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蕴涵及实践路径

2019-06-24刘静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路径

刘静

摘 要: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着重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世界”这一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对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认识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蕴含;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1-0177-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敏锐把握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深刻复杂变化的世界格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进行了系统深入、前瞻性的思考,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它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世界”这一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是人类重新审视世界的新全球观,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理念支撑,是新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方略”。深刻理解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底蕴与实践路径,对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认识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蕴涵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深厚的价值底蕴,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體思想,为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全球构建新型国际秩序提供了新型文明观与全球观,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繁荣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创造性运用发展的智慧结晶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共同体的存在与发展,是作为有机体的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类的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共同体是现实的人基于共同利益和共同解放诉求而形成的一种共同关系模式,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充分体现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只有通过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相互贯通、密切联系的,作为唯物史观在空间维度上展开的世界历史思想,被学界公认为最早的全球化思想。它认为,随着生产力与分工的发展,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突破了彼此隔绝的民族和地域界限,人类社会交往日益普遍化,“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在世界历史中,“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真正的共同体”才能得以实现。①今天全球化的发展实践验证了马克思所揭示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困扰人类的三大难题。要解决这些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就需要国际社会的多边协调和多边沟通,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这也是近百年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历史发展经验教训、顺应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大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一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是对马克思共同体的创造性运用,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凝聚共识减少风险的利器

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望。它的倡导与传播会得到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情感认同与政治认同。从国内来看,这种认同感可以降低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内部风险。世界各国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动荡与风险,而通过达成广泛共识凝聚民心则有助于政治体系和政治秩序的稳定,避免发生动荡与风险。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利益诉求,可以有效凝聚社会转型期中国内民众的共识,引导各种社会力量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进程,加快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倡导的政治文明观,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中国声音。它能得到世界各国广泛认同的背后,是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事实。在它向世界传播辐射的过程中,中国的国家影响力得以提升,民众的民族自尊自信进一步增强,从而对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感不断提升。从国际上看,我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树大招风”效应日益显现。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逐渐缩小,西方国家对我国快速发展的焦虑感明显加重,对华遏制和强硬的一面更加突出。尤其是美国加快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加紧实施“第三次抵消战略”,围绕海洋权益争端等问题,西方国家高调对我国实施恐吓,收紧周边、就近阻击甚至直接上手的可能性上升。这使得中国在海洋方向形势一度高度紧张,加剧了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彰显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决心,表明了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立场,为世界认识中国提供机会和平台,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减少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外部风险,为“中国梦”早日实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利益深度交融,已经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国更多地通过合作、协商、对话等方式来寻找利益契合点,避免零和博弈。但是,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发展动能不足,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加剧,地区热点问题频发,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激烈。和平世界中乱象纷呈,全球治理赤字严重,导致全球治理失灵,从表面上看,是脱胎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由西方国家主导控制的全球治理体系自身的不平等不公平导致了全球治理赤字,事实上则是传统的争权夺利的国际政治思维与协商共赢的全球治理理念之间的不相融导致了全球治理效能的低下。

传统的政治思维模式是由西方国家提出的,具有霸道、狭隘、利己等特点,与全球化时代呼唤的全球思维背道而驰。他们坚持二元对立,认为主客体相互对立,冲突是世界的本质。他们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建立联盟体系。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组建资本主义阵营,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遏制与打压;冷战结束后,又千方百计地想把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西方发展的轨道上来。在这一战略失败之后开始对以中国为代表新兴市场国家时时防范、处处遏制。像“文明冲突论”、“修昔底德陷阱”等论断都是这种思维的典型表现。他们坚持强权至上,认为国际社会是一个无政府社会,优胜劣汰、胜者为王,只有出现一个超级强大的霸权国才能推动国际制度的建立,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霸权稳定论”就是这种思维的反映。他们认为,西方国家的社会形态代表着人类发展的方向,是“历史的终结”;而非西方国家则是未开化和蒙昧的象征,非西方国家只有选择西式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才可能摆脱困境。“西方治下的和平”可以给非西方国家带来福祉。他们坚持经济理性,认为人是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常常能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增长。他们认为,“经济人”为了获得利益愿意遵守规则,因为规则可以给大家受益。这种基于利己主义的规则治理理论存在着严重缺陷,一是如果各方都极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当其利益无法达成一致时,则难以制定令各方满意的规则,那么规则的约束力则无从谈起。二是规则对各方的约束力是基于各方对规则的认可的前提之下的,如果各方为谋求利益激烈博弈,则可能导致强势的一方打破规则,从而使得弱势一方利益受损,最后发展成为各方都不遵守规则。像当前全球气候问题的谈判一波三折,就与西方利己主义思想作祟有关。这种思维模式不仅破坏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不利于全球治理的推进。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的生存空间逐渐从单一的民族国家拓展到整个世界,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普遍的、全球性联系的“类生存”。而人类的思维空间也逐渐从个人走向民族国家,延伸到全世界。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并思考关乎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日渐形成具有全球意义的价值观念。这种代表了全人类利益诉求的价值观念,可以凝聚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呼唤大家共同参与全球事务的治理,从而使全球治理体系朝着公平合理的方向前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追求整个人类的发展,是具有全球性、整体性的价值观,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并被大家认知、认可、认同和接受的共同价值,可以成为全球治理的治理理念。

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路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外交的崇高目标,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要强根固本、增强自身实力与影响力,加强沟通、促进各国形成共识,积极参与国际制度机制的设计,通过“一带一路”等具体实践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落地生根。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

實力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础。在国际政治中,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中国为世界贡献的治理理念、治理方案,是中国话语在世界的表达。它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传播以及在各国各地区的认同,依赖于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首要的是要不断巩固发展成果,增强自身实力。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是巩固发展成果增强实力的根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建设社会现代化强国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影响力不断提升,从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推动世界各国就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达成共识

共识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关键。理念只有固化于人的头脑之中,才能无意识地影响人的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同与支持。要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落地,需要我们要高度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信念坚定,确保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方向的正确。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同主权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个人等国际政治行为体开展深入的交流,加强沟通与对话,增进理解与信任,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中国政府要客观地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理念、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最大程度地争取各国各地区人民的理解与支持。中国媒体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各种手段、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外宣传,让更多的国家、地区和人民了解中国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对外宣传时要坚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也要注意讲究方式方法,使人喜闻乐见。中国学界则应加强研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目前学界的研究多集中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价值等哲学层面,下一步则应聚焦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路径、步骤、方式方法等具体问题的研究上来。学界也要加强与国际学术界之间的交流,通过对外交流,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让更多国际学界的学者理解、认同、支持,并自发自觉的传播这一思想。通过沟通交流,凝聚共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思想基础。

(三)积极参与国际制度的建设

制度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保障。制度在本质上是约束行为主体的一种规则或秩序安排。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实现从理念层面向实践层面的转化,制度建设是关键。有效的制度供给,可以明确共同体各成员的角色与责任,界定权利边界;可以规范各成员的行为,引导成员围绕共同体的目标实施行为,并及时纠正偏离目标的行为;可以对违背、破坏共同体目标的行为进行制裁,从而维护共同体的健康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由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构成的共同体,具有普遍性、普惠性,代表的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应当由全世界人民来决定,而不是个别发达国家说了算。当前国际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民主赤字”问题。现行国际制度主要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他们在决策与利益的分配中都占有绝对优势,而广大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则因在制度建设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使其利益长期以来都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近年来,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差距逐渐缩小。各国实力增长的不平衡打破了原有国际制度框架下的权力与利益的均衡,需求建立新的制度框架以取得平衡。然而,发达国家不会自动放弃他们在国际制度制定中的主导地位,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依托自身实力主动谋求获取更多的规则制定权。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国际制度的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联合国在制度构建中的主导作用,推动联合国改革完善现有国际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支持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建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充足的制度供给。

(四)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平台。“一带一路”建设自2013年启动以来,一直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以“五通”为核心,着力打造利益与责任相结合的命运共同体。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要共赢的真诚愿望和崇高追求。“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发挥着示范作用,提供了强大动力。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资金的融通等,带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实现发展,破解全球发展的不平衡、不公平难题,实现各国联动、均衡、公平发展,为各国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奠定了基础。“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把沿线各国的发展战略与“一线一路”倡议相对接,各国通过政策上的充分沟通,达到制度上的互相兼容,使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充分参与区域治理,有效弥补了现行国际治理体系中的治理主体代表性不够的问题,为各国形成一个责任共同体奠定了基础。“一带一路”推行五年多来,受到沿线各国人民的普遍欢迎,得到了广泛响应。 “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被写进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的多个决议中,这说明“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宪章》的精神高度契合。联合国希望将“一带一路”建设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结合起来,更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有序开展。未来各国要携起手来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让它落地生根、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N].人民日报,2015-10-14.

[2]  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11-20.

[3]  钟国安.以习近平总书记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谱写国家安全新篇章[J].求是,2017,(4).

[4]  袁鹏.世界新秩序呼唤中美新型大国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9).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路径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