冯洪真
郑美静 冯洪真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家在发展战略层面提出了“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式。本文分析了“互联网+”的产生背景,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探讨了地方高校如何更好地整合“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应用型外语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地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
201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李克强总理向政府作了工作报告,“互联网+”行动计划将升级为国家战略。同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作为国家战略,“互联网+”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焦点。“互联网+”即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推动大数据、云计划、新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企业业务方面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更有效地开放国际市场运作,拓展的发展道路。“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制定,为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战略高度。“互联网+教育”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一个分支,在互联网平台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互联网进行思考,给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知识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也积極探索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改革。新的网络教学模式,如课程作业、微格班和翻转班。网络教学模式的发展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条件,也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带来了新的课题。
一、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意义
教育部于2000年修订了《大学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济、贸易、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营销和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应用型外语人才应强调具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具有从事职业研究特别是职业实践的基本能力。培养合格的外语人才,应注重语言基础扎实,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实践和推测能力,在分析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同时,实现自主学习。应用型外语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实践能力、多种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够直接参与与外语有关的社会活动,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物质财富。
保定区位独特,与北京、天津三角相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建设雄安新区的大背景下,保定市的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和标准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保定市 2015 年政府报告中也提出,保定市要加快引进来、走出去的步伐,鼓励支持企业外国建厂,扩大海外市场。设立雄安新区这一重大决策有利于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区域产业布局和创新驱动发展都有巨大的意义。在京津地区的产业向河北地区转移的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也会加大。随着网络的发展,跨境电商成为保定涉外经济的新特点,这为保定外语人才的就业提供了广大的机遇,但同时,也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的新的要求。为了顺应互联网新技术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步伐,保定市应加强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为京津产业顺利转移提供人才支持。
二、“互联网+”对高校外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1.岗位素质要求
“互联网+时代”给各类专业人才市场都带来了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在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很多企业开始转战互联网经营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跨境电商等行业蓬勃发展,这也加大了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大中型外资、中外合资企业对于日常外语的交际能力、实用英语写作能力、实用口译笔译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及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等职业外语须具备的能力都有明确的规定。在“互联网+时代”的行业背景下,除了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就业岗位还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外语人才须具备跨交际能力,较强的综合工作能力,同时还需具备紧跟互联网发展趋势下职业外语发展的能力。
2.专业要求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企业朝着网络化、全球化方向不断发展,诸多企业转型成为互联网运营模式,走出国门,发展外向型经济,而这需要更多的外语人才为其转型升级提供后盾;同时,随着网络时代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企业不断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和科学管理理念,也对外语人才的应用能力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方法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雄安新区的建设,保定高校应抓住机遇,准确定位,把握外语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规格,培养出适应保定经济发展特点,支撑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应用型外语人才。
1.确定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保定企业面临着传统产业结构重构升级,对于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为满足这一需求,驻保高校应该确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共建专业、校企共培师资、校企合作就业等多渠道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须以就业为导向,师资建设必须符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教学体系构建应强调教育教学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对于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应加强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根据本学校专业设置,探索“外语+专业知识”及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教学模式,把外语学习从单纯的语言文化学习向多元化转变,培养既熟悉国际商务又熟练掌握外语的高级应用型外语人才,以满足学生未来就业需求。
2.教育理念和形式创新
“互联网+”时代构建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借助互联网,最大程度地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通过互联网,教育资源能够跨越空间的障碍达到共享。如利用这项科技而开发的慕课(MOOCs)即采用互联网技术,打破地域隔阂,整合现有教学内容和在线课程资源,形成课程互选和学习成果互认的模式。互联网拓宽了教育的形式,在线课程、远程教育、开放式课堂等学习方式都已得到广泛应用,学习者可以同享教育资源,与他人分享学习的经验体会,还可以对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共享,在线课程实现了教育资源和教学信息的全球流动。网络课程的兴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课程。高校应组织教师积极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利用“MU课程”、“微课程”等线上优质课程资源和网络学习平台,实现课堂翻转。课堂教学,将学生从课堂获得知识点的过程转化为网络自学,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网上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参与在线教学,促进教学资源共享。教师在课堂上作为一种组织指导作用,使学生在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之间的知识在课前学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高校教师角色转变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已从教学的领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助手。教学从简单的知识教学转向注重互动,如“翻转课堂”式的转变,课前在线学习相关知识点的视频,课堂答疑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翻转课堂是网络时代教学模式的创新,它挑战了教师利用网络服务教学的能力。教师要与时俱进,具有国际视野和国家战略意识,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始终意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
4.办学模式创新
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寻找外国大学可以合作的语言资源和教师,利用远程教育、开放课堂、在线学习和交流访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语言能力的外语人才。我们应该向成功的合作大学学习,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水平从本科到硕士和博士。合作规模包括合作课程、合作班、联合专业、联合学校、合作科研等,我们要共同培养外语人才。我们要紧紧围绕国际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设计和管理进行管理。在管理、教师建设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制度规范与完善等方面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5.加强校企人才培养合作
实现企业与高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提高的能力、实践能力、服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让学生在产、学、研的校企合作中实现学生的学与练的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在开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要完成基本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获得了扎实、完备的理论知识才能进一步有效的开展实践教学,这是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此外,各高校还应和合作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或产业园,安排学生进企业见习实习,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使知识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环境下,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积极转变教育观念,顺应科技时代的发展,扩大和深化与京津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保定市的发展形势,培养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应用型外语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楠.“互联网+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的适用性分析[J].英语广场.2015.8.
[2]亞云.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对外经贸.2014.03:67.
[3]教育部.高等学院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2000.
[4]黎文,敖文娟.“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9.
[5]宋莉.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读与写杂志.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