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育人对大学生佛系文化的对策及研究

2019-06-25汪璟琳黄超芸

青年时代 2019年10期
关键词:网络育人大学生

汪璟琳 黄超芸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和新媒体持续的更新和普及,渗透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在此种背景下网络育人随之出现,经过多年发展当前已经趋于稳定,在国内也取得相对不错的成绩。虽然在其进步的过程中确实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但是仍旧有些许问题存在,对当代大学生造成直接影响。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是网络育人对当代大学生佛系文化的对策研究,希望可以为有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或者建议,争取将网络育人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发挥。

关键词:网络育人;大学生;佛系文化;对策及研究

现阶段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大量普及计算机和网络,再加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其学习的实效性和便利性大幅度提升。网络育人在此种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为高校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的精神文明状态在各类消极网络资源的影响下悄然发生改变,逐渐形成了一种名为“佛系文化”的现象,使得大学生处于一种看似无欲无求的状态,其实质是大学生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热情,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下面本文就网络育人对大学生佛系文化现象的影响展开简要分析,然后研究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佛系文化概述

近几年来“佛系”往往和“丧文化”联系在一起,迅速在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得以扩散,并且在高校学生群体内部迅速传播,对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下面分别由“丧文化”和“佛系文化”网络资源的成因展开分析,来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人际关系、学习和日常生活等产生影响进行论述。

葛优先生于《我爱我家》情景剧中角色图片在2016年得到广泛流传,其在剧中所扮演的角色本身游手好闲,其躺在沙发上毫无精神的图片被广泛传播,广大网友将此种姿态命名为“葛优躺”。该图片以非常快的速度在各大社交平台传播,并有“其实我并不喜欢这个世界、我愿意做个废人、感觉身体被掏空、我不是特别愿意活在这个世界”等文字配合转发。有关资料显示,对此类图片进行传播的绝大多数人群是在校大学生和相对年轻的90后人群。“葛优躺”掀起了网络平台“丧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在其带领下一些带有强烈“丧”特征的表情包应运而生,更是有各类“丧茶、街头丧T”线下活动举行,逐渐在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进行渗透,荼毒大学生的精神,由此“丧文化”被推上高潮,大学生的“佛系文化”在其影响下逐渐形成。

此种传播现象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带有消极思想的“丧文化”,可以侧面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和大学生对自身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失去目标,甚至失去希望的现象,进而产生一种消极的思想,更是以颓废的形象与身边人交往,其生活毫无光亮。习总书记曾对青年一代说过,“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习总书记的殷切寄语代表了对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期许,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当代青年唯有在不断地奋进追求中才能勇立时代潮流。因此这种佛系文化,从微观上看是其对生活与学习毫无约束、漫无目的,作为人的情感和意识正在逐渐消亡。从宏观上看,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传播这种文化会影响其他大学生的价值观,不利于高校大学生舆论氛围甚至思想维度的良性发展。

二、网络育人给大学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近些年来我国网络高速發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现阶段网络已经逐渐发展为社会公众资源获取、共享、交互的首要途径。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育人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手段逐渐形成,一经推出得到快速推广,使得高校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使得教学评价多元化的目的得以实现,但是也为广大高校学生带来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育人给大学生带来的机遇

首先,网络育人形式的出现和应用将传统教育模式打破,以往育人更多靠面对面的形式,现在有了微信、邮件、微博等途径,将传统“一对多”的大学教育模式进行颠覆,教学实效性和有效性得到大幅度提升。其次,网络育人形式的资源共享为大学生精神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平台。网络育人平台将资源共享的目的实现,在该平台大学生可以将自身的创新精神进行实践,进而为其后续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于其健康积极的成长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此外,校园文化对民主、包容的舆论氛围进行营造,广大高校学生可以在更加舒适、自由且舒适的空间内进行畅谈,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得到良好的丰富和拓展,为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提供帮助,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二)网络育人给大学生带来的挑战

首先,心理发展方面的挑战。大学生在信息时代越发迷恋网络,更加热衷于网络的交流,现实生活中的户外素质拓展、社会实践以及志愿服务活动参与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越发疏远,大家舍近求远,将近在咫尺的同学情忽略而在网络找寻友情。此种现象使得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发生障碍,升职存在角色错误的情况,其心理空间越发封闭,对待亲情、友情越发冷漠,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

其次,价值取向方面的挑战。大学生步入大学后,其身边的同学通常是来自不同地区的佼佼者,其高中时代的荣誉不再,会有部分大学生对此种角色的转变一时无法适应,不仅优越感逐渐丧失,而且会越发缺乏自信。但是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可以通过打怪、升级、通关等活动产生成就感,久而久之其不愿意回归现实社会,甚至会产生一种惧怕的心理,空虚、颓废的情绪由此产生,并消磨了其前进的动力,久而久之“佛系文化”在大学生群体弥漫开来。

三、网络育人对大学生佛系文化的影响

(一)大学生价值观方面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大学生而言其不仅思维活跃,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往往喜欢追逐潮流,因此极易受到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当前阶段的信息技术为广大高校生狂刷存在感提供了有利条件。佛系文化正是利用网络育人的优势在广大学生群体中迅速传播、扩散。

大学生的“佛系文化”是对一种自我放弃、自我颓废消极文化的统称,此类消极文化于各大社交平台的快速传播会使众多大学生越发迷恋网络的畸形认同感和归属感,产生网络世界大众化价值观等同现实生活中主流价值的错误观点,此种错误的价值判别标准一旦形成,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十分不利。

(二)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影响

大学生在此种消极、负面的文化环境中长期生活及学习,等同于温水煮青蛙的手段对其一直进行消磨,如其意志力本身较差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十分消极、懒散,原本积极向上、勇于挑战自我、完善自我的良好品质逐渐消失,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不断下降。在学习方面甚至部分大学生产生听讲、成绩好坏、作业完成与否都无所谓的心态,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作为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全部消失殆尽,逐渐产生嗜吃嗜睡、沉迷游戏的众多不良习惯,其大学生活已经逐渐偏离正常轨道,迷失在信息时代的网络世界中。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影响

综合来看现阶段的大学生群体,其中不乏意志坚定者,可抵抗不良网络文化的宣传,此类群体将“佛系文化”看作是一种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消遣途径和方式,通常情况下仅仅是口头调侃,其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仍旧有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并为之未出努力。但是此种口头化的长期传达,会形成传播中的螺旋效应将一种消极的情绪向身边的朋友和同学进行有效传递,也会或多或少的对自己的感情基础产生影响,因而不利于大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大学生佛系文化的有效应对策略

当代社会网络育人平台的高速发展为广大高校学生生活和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其中包含的佛系文化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产生直接影响。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本该对未来充满信心,饱含力量和梦想,依靠自身努力取得进步,其不该被消极、颓废的不良网络文化所影响。所以,要积极的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育人模式下的佛系文化,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更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作出贡献。

(一)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佛系文化

大学生之所以成为网络育人平台和社交平台佛系文化的推广者,其首要原因是大学生对佛系文化没有正确的认识,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存在一种盲目从众的心理对其进行推广和传播。为了避免网络育人平台为大学生佛系文化的传播提供帮助,作为大学生思想引领者的辅导员需要做到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实时了解,并利用辩论赛、情景模拟、主题班会等大学生熟悉且容易接受的活动形式对佛系文化进行讨论和宣讲,进而了解其真正含义、产生原因以及对大学生的不同影响,帮助大学生可以对佛系文化有正确的认识,甄别佛系文化的同时对其有益于自身的知识进行应用,避免盲目跟从和滥用的情况发生。

(二)大学生群体内弘扬主旋律并传播正能量

作为思政教师及专业教师、班主任等,需要对正能量思维进行建立,依靠积极主动的措施对活动形式进行创新,积极推进知识性、思想性、实时性融合在内的校园文化,进而对网络育人平台中消极、颓废、浅薄的不良因素进行对抗,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阵地占据主要地位。其次,结合党建团建等途径,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的爱国教育活动,回顾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历史,使其可以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其精神文明更加健康积极,进而可更加努力的实现自我价值,于我国社会的发展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最后,结合时事政治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论教育,例如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大国重器”,中央重要会议“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党的十九大”,让大学生意识到青年一代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

(三)整治网络育人平台并规范网络育人途径

高校应该给予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态度高度重视,竭尽所能为其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對于高校而言,需要对代表学校和学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网络育人平台进行整治,肃清其中不利于大学生积极健康成长的因素,并持续优化和完善网络育人的途径,提升其规范性。此外,高校还应制定网络育人平台低俗、恶俗文化的应对策略和管治方法,以控制其继续扩散为基准不断加深管治的深度,最终为广大高校学生创设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对于高校而言,还需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状况,积极开展各类文明应用网络育人平台和育人途径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掌握正确的网络应用,进而可以科学合理的选择对自身成长有益的网络资源。

五、结束语

综合上述所言可以得知,网络育人是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此种教育形式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广大学子提供实时的学习资源,其学习的实效性大幅度提升。但是网络育人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大学生无法正确甄别其中存在的负面信息,极易受到“佛系文化”的消极影响,严重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因此要给予网络育人高度重视,争取将其优势充分发挥的同时将劣势最大限度降低,进而可更好的推进学生积极向上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求知导刊,2017,0(19).

[2]刘玲,肖银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临沂大学学报,2011(1).

[3]熊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

猜你喜欢

网络育人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生活世界”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构建启示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基于易班平台的第二课堂教育探讨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