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差异背景下的旅游资料英译研究

2019-06-25方思琪董沛萱

青年时代 2019年10期
关键词:问题及策略文化差异

方思琪 董沛萱

摘 要:中国旅游业空前繁荣,旅游资料翻译问题也层出不穷。其中文化差异因素不容忽视。本文旨在探究中西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旅游资料英译问题及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滕王阁阁内译文为例,探索其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以期传播发扬中国文化。

关键词:文化差异;旅游资料;问题及策略

旅游是人类经济发展的衍生物。而近代经济飞速发展带来旅游业空前的繁荣。江西绚烂的文化资源及自然景观令国内外游客心驰神往。而滕王阁作为四大名阁之一,承受着古今中外游客的赞美,其文化内涵非一日可道尽。对于海外游客而言,要理解文化底蕴绝非易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可谓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拦路虎,翻译目的之一是使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理解景点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旅游资料英译中要尽量避免出现文化碰撞,做到对旅游资料的信达雅翻译,从而促进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一、旅游资料翻译现状

实践需要系统理论指导。我国旅游英语翻译尚处于新生发展阶段,没有系统成熟的理论指导,误译、错译、胡译现象繁多。目前世界上权威的翻译理论有德国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国内则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原则为准。但常常大家只注重“达”,即文章通顺,并不追求“信、雅”,尤其古文翻译就更难达到“雅”原则。而后来尤金·奈达提出“语义对等和风格对等”的功能对等理论也不能达到译文的优雅,尤其在翻译中国古代地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该理论难以传达中国的古文化内涵。如“衙门”直接翻译成“Ya-men”。这对国内游客来说并非难事,但外国友人难得要领。其余零散的等效翻译理论、描写翻译理论等众多理论只是对翻译的某个過程进行系统指导,不能全方位解决旅游翻译中的问题。真正适合旅游翻译的理论体系只有在不断探索中才能得到完善。

有些旅游资料译本虽符合句法,但常使人不知所云。古文诗词翻译便是如此,因为逐字翻译时译者易忽略其文化背景。如将《滕王阁序》中“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翻译成“flying in the sky, while the ground beneath out of sight”。该翻译虽将意思表达真切,但其恢弘意境毫无体现。再如“听取蛙声一片”翻译成 “many frogs are singing”。本是用蛙声来反衬安静,可外国游客只会有嘈杂烦闷之感。

专有名词译法不一。主要体现在旅游景点名称和景点标志的翻译上。有些地方景点名称时而用拼音翻译,时而意译;没有统一的翻译标准。如“少林寺”时而译成“The Shaolin Monastery”,时而译成“The Shaolin Temple ”;“黄河浏览区”译成“The Yellow River Sightseeing Zone”和“The Yellow River Science Area”等等。这着实需要统一的标准规范。

二、文化差异对旅游资料英译的影响

旅游资料作为外宣材料,旨在向读者传递信息。历史文化底蕴及风土人情常需体现在译文中。因而要将极具地方特色的俗语或常识译成读者能感受到文化内涵的译文不失为一个重任。旅游资料具有文化交际功能,涉及的方方面面无不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而如今中国形象日渐高大,旅游资料作为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又一途径就更为重要。因而,旅游资料翻译的重点应当是传播中国特色文化。但中西方文化上不容忽视的差异,旅游资料翻译道阻且长。

文化的功能数不胜数,其中最重要的为人群教化功能。人类作为极具个性的独立体,也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而人类的社会化进程,归根结底就是文化接受与同化的过程。所以即便是文化的细微差异,也会使他人的理解产生偏差,可谓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而世界正在慢慢变成“地球村”,各方文化交流日益紧密。外国游客大多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心驰神往,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而在向外国游客介绍文化底蕴深厚的景点时如何将其文化含义形象地传达出便成了难题。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有二:词汇翻译和句法翻译。词汇翻译影响主要指那些带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如人名地名和历史典故;而句法差异主要指的是文体差异。

旅游资料的目的之一是使读者了解其中的历史文化,所以在翻译中应该在读者能理解接受的最大范围内保留原文的文化环境。中国大多旅游资料重在描绘意境,词汇大多抽象晦涩;加之很多读者不了解其由来,如果直译此类词汇,会令读者不知所云,失去阅读兴趣,更不用说文化交际。例如,“百福”为什么是翻译成 “Hundred Blessings”而不是 “Hundred luck”?这便是差异所在。英美国家大多相信上帝,将上帝的保佑视为有福气;他们在向他人表达祝愿时也常用 “God blesses you”。因而表达百福时应用 “Bless”。再如,“天下第一寿”的阁内译文为“World No.1 Shou,Longevity”。这种注释的做法是极其正确的。对于很少接触中华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很难理解“寿”的含义。若此处只是将“寿”音译,可以说大多数人都难以理解其深意,就更无法理解中国第一长寿的概念。

汉英旅游资料的文体风格大不相同。中文常常用华丽辞藻如四字成语。中西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了句式差异。中文常先分后总,先叙述故事再下结论。而英语一般会先开门见山摆出结论,再进行推演证明结论的正确与否。如滕王阁的简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写道“唐上元二年(675年),初唐 “四杰”之首的王勃至此,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文以阁名,阁以文传...滕王阁自创建以来,乱世则非,盛世则兴,迭废迭兴达28次,堪称古建筑史上奇迹...”这段文字旨在介绍滕王阁的历史发展,用了“文以阁名,阁以文传”以及 “乱世则非,盛世则兴,迭废迭兴”等多个四字成语来强调其深厚内涵。然而外国人并不能理解这些长相“相似”的词语意欲为何,因而翻译就很重要了。而阁内官方译文为“It had been crowned with eternal glory since the ‘Preface to a Banquet in Tengwang Pavilion was written by Wang Bo, a noted poet in the early years of Tang Dynasty... The Tengwang Pavilion had been destroyed and rebuilt for 28 times in the history...”这篇英文旅游资料用简单文字描述滕王阁的历代变迁,读者能一目了然感受到滕王阁变迁之久。国人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决定了他们追求虚实相间的朦胧美;而英美文化背景决定了他们崇尚简洁明了的简约美。

猜你喜欢

问题及策略文化差异
面向异构数据源的网络安全态势研究分析
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存在问题及策略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