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异地隔代看护老人的生存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019-06-24王陈楠裴瑾强文钰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6期
关键词:老漂族隔代医疗保障

王陈楠 裴瑾强 文钰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漂族的数量日益庞大,逐渐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异地隔代看护老人则是老漂族中更具有特殊性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加,他们面临的生存状况与需求也越发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篇以“异地隔代看护老人”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其面临的生存问题及其成因,以及改善其生存状况的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 异地 隔代 看护老人 老漂族 医疗保障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异地隔代看护老人的生存状况调查分析——以南京为例(XZD2018164)”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王陈楠、裴瑾、强文钰,南京邮电大学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066

随着中国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大城市生活、工作,他们的父辈留守空巢,养老面临两难选择。在不想做空巢老人和支持儿女事业、照顾孙辈的传统家庭责任驱动下,老人们随儿女来到大城市,形成一个特殊群体——异地隔代看护老人。2015年我国60岁以上异地流动老年人口达1800万。 意味着异地隔代看护老人数量越来越多,日益形成一个庞大的新社会群体。由于社会的特殊性,大部分异地隔代看护老人的生存陷入尴尬而复杂的境地,亟待社会去发现和帮助。

一、异地隔代看护老人的界定

关于异地隔代看护老人这一群体,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政府文件常用“流动老人”概括异地隔代看护老人,而社会中人们普遍称这一群体为“老漂族”。关于“老漂族”的研究有很多, 刘庆(2012)主张,“老漂族”是指那些人到老年,却仍然需要离开故乡,前往子女工作的陌生城市居住的老龄人群。 翁敏(2016)将“老漂族”定义为出于照顾子女或孙子女的目的,而离开自己的居住多年的地方,和子女一起迁移居住到其他城市的老年人。结合学者们的相关理论定义,我们认为异地隔代看护老人是“老漂族”这一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为了帮助子女照料家庭、抚养孩子,而背井离乡到陌生城市长期生活的老人。研究异地隔代看护老人的生存现状,对了解“老漂族”这一群体和当代中国流动老年人口具有独特意义和价值。

二、异地隔代看护老人生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出现了异地隔代看护老人这一新兴群体。他们本该落叶归根,却不得已身居外地,为儿女看护后代,他们的生存现状如何?心理是否健康?甚至愿不愿意继续为儿女看护后代?这一系列生存问题以及背后的产生原因日益引起社会的热切关注。

(一)老人自身适应性与身体状况的退化

首先,异地隔代看护老人自我意识与心态调整不到位。异地隔代看护老人对新的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其心态。心态较为积极的老人对新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而心态不好的老人一般较为消极悲观,易出现心理问题。许多老人的传统思想观念难以改变,由于生活习惯不同,语言差异性较大,他们与当地人的交流难度较大。这将会导致他们对所在地的融入感较低,从心底觉得自己是“外来者”,从而难以进入当地老年人的人际圈,导致异地隔代看护老人的人际关系相对来说比较狭窄,大多只局限在相同群体,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

其次,异地隔代看护耗费了老年人过多的时间与精力,超出了他们的身体负荷。中国社会是一个很讲究血缘关系的亲缘社会,所以中国的老人大多会选择主动亲近隔代的孙辈。再加上老人照料孙辈成为了一种社会俗成的约定,以及老人认为为子女的家庭做出贡献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很多长辈会主动承担照顾孙辈的责任。老人们年龄较大,身体各方面机能有所下降,缺少足够的精力照顾孙辈,从而产生“老了不中用”的愧疚心理。具体体现在精神方面的焦虑和抑郁,并影响其生理状态,导致高血压和心脏病等疾病的高频发作。

(二) 家庭方面老人沟通成本较高,物质保障的匮乏

在精神联系方面,家庭具有情感支持的功能,和睦的家庭关系可以减少异地隔代看护老人的消极心态,使他们较为迅速的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由于两代人成长环境的不同,双方在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双方在生活中常常因生活习惯和思想差异产生矛盾。随着年龄增长,子女的生活重心逐渐转移到工作和孩子上,做家庭决策时难免会边缘化老人,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陪伴和照顾老人,忽视老人在精神和物质方面提出的需求,使老人产生孤独感。

在物质保障方面,异地隔代看护老人缺乏来自家庭的物质保障,使养老陷入尴尬。老人们离开家乡来到子女居住的城市以后,需要为子女操持家务分担生活压力,也就意味着他们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大部分源于养老金和退休金。日常生活中还需要将自己的钱补贴给子女的小家庭,因而他们的晚年生活很大程度上由子女来保障。而子女们受限于种种现实因素,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经济压力,当父母迁入大城市共同生活后,家庭生活成本也随之升高,使他们对父母的经济支持极其有限。

(三) 制度方面不灵活,异地服务不完善

一方面,社会公共养老服务存在户籍依赖性。外来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使得遷入城市的养老资源更加紧张,为了进一步维护本地老年居民的养老保障权益,一些中大型城市设置了严格的养老服务享受标准,规定只有本地居民才可以享有某些养老服务或优惠待遇。比如说,在201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完善本市养老基本公共服务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上海市养老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对象为:经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达到相应照护等级的户籍老年人,以及符合本市优待优抚政策规定的户籍老年人。 异地隔代看护老人目前依法享受到的养老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其养老需求,养老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使得他们陷入养老尴尬中。

另一方面,医疗保险异地报销困难。目前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较广,但是整体水平并不高,区域间的医疗保险制度水平参差不齐,相互交流也不够灵活。随着年龄增长,老人们的身体机能逐渐衰弱,容易感染各种疾病。老人患病时一般会选择就近就医,但是相关医疗费用需要回到参保地也就是家乡进行报销。为了报销两地奔波不仅劳心劳力,还需要独自承担路途中的各项花费。另外,地区经济发展不同造成两地医疗费用差距较大,但是在居住城市的医疗费用需要按照参保地的医保制度报销,这其中难免出现金额差值。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有31个省份实现了异地就医结算和报销,但是对于跨省份和跨区域的异地隔代看护老人来说,仍然存在着“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三、 异地隔代看护老人生存问题的对策探讨

在中国特有的情境下,地区间发展、城乡间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成年劳动力不得不频繁流动,背井离乡,进城工作。由于大多三代家庭(成年劳动力父母、成年劳动力及其子女)中成年劳动力家庭照料缺失,很多老人不得不承担起照顾未成年孙子女的重担。随着异地隔代看护老人队伍的不断壮大,老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如何保障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以下主要针对三大主体进行对策探讨。

(一) 异地隔代看护老人要学会自我主动排压

在城市快节奏的压力下,异地隔代看护老人应该学会自我调节生活节奏以适应新环境。第一,老人们需要广交好友,特别是有共同话题和共同经历的朋友,由一点(自家小区)向外辐射,巧用共同方言,联络老乡争,取短期内结交更多的朋友;第二,老人们应该既积极主动的迈开保守的步伐去学习新兴事物以丰富自身的兴趣爱好,比如跳广场舞、打麻将等;第三,老人们还可以有选择的兼职一些社会公益岗位,在丰富老年生活和获得物质报酬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

(二) 异地隔代看护老人的子女勇于承担自己道德和法律上的义务

一方面,子女应适当调节老人照料强度。首先,充分考虑流动时长、流动特征、流动地区、中国传统“社区情理”等因素的影响,明确照料孙子女会带给老人满意的“度”;其次,子女需要在调节照料强度时,注意老人的性别差别,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找到同类人的概率大;最后,鼓励老人走出舒适圈,进行室外娱乐活动,尽量使老人做到张弛有度。只有确保老人的照料强度适合其生活方式和作息,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老人的生活满意度。

另一方面,子女应当合理改善代际关系,主要包括经济支持、生活照料、情感慰藉三方面。代际情感好坏与老人生活满意度高低呈正相关,因此,子女需要做到:一是提供老人多于照顾孙子女必须的花销,为其进行额外的娱乐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二是适当地为老年人进行“外在包装”,使其更好融入现代城市老人的穿衣风格;三是不定期的与老人进行深度谈心,加深了解,拉近彼此关系;四是尊老以敬,以心平气和的态度对待老人。

(三) 政府应当完善异地隔代看护老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1. 完善异地隔代看护老人养老保障体系

借鉴新加坡多元协同治理理念,同时类推中央“以房养老政策”,逐步改变农村老人“养儿防老”的惯性思维,将其农村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与农村养老保障相连接实现“以房养老”,一方面使得异地隔代看护老人拥有一定的固定收入,杜绝靠子女提供的单方面资金来源,能够使异地隔代看护老人活的更有尊严,进而提高其生活的滿意度;另一方面,提高国家农村土地的利用率,在异地隔代看护老人去世后,老家房子的使用权等其他权利全归政府所有。

引进附加险种,即依托子女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建立异地隔代看护老人在子女工作地的附加养老账户。首先对附加账户设置不同的缴费档次,供有异地隔代看护需求的子女进行选择;其次当子女在工作地缴纳养老保险时,可以根据未来某一时期内可能随迁的异地隔代看护选择相应的缴费档次进行参保,缴纳保费至附加账户,当异地隔代看护老人迁入都市与子女共同生活时,可以支取附加账户的养老保障权益,满足其在迁入地的养老服务需求。可以从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进行试点,根据有说服力的成果逐步推广至全国各地,不断壮大异地隔代看护老人养老保险保障的队伍。

2. 完善异地隔代看护老人医疗保障体系

完善异地就医。首先,国家层面应当实施“以建立完善异地就医统一、协调机制为主,以建立完善各层级互信机制、委托机制为辅”的异地就医管理体系;其次,可以在子女的商业保险中附加异地隔代看护老人的商业保险,由于商业保险参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经办管理业务,因此需要商业保险的参与;最后,改善“不同医院、重复检查”的现状,争取在医联体内实现资料和信息共享。

强调“医养结合”。党的19大以来,民政部门加快采取有效措施的步伐积极打通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的体制机制壁垒,推出医养结合由局部试点到全面试行的战略部署,有望最终实现“医养结合”的根本目标。实行“医养结合”根本目标:提高老人生命的质量,而不是一味拓宽其生命的长度。依调查,50-59岁异地隔代看护老人比重较大,属于中年时期发病率较低,对此应当进行慢性病早期预防与干预。

注释:

民政部《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刘庆 .“老漂族”的城市社会适应问题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J]. 西北人口,2013(3).

翁敏. “老漂族 ” 的城市适应及社会融入文献综述[J].新西部,2016(14).

宿晓乔.“老漂族”的养老尴尬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4).

参考文献:

[1]何惠婷.待机关系视角下“老漂族”的城市适应研究[J].前沿,2014(9).

[2]芦恒,郑超月.“流动的公共性”视角下老年流动群体的类型与精准治理——以城市“老漂族”为中心[J].江海学刊,2016(2)

[3]曹国娇,聂庆艳.社会融合视角下“老漂族”社会适应问题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7(11).

[4]王心羽,李晓春.城市化进程中“老漂族”异地养老问题[J].人口与社会,2017(4).

猜你喜欢

老漂族隔代医疗保障
医疗保障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老漂族”生活适应情况调查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败归咎于“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不背这个锅!
深化军队医疗保障改革新举措的探讨
再社会化视角下“老漂族”的城市适应与个案工作介入
“老漂族”
从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迈进
贵州:三重医疗保障网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