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装备制造创新为重点,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2019-06-25宋文芳庞贝
宋文芳 庞贝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杜彦良谈及政府工作报告,感受颇深道:“政府工作报告把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作为一个工作重点,强化我国迈向科技强国的重大措施。其中,在如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里,提出了‘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特别是把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合作作为重要内容放进来,增强高校与企业联系,培养实干型科技创新人才。这一系列重要变革对于全面提高我国科技与装备制造创新能力、深化与经济社会融合、保障我国高质量向前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杜彦良代表说:“当前,我国把装备制造作为重点,作为综合实体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融合我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势,正建立‘互联网+新环境、科技进步新思路、多领域交叉融合式发展新模式,对推动我国现在和未来经济实体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他结合高速铁路的发展,向我们阐释了装备制造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上世纪90年代,我国进入铁路自主创新积淀阶段。通过10年时间,历经六次大提速与扩能改造,我国现代铁路技术及其装备发展拉开序幕。到2003年,建成了秦沈客运专线,形成了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的时速达200~250公里的客运专线。这意味着不仅仅是工程应用,更关键的是极大提升了我国从动车组到重大装备生产的关键技术,为我国高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紧接着,我们迎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通过采用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技术路径,先是开发了300~350公里和谐号,以此为基础,经历长期的、完全自主核心技术迭代式创新,实现了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我国高速铁路整体技术体系建设,带动了现代制造业的整体推进,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当前,我国正以2022冬奥会保障路线——京张铁路建设为契机,开始推进新一代智能高铁发展阶段。智能高铁的重点涉及动车组、路网基础设施及旅客服务的人、车、路与环境协同,走的是基于现代检监测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科技发展新路径。通过这一系列手段,使我们能够实时掌握列车运行健康状态,动态发现并解决安全隐患,保障运营的可靠性。
高速铁路的建设成果有目共睹:显性的,我国高铁建设规模世界最大、运营里程最长、列车运营密度最大、运营时速最高,极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形成同城化概念,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带动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隐性的,我们从高铁建设核心技术上攻克了由南到北跨越了各种环境氣候、各种复杂地质条件的技术难题,掌控了各类环境和复杂地质条件的建造技术。更为关键的,我国的高速铁路已经走向世界,形成了我国综合对外竞争能力。
杜彦良说:“回顾一路走过的历程,从我们最开始高速铁路自主技术体系的研究,有了秦沈客运专线;从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发出了和谐号;从自主核心、先进技术建设,我们有了复兴号,形成了完全自主创新体系,形成了自主的中国品牌;当前,正在做的是以我国未来科技发展为主体的智能高铁技术创新,这说明我们从过去的跟跑、并跑,到现在已经进入领跑了。”
杜彦良介绍,以高铁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充分发挥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全国之力,万众创新,调动了我国整体科研院所和整体研究优势,无论是从技术研发到生产制造,还是从运营维护到综合管理,都形成了完整技术体系。这对提高我国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培养科技人才、掌控核心技术,就是一个现代装备制造的结晶和典范。不仅为我们下一阶段的创新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同时对其他领域发展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高铁代表中国走向世界,成为每一个中国公民的骄傲,也成为中国制造的靓丽名片,但是高铁人不会躺在已有成就上。杜彦良说:“现在,在不断创新发展的基础上,让中国高铁走出国门,是我们的另外一个战略重点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