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现状与影响因素调研报告
2019-06-25张虹刘义安
张虹 刘义安
摘 要:新时代,微信等自媒体快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诸多变化和影响。微信媒介陪伴着大学生并已融入他们的生活方式。笔者认为,微信媒介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应辩证地看待,应从构建官方微信品牌、提升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时代性。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自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推广,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接受和应用,尤其是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朋友圈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微信陪伴”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微信媒介的互动性、多元性、特定性、虚拟性等特点,对于研究大学生价值观及其变化提供了重要素材,也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新视角和抓手。本文共抽取了120名大学生(女生90名,男生30名)进行了访谈并收集资料进行定性研究,以“微信媒介”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问题为例,探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对策,希望能为相关课题研究提供参考。
一、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现状分析
自媒体时代,微信媒介为大学生提供人际联络、知识学习、资讯获取、娱乐休闲等功能便利,也不断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和观念。为了掌握直接资料,围绕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现状、当前主流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现状和认知情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和教育方式的看法等,对大学生价值观内化现状进行了访谈及整合。
(一)“微信媒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重要平台
在120名调研对象中,有85%的大学生经常关注高校、主流新闻媒体或者党政机关的官方微信平台,例如所在学校和学院的官方微信、人民网官方微信、共青团中央官方微信等,并一致认为这类微信平台是他们了解校园、认识社会、关心时政的重要窗口,他们也习惯每天刷刷微信公众号,已成为学习生活习 惯;有9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关注的主流微信媒介所推送的内容大多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度高,信息传递的方式能够为大学生所接受,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在访谈中了解到,98 %的大学生都关注了学校和学院的官方微信平台,并表示也会定期去关注3个及以上主流微信媒介所推送的各种信息,也从中获取了知识、资讯、先进事迹、校园动态等正能量,拓宽了他们的思维视野,强化了他们的爱校感恩意识。可见,相对于各种传统媒介,当代大学生们更倾向于通过微信平台等新媒体方式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教育。换言之,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信息获取、学习生活、社交娱乐等重要途径。这些都表明微信平台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教的重要阵地。
(二)“双刃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120名调研对象中,83%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过程应充分发挥微信媒介的积极功能,例如建立宣传教育微信群、开设宣传教育栏目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微信媒介运营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对于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72%的大学生认为,“微信媒介”也会传递一些非主流或者不良信息,例如谣言、虚假信息、消极评论等;80%的大学生认为,主流的官方微信平台,需要积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方式和内容,传统单调的宣传方式会缺乏微信关注粉丝,甚至已关注的也会取消关注。可见,微信平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态度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一是大学生使用微信目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存在一定的脱节,部分大学生基于生活便捷或者从众效应而频繁使用手机微信,如果微信上的不良信息经常被大学生所关注或了解,会形成不良的网络文化氛围,也不利于大学生将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二是微信平台管理者和运行者的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调研发现目前有些微信平台的内容和形式跟不上社会发展趋势和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出现了有些大学生不愿意关注微信公众号甚至关注后从不去阅读的不良现象,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存在的话,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微信平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笔者认为,“微信媒介”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形成与内化过程中扮演了“双刃剑”的角色。因此,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它的宣传思想阵地作用,又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去应对各种挑战。
二、自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思潮多元化
在对调研对象进行访谈和信息整合后,笔者认为,社会思潮多元化是自媒体时代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微信等媒介接触到各种信息,也较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使大学生的个体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现象。具体表现为:由于微信媒介使用的门槛低,有些公众号、朋友圈或者微信群会传递一些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信息、评论等,使得各种思想观点和文化观念容易交织在一起,这就容易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换句话讲,微信媒介的互动性、多元性与虚拟性等特点,使得各种社会思潮通过微信媒介传递给大学生群体,大学生价值观容易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冲击,导致出现价值追求多样性等现象。因此,自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多元化与微信媒介的互动性相互作用,使得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成为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重要影响因子。
(二)不良行为冲击性
在对调研对象进行访谈和信息整合后,笔者认为,微信媒介作为当前自媒体使用率较高的信息手段,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等开放式传递着各种观念、思想和文化内容,这些内容开阔了大学生认识社会的视野,可以丰富自身的知识和信息储备,但在缺乏科学引导和及时监管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网络行为和事件。具体表现为:自媒体信息舆论成为当下社会信息传播的前沿,各种社会事件或社会行为伴随着微信媒介等自媒体受到了社会和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过程中容易被人所利用造成消极的舆论影响。例如,在敏感问题或者涉及主流价值观问题上,有人会利用一些网民法律意识淡薄或者盲目从众心理,在微信媒介上随意评论、随手转发、随便传谣,这些不良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对事物的正确价值判断,也导致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出现一定的偏差。
(三)大学生的能动性
在对调研对象进行访谈和信息整合后,笔者认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和内化层次,除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等因素外,大学生的能动性是关键因素。如果大学生具备较高的认知和辨别能力,那么就能自觉抵制不良社会现象和负向社会思潮地影响和冲击,但对于各方面正在成长发展的大学生个体而言,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因此,大学生的能动性对于个体价值观内化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微信媒介的虚拟性,使得微信平台上发布的信息需要进行科学甄别,分清哪些信息是正确的、哪些信息是负向的,吸收消化主流价值观,抵制举报不正确的网络内容。例如,关于微信热门话题或社会事件的看法,大学生个体应该正确使用微信平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如果缺乏能动性而盲目地受到微信平台上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就会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收与内化。
三、自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人才队伍建设、媒介品牌建设和认同感的提升是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打造官方微信品牌
一方面,加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在微信平台上实现“眼球效应”,引导大学生主动关注这些微信公众号及其推送的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态度,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践行社会主流价值观。另一方面,加强主题官方微信公众号的主体建设和规范管理,通过支持和鼓励高校思想宣传部门、教学机构建立微信公众账号,并及时推送当下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相契合的微故事、微分享、微感悟等,进一步提升微信公众号的层次和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此外,主管部门和运行机构要有法律意识和管理意识,规范管理,提高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的管理水平,保证合规合情合法运行。
(二)提升师生的认同感
加强网络环境系统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建设,通过在校园主流网站和学生经常浏览的微信公众号开设思想教育专题版块,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例如,高校有些基层党支部已开设了官方微信公众号、腾讯微博等平台,及时发布时事政治和党支部活动动态,发挥了基层党支部和师生党员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态度形成和发展中关键少数作用。加强师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弘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使教师党员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推动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将自身价值实现与教书育人紧密结合;展现大学生党员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在青年群体中的先锋作用,通过运用微信等新媒体举办“党员讲堂”、“党员微言”等新颖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凸显当代大学生党员的先进事迹和优良品质。、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重视微信公众平台这一教育载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即骨干力量、后备力量和科研力量。加强骨干力量建设,建设一支懂教育、精业务、擅创新的微信建设师生骨干团队,挖掘更多喜闻乐见的教育内容,做好后台维护监护,做好大学生思想研判工作。加强后备队伍建设,以大学生党员、学生会干部为主,通过他们在微信朋友圈转发,及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促进朋辈交流,并及时反馈朋辈群体的思想动态。加强科研水平建设,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问题不仅是实践类问题,更是理论类课题,因而要通过搭建平台、氛围营造、经费支持、团队合作等方式加强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信陪伴”策略研究——基于上海13所高校官方微信的调研[J].思想理论教育,2015,(7):80-83.
[2]林晓峰,朱志明,刘磊.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影响因素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9):89-91.
[3]许珍芳,余绪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实证研究[J].教育评论,2015,(3):65-67.
[4]卢少华,熊元林.关于“微辅导”模式构建的思考——兼论“微文化”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思想理论教育,2015,(2):85-86.
[5]陈伟宏,黄岩.手机新媒体对大学生主导价值观形成的挑战及对策[J].新疆社会科学,2012,(4):113-116.
[6]杨振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难题与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2015,(4):4-7.
[7]韩文乾.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