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课堂语用训练点实践研究
2019-06-24朱彩霞
朱彩霞
这是一个走向核心素养的时代。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课堂上语用训练点的研究是一个热门话题。将语用训练点的研究置于核心素养的视角之下,可以明确学生语用能力训练的核心素养指向,可以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寻找思路。本文拟对此话题展开讨论与阐述。
一、核心素养与语用训练间的关系
语用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寻找语文教学中的语用训练点,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中具有指导教学、确定教学目标等作用,培养语用能力是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梳理核心素养与语用训练,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关系密切。
其一,语用训练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其对应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语用能力与阅读和写作能力密切相关,表现为学生掌握面向生活与社会的语言运用。语用训练是学生语用能力生成的重要途径,在语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经历一个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过程,而这正是语文學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
其二,学生的语用能力达到一定境界,就能彰显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魅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经过系列的、科学的运用训练,可以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达到一定的水平,这个水平就体现在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背后文化的理解上。毫不夸张地讲,当学生能够将经典名篇中的语言运用到生活中时,就是一种文化传承。
由此可见,核心素养与语用训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进行语用训练,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的必然选择。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语用训练途径
进行语用训练最重要的就是寻找到语用训练点。应当说,教师在这方面,是走过一些弯路的。有同行通过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语言文字运用训练,认为读读写写就算语言文字运用训练了,导致一些语文课出现训练点不准不实,语用训练虽然热闹却没落实的问题。
笔者以为,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而改变这一现状的基础,就是要科学地确定语用训练点,这样才能寻找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用训练途径。以《白杨》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抓住文中的一些重要阐述,让学生去揣摩其中的意味,斟酌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就可以让学生形成较好的语用能力。比如说课文的第一、二、三段。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对于当前的小学生而言,很少有人有这样的体验,因此,基于文字的理解去建构相应的表象,就成为学生理解这段文字意韵的基础。换句话说,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语用训练点。笔者在引导学生揣摩的时候,就让学生去想象:自己坐在火车上,看到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那眼前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这个时候如果想看得出列车在前进,那窗外的一行白杨树又是如何飞快地闪过?又如何看得出它们的高大挺秀呢?
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之下,学生不断地阅读这几段文字,或自主揣摩,或小组交流讨论,有时候还会进行比画……所有的这些努力,都趋向于最后一个目标: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自己的理解。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语用训练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理解语言、运用文字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语用训练思考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基于语用训练点的选择,对学生进行语用能力的培养,一个很重要的实践反思就是: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去设计并实施教学。
如果说上面将语用训练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对应,还是一种理论分析的话,那在实践中,让学生基于对文字的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理解,就是非常重要的语言能力形成途径。实际上在上面的例子中,当笔者让一个学生描述自己的阅读感受时,就有一个学生是这么说的:我想象自己坐在列车上,走过苍茫的、无边无际的大戈壁,体会到了什么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当想证明自己是在运动的时候,窗外的白杨树,以它们高大挺秀且一闪而过的身影,向我证实了这一点……
这样的描述,虽然看起来有一些粗糙,但是在课堂上那么短的时间内,学生能够有这样的理解,以及这样的表达,可以看出他们的语言能力正在形成。对应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也可以看到核心素养落地的痕迹,无论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还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等等,其实都有体现。
作者简介:江苏省启东市海复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