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文本解读
2019-06-24王娟丽
王娟丽
随着人们对核心素养落地途径的探索,深度学习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不断深入,而“深度学习”也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由于应试的影响,很多时候学生對文本缺乏深度解读,更多地形成了到文本中找问题答案的模式。显然,我们并不需要这样的文本解读。那有深度的文本解读又应当是什么样子呢?在深度学习的视角下,笔者对这一问题尝试给予回答。
一、深度学习催生探究性文本解读形态
深度学习是基于理解的学习,需要学生高阶思维的参与。深度学习常常直面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思想,并且能够实现知识在不同情境中的迁移。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而言,深度学习需要学生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一方面借助于已有的文本解读经验,以将曾经的知识与能力迁移到新的文本解读过程中来;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在新的文本解读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思维创新特征,从而确保思维处于有深度的状态。这就意味着深度学习下的文本解读,会呈现出与浅层文本解读不同的状态。这正如研究者对新形态所进行的描述:基于深度学习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既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又符合教学的本质特性,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譬如《荷塘月色》一课。传统解读多是边读边想,想到啥是啥,凡是超越自己(学生)所想的,皆由教师“引导”。这样的教学中,不能说学生没有文本解读的过程,毕竟学生的初读与再读,都有原有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的过程,但这样的解读不具深度,学生未能在原有认识上有所突破。那么深度学习下的文本解读形态应当是怎样的呢?笔者的设计如下。
首先提出问题,在你的心目中,与写景有关的散文,最好的是哪一篇?能否说出好在哪里?教师在分析归纳学生观点的基础上,提炼学生的认识。譬如有学生认为“真正好的写景的散文,一定与写人相关”等。其次,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给你一幅月下荷塘,你会如何写出一篇散文?明确此处所说的“写”并非真的写,只是思路的构思。问题可以驱动学生思考,必要时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呈现月下荷塘的美图,让学生可以调用自己的形象思维进行思考。实际上学生这个时候是容易想到“荷塘月色”一词的,因为有的学生读过此文,有的学生则听过同名歌曲。由于前面已经明确了好散文的标准,因此学生此时的思维多在这些观点的影响下进行,某种程度上讲,他们的思维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深度。最后,打开课本,大家阅读朱自清是如何描写荷塘月色的……
这样的教学设计,通过问题驱动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促使学生将自己与荷塘、月色、朱自清联系在一起。由于自己有了初步的构思,因此阅读到朱自清的文字时,学生的感受完全不同,较之于传统的直接阅读,无论是体会朱自清对于文字的运用,还是对文章意境的感悟,都有着质的变化。这意味着深度学习已然驱动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呈现出一种新的状态。
二、深度学习下文本解读的切入点确认
深度学习下的文本解读,固然要追求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文本解读并非拿着文本直接阅读,如果寻找不到“文眼”(当然也有的文章的文眼就在文章的开头),不能寻找到文本解读的切入点,那自然也谈不上有效的切入。有同行指出:深度学习的源头是文本,只有深度解读文本,才能让深度学习变成有源之水。当然,这样的表述还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说深度学习的源头是文本固然不错,但面对整则文本,尤其是高中阶段面对大篇文本时,如何有效切入,仍然值得思考。
《荷塘月色》一文中,文眼在哪里?目前相对较为认同的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句,正是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以“乘凉”的时候才会“想起过往”,才会“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心里也才会感觉到“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所以抓住这个文眼,就更加容易发现课文背后的逻辑,而要让学生认识到散文之“形散而神不散”,显然也只有抓住文眼,之后梳理课文逻辑,才能形成这样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文眼的寻找本身也是深度学习下文本解读的内容之一。作为教师,可不必急着告知学生,素读、重读,都是发现文眼的重要途径。
三、用有深度的文本解读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文本解读的重要途径,但深度学习又不宜直接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对于学生而言,文本解读是直接参与的,当文本解读有了深度进而体现出深度学习的意蕴时,深度学习就真实发生了。
从这个角度讲,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需要教师悉心研究的,深度学习是应当追求的。用有深度的文本解读彰显深度学习的内涵,应当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的应然取向。对于教师而言,对深度学习的理解仍然是必需的,其是教师教学研究的依据,而深度学习所具有的理解与批判、联系与建构、迁移与运用的特质,应当成为研究、评价包括文本解读在内的所有学习行为的重要依据,如此深度学习才会行走在合理的轨道之上。
作者简介: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中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