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古诗教学的几点策略

2019-06-24张梦玲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孟浩然随文李白

张梦玲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诗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最新的部编版教材中,古诗文已经占到了课文的一半篇幅,这表明古诗这样的珍贵文化文学遗产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探究。

一、挖掘古诗背景,拉近情感距离

1.诗歌的创作背景。古诗的创作往往是诗人“情动而辞发”。在学习诗歌之前,要让孩子提前收集好诗人生平的有关事迹,之后根据学生的收集情况再作一定的补充。

如学习陆游的诗歌《示儿》时,便要充分挖掘诗人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南宋积贫积弱,与金朝、辽国、西夏等国家并存并备受欺凌的时代,民族的矛盾、国家的软弱、家庭的流离,使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底埋下爱国的种子。终其一生,陆游内心都激荡着热忱的爱国之心,呐喊着北伐抗金的呼号。然而,直到他去世前,国家也没能完成统一,他一心记挂着被女真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示儿》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也是他至死不渝爱国之心的强烈体现。学生在了解这些以后,再来学习《示儿》这首诗,便能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2.学生的生活背景。学生的生活背景即学生从实践经验中学来的知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这种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话题,拉近他们与作者的情感距离。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学“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一句时,我从生活实际入手,问老家在外地的孩子,马上就要过年了,学校突然通知明天就放假,那你会怎么打算?大多数孩子马上就回答道:“让爸爸妈妈去买明天的车票,现在的高铁发达,上午的车票,下午就能到家。”这心情与杜甫在写此诗时的心情何其相似!杜甫当时在“剑外”(今四川)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蓟北”(今河北)的消息,不禁老泪纵横,立刻决定要纵酒还乡,还做好了打算,开好了“导航”,准备直接从剑外到巴峡,再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穿过巫峡到达襄阳,一路向洛阳奔去。学生结合自己归乡之情的迫切,也更能深刻地感受诗人急切归乡、喜极而泣的心情了。

二、注重关键字词教学,体验想象之美

1.抓住关键字词,使其表象化。古诗用语凝练,跳跃度大。在古诗教学中,关键字词的教学直接影响着整首古诗的教学效果,是古诗教学的重难点所在。教学古诗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丰富联想,使词语表象化,符合其思维特点。如教学《望庐山瀑布》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句诗。教师紧扣“生”和“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香炉峰上紫烟袅袅的神秘和瀑布凌空直泻而下的壮观。

2.推敲古诗诗眼,深入理解诗情。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推敲不同字的用法来体会古诗词的用词之准和其背后所包含的情韵。诗眼的推敲是建立在学好关键词的基础之上的。如《黄鶴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中,对于“诗眼”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是“辞”,因为整首诗都是围绕着“辞”来写的;有的学生则认为是“孤”,因为“孤”最能体现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于是我让孩子们进行讨论。经过分析,他们认为“孤”最能体现诗中的离情别意,是“诗眼”——自古长江就是交通要道,江面宽阔,来来往往的船只川流不息,为什么李白就单单看到那一只船呢?一个“孤”字,传达了李白对好友孟浩然的一片深情,将那份依依惜别之情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出来。

三、善用多种方式,体悟意境之美

(一)善用多媒体,营造生动意境

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更直观地把古诗的色彩美、画面美、声音美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其在此基础上能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去体悟古诗的意境美。如在《黄鹤楼送别》的学习中,学到孟浩然登船离去,李白依然在江边默默伫立,我便利用多媒体设备,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出示画面。伴着音乐,老师有感情地述说:“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伴随着《琵琶语》悠扬婉转、带着伤感的旋律,加上老师深情的述说,学生的情感也被调动起来了,充分感受到两个人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善用留白,体验意境之美

1.补充对话,感悟人物形象。人物对话是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形式。如古诗《寻隐者不遇》,虽只有短短20个字,却把诗人拜访隐者由“失望”到“燃起希望”再到“彻底失望”的心情转折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时候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揣摩语境,把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补写完整。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使孩子能够在写对话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从而感受诗歌的魅力。

2.展开情节,丰富古诗底蕴。留白的故事情节如果能被合理地展开,则能更多折射出古诗的重点所在,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立体,人物的情感更能得到读者共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可合理展开古诗情节。如教学古诗《赠汪伦》。诗中直接从“忽闻岸上踏歌声”转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里的情节便可以得到展开:李白见了汪伦此时的心理活动怎样?他们又有了怎样的对话?一起畅聊了往昔哪些美好回忆?学生基于诗句,通过想象,再用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上的经验将其填补和扩充,实现了对故事内容的充实和迁移,从而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3.随文练笔恰时练,阅读写作两不误。如今随文练笔已成为连接阅读教学与写作、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古诗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文本的练笔切入点,进行随文练笔的写作练习。无论是补充对话,还是展开情节,都可以在课堂上以随文练笔的形式写出来,让古诗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

四、主题多维折射,拓宽认知维度

1.同一主题的组诗。同一个主题的古诗放在一起学习,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逐步培养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还可以在诵读、赏析和比较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都使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但感情基调却不完全相同。《芙蓉楼送辛渐》对朋友的离去只是淡写,重点写自己“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纯洁心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侧重于描绘美丽的春色和浩瀚的长江,写得灵动开阔、情深不滞;《送元二使安西》则较为伤感,但全诗却不着伤字,只用“劝君更尽一杯酒”来表达诗人内心深深的惜别之情。

2.同一作者的组诗。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因为心态的变化,诗歌风格也会迥然不同。可以说看一个诗人的诗集,就仿佛在看他的个人自传一般。被誉为“诗佛”的王维,他早期的诗歌《观猎》和晚期的作品《山居秋暝》风格就完全不同。前者大气雄浑,因为彼时他还是个志在四方的热血男儿;后者则像一幅幅清幽的山水画卷一样,透露着深邃的禅机佛理。从某种角度上说,这里对同一作者组诗的主题阅读,可以当作是本文第一点了解诗人创作背景的补充和完善。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州市白云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孟浩然随文李白
春晓
舟中晓望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春晓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