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作文教学视角的拓展与延伸

2019-06-24王丽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学术性工具性人文

王丽

作文教学受应试模式禁锢几乎是必然的结果。但理智地思考,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显然是不合适的,既不能培养学生真正的写作能力,也不适合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作为最能体现语文教学综合成果的作文教学,笔者以为只有从最根本的作文视角出发,进行拓展与延伸,才能改变作文教学受困于考试评价的模式化思路,才能真正符合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

一、作文教学要基于“工具性”走向“人文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原本是面向语文学科而言的,但在作文中我们似乎也能够明显地感觉到这两者的存在。当我们强调“作文不是美丽辞藻的堆砌”时,实际上就是对纯粹工具性的批判。但当下的初中作文教学,实际上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工具至上倾向: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模式写作文,要求所谓的“虎头、豹尾、猪身”,要求表达要有意境……这些要求的提出往往都是基于作文得分目标而制订的,却忽视了作文原本应当是学生生活感受、文字运用的产物,客观上使得工具性需要与人文性需要之间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笔者以为,初中作文教学既需要对基本的工具性提出要求,但更多地要将作文教学的视角落在人文性上。只有真正将“我手写我心”落到实处,才能让学生驱动思维,提高驾驭文字的能力。当然,这里所说的“我手写我心”,不是指直抒胸臆,而是经由生活的切实体验或合理想象,并利用最适合自己风格的文字表现出来的过程。

在写“我的语文老师”的时候,有学生这样开头:窗外的柳丝随着细风轻柔地飘着,我的思绪也随着柳丝而荡漾,思绪的微波荡漾到语文课堂上,我蓦然想起了我的语文老师……

这样的文章开头,曾经是好多语文老师作文教学的“套路”,因为好多地方的中考作文评判标准,都要求作文开头要有“意境”。而套路一定是跟模式化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习惯了这个套路,无病呻吟式的开头就是难免的了。应当说,从实际需要的角度来看作文教学,这样的套路可能是必要的,但一定不能止步于此,必须要走向人文性。于是笔者在指导学生以此为题作文的时候,特别强调了这样的四点:一是寻找你印象深刻的关于语文老师的事(不一定是当下的语文老师);二是判断这件事中的“是”与“非”(毕竟,不是每个语文老师的每一件事都是让学生喜欢的,允许写“非”,是一种开放的态度);三是无论是“是”还是“非”,都需要去挖掘其意义与价值;四是基于自己的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文字写下这些事。

实践证明,这四个要求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记忆中寻找真实的事,然后将其放大并揣摩。我们开放了思考的标准,尽管大部分学生依然选择的是“是”的那一面,怀着或感恩、或温暖的心情,“述”着事,“抒”着情,但也有学生对曾经的语文老师所做的事有不理解的地方,而在这种梳理中化解了不少的戾气。有一个学生在草稿纸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怒”字,后来读到文末才知道,他曾经被一个语文老师冤枉过,老师罚他抄课文多少多少遍,他手指都抄肿了,自己当时不敢反抗,后来每次想到都非常愤怒。但真正在写这件事的时候,他却在思考过程中、在文字组织过程中完成了一次转变,最后的作文当中,愤怒少了,理解多了……这种转变正是笔者所期待的。这也说明只有基于人文性去进行作文教学指导,才能让学生的心灵皈依于真情实感,从而完成积极的转化。

二、作文教学要基于“一元性”走向“多元性”

初中作文以记叙文为主,通常并不对其他文体有太多的要求,因此初中作文某种程度上讲存在着“一元性”的事实。一元性是必要的,初中作文需要以记叙文为基础。由于日常作文教学中对此多有强调,这里不再赘述,只想重点阐述一下笔者的多元性作文教学思路。

多元性首先表现为题材选择的多元性。由于应试的束缚,日常训练的作文题材往往局限于中考作文题,充其量吸纳各地中考作文题的所谓精华来作为作文教学的发散。实际上笔者以为,初中阶段尤其是低年段,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自由选题是可行的。笔者采用的策略是向学生征集作文题,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然后由笔者基于中考作文的要求进行组织并命题。这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一次作文题的征集过程中,有学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学生)建议写一篇关于“规矩”的作文。我看到过一句话,是孟子说的,“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我琢磨了好多遍,感觉这句话非常有内涵,建议我们班所有同学思考一下,并写下自己的认识与感受。在得到大家的同意之后,笔者将该提议改成一个作文素材: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生活中亦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请你结合生活中的体验与思考,写下你对“规矩”一词的认识。(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由于前面已经有了充分的讨论,因此学生对“规矩”一词有不少的理解以及相应的佐证,而学生在作文的时候也就基本上实现了笔随心动,即心里有所思,笔尖就有相应的文字去描述。而且由于题目自拟,因此学生有了更为宽广的思维空间。所用的体裁也有所不同,除了记叙文之外,也有学生在作文中初步形成了议论文的风格。尽管这个时候对议论文的写作还没有相应的要求,但这样的萌芽意味着学生在组织文字的时候,已经有了明确的观点、较严密的论证或者说论证意识等。

实践证明,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坚持多元化思路,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而这正是作文教学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三、作文教学要基于“私人性”走向“学术性”

如果注意总结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的特点,则可以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有意无意当中,作文教学的要求更多地强调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原本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我们强调作文要写“真”,只有“真”才能“实”,只有“真实”,作文才能真正起到训练学生思维、丰富学生人文内涵的作用。但在强调学生个体认识的过程中,“私人性”与“学术性”有了冲突,即学生在写自己感受的时候,往往忽视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因为“私人性”往往意味着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而初中学生已有的心智与思维方式,并不能让他们将某一人、某一事放到一个具体的背景下去思考,于是得出的结论或认识往往有似是而非的地方。

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强调对“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培养。笔者以为这是对作文教学“学术性”要求的一种体现。所谓学术性,是借用成人的学术研究必须遵循客观、公正、理性的要求而进行的表达,即我们希望初中学生在作文的时候,能够带有合理的理性去描述人与事。事实证明这是可以实现的。譬如上面第一点中所举的例子,当那个学生因一事而对语文教师有“怒”的时候,通过自身的思考与梳理,最终化解了个人之怒(即私人性),从而对身边的人与事作出了理性判断,这就是学术性的体现。尽管初中学生离学术性距离巨大,但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种下学术性的种子,总是可以的。

总之,初中作文教学的视野需要拓宽与延伸,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核心素养培育需要的学生。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学术性工具性人文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网页学术性算法研究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军事历史》应以学术性为主
学术性要更加深化 知识性要更加丰富——《军事历史》1988年第1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