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精准扶贫视角下贵阳市贫困户就业需求调查
2019-06-24张忍
张忍
摘 要:就业精准扶贫是帮助贫困劳动者实现稳定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保障措施,也是让劳动力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合理再分配,提高可持续就业水平,更好地实现充分就业的政策手段。通过对2017年贵阳市各辖区贫困户就业需求的抽样调查,践行“就业精准扶贫”的宗旨,利用建卡数据库、抽样问卷调查等方法,将贵阳市贫困户就业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精准刻画。在此基础上,提出就业扶贫要从贫困人群的实际就业需求出发,通过了解每位贫困者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符合自身长期发展的稳定就业岗位,从源头上消除贫困,从而真正实现就业精准扶贫。
关键词:就业精准扶贫;贫困户就业;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F241.4(2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1-0077-03
引言
消除农村绝对贫困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脱困工作,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精准扶贫”的要求,推动中国扶贫战略实现了重大转变。2015年11月底,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专题印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总目标,并明确了精准扶贫的指导原则。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将转移就业贫困列为专章,并明确提出六项“就业扶贫”专项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扶贫方式”。就业精准扶贫首先就要解决“精准”的问题,如果不能做到精准,那么就业精准扶贫政策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何才能保证“就业精准”呢?这就要求就业扶贫要从贫困人群的实际就业需求出发,通过了解每位贫困者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符合自身长期发展的稳定就业岗位,从源头上消除贫困,从而真正实现就业精准扶贫。
一、贵阳市贫困户就业现状
贵阳市下辖六区、三县、一县级市,贵阳市劳动力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贫困程度参差不齐,使实现贫困户的就业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如果解决了这部分贫困群众的稳定就业问题,就可以更加折射出整个社会就业形态的良好程度。
自2015年贵阳市实施大力扶贫以来,在全省实现了“五个率先”,全市18个贫困乡(镇)全部实现“减贫摘帽”,43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全市现代农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总值达30%。转移就业是贵阳市扶贫的主要路径,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不断提升,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18.8万人,参加技能培训的人数占到了建档立卡人数的95%;实现转移就业7.8万人,占到建档立卡人数的40%左右,农村和扶贫开发对象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2016年,贵阳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其提出的扶贫开发要“高一格想、高一格做”的要求,确立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300元的地方低收入困难群体扶贫开发标准,高于省扶贫开发标准(2016年3 146元/年·人)36.7个百分点,并按此标准已完成了全市6.8万户、19.8万人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完成精准识别,建立了劳动年龄内低收入人口100 140人的基础台账。
從基础台账对劳动年龄段内低收入人员个人基本信息、求职需求、培训需求和创业需求的登记和信息录入及分析看,截至2016年,有就业(创业)需求33 638人,占台账数据的33.6%左右;在再就业(创业)问题上,许多贫困人员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就业(创业)的信任度不高,往往将其看成不是一辈子所能依靠的职业。政策满足就业需求的程度较高,并且贫困家庭劳动力素质状况与就业需求匹配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依然存在贫困劳动力的需求未能够得到满足的情况。这部分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如何,是否贴近实际需求,仍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二、基于需求角度下贵阳市就业精准扶贫调研分析
以贵阳市建卡贫困户数据信息为基础,2017年6—8月,课题组对贵阳市各县(市、区)总共分发了800份问卷,根据贵阳市贫困人口的实际分布情况,向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清镇市分发调查问卷共500份,并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57份;其他各区共投放30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78份。所以总共回收了735份问卷。对问卷进行基本面上的统计分析,笔者发现具有劳动力的贫困人群中,已经就业和具有创业意愿的所占比例十分小,只占2%~3%。而且更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在具有劳动力的贫困人群中,男性的比例占到了68%左右,而且这部分困难群众的居住地点多为农村。此外,这部分贫困群众在近三年内多半以上都曾外出务工,但他们终归又回到了家乡,由此看出他们对于家乡发展的前景是十分认可的。经过问卷的统计,我们得出以下七个方面的需求情况。
(一)贫困劳动力的基本特质
从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来看,贫困群众的年龄结构偏向中年即35~50岁,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中,且文化水平多为小学文化甚至没有文化,这种状况对于他们接受技能培训会有很大的障碍。一般情况下,年龄在20~45岁区间的劳动力绝大部分都曾外出务工,有的时间还比较长。他们回归故里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家乡建设发展的前景趋于利好,带来了很多发展机会。二是依然认为自己最终会回到故里劳作,颐养天年,不如早做打算,准备好一切。三是家庭中有待抚养的年幼子女或待赡养的年迈父母。通过对这些基本特质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贫困群众的基本特征,从而在实施就业精准扶贫过程中充分考虑他们各自的现实情况,使得政策能够更加贴近实际。
(二)就业意向
在就业创业扶贫过程中,对他们的就业意向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就大的方向来说就业和创业的人数差距是很大的,有创业意向的仅仅占比1%。对完成就业的人的意向做了统计,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他们的就业方式大多数为灵活就业和其他方式就业,而园区就业和市场推荐就业方式总共也只占11%。就业意向占比可以很明确地反映出贫困群众处在就业与失业状态都不是长期的,流动性比较强。因为灵活就业和其他就业方式都不能保证贫困人员能够有长期稳定的就业收入。就业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的建立,必然也会牵涉到解决中长期的问题。此外,这些贫困群众大多来源于开阳县、修文县、息烽县、清镇市,这几个县以及县级市都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地域面积相比其他区都大,人口分布比较离散等。同时,还有其他各区虽然贫困人员不多,但也存在着波动。这些波动皆来自于灵活就业和其他就业方式这两个领域。说明这两种就业渠道只具有短期成效,还未达到长期有效就业的目的。
(三)预期与现实薪酬脱节
期望薪酬和当前贫困人员的家庭收入存在巨大的落差,期望月薪3 000~4 000元这个阶段的人数不在少数,而恰好这部分人目前的家庭收入在1 300~3 200元之间。这就说明贫困人员并没有对自己的人力资本进行合理的预估,高估了自身能力。并且在短时间很难实现高收入的目标,这就可能造成就业目标不能得到实现。因此,在对贫困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过程中,应该多加考虑这些因素。
(四)换工作的原因
就工作环境而言,多数贫困人员换工作的原因主要是薪酬福利太低、工作地点不喜欢、工作太不稳定、工作环境太恶劣、太辛苦、压力大等因素,而其他因素的作用则相对较弱。具体因素占比如下表2所示。
分析表2我们也可以发现,“工作太不稳定”占比最大,达到了37%,这说明换工作贫困人群中灵活就业和其他就业人数很多;“薪酬福利太低”占比第二,达到了28%,这可以反映出贫困人员中相当部分的人技能水平不高;“工作地点不喜欢”与“工作环境太恶劣”占比和也达到了30%,这也体现出贫困人员一般都从事一些比较烦琐且危害身体健康、距离家庭交通不便的工作,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文化水平低、学习能力有限,所以只能干一些简单的工作。
(五)致贫因素
在不能就业导致贫困的原因分析上,如表3所示,从多数到少数依次表现为就业收入不高,就业岗位以低端服务业为主,稳定性差;地方产业不发达,就业机会少;知识技术缺乏,而培训机会少;家庭的劳动力(因家人病重、自身疾病等类似原因)不能就业。因此,这也就导致了贫困人员在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前三项因素包括工作稳定性、工作环境、薪酬待遇,这些因素是精确就业需求考虑的关键因素,会直接给就业扶贫带来重大效益。
(六)培训意向
如下页表4所示,通过调查贫困劳动力的培训意向发现,他们更多的是想拥有一技之长,这也就体现出贫困劳动力对于稳定就业有着迫切需要,因为有了技能,便可以一直拥有就业资质,一旦有就业机会,便能获取稳定的收入。其次就是创业培训人数也占相当部分,说明贫困劳动力的創业激情和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但其中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他们大部分都是农村贫困劳动力,并没有太多的创业经验,创业成功率没有保障;另一方面,由于贫困人员缺乏充足的资金,一旦创业失败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然而,愿意参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贫困劳动力却较少,体现出当下劳动力对通过农业生产进行创收的可能性不是很乐观,从侧面反映出这方面的政策供给可能并没有足够贴合贫困劳动力的需求,并未充分发挥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上的就业禀赋。
(七)创业途径
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在想要创业的人群中,多数都想以种养殖的方式进行创业(见表5),一方面是因为在这方面国家有政策补贴,另一方面贫困劳动力多以农村劳动力为主,他们有着种养殖的经验,掌握土地、固定资产等基本要素,可以很快就实现种值养殖的规模,并进行经营。利用合作的形式实现创业却并不受青睐。由于本身贫困劳动的资源禀赋就少,却不选择合作,必然导致独资企业也并不那么强大。这样只有一产种植养殖和稳定性差的独资企业,对于经济增长以及就业都会形成不稳定的影响因素。
结语
贵阳市农村农业的发展,尤其是高效化、分工化给贫困户转移就业带来巨大的利好。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建立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考核的大数据精准扶贫管理机制,最终为建设好精准扶贫信息平台提供了最基础的数据信息。通过了解每位贫困者的实际就(创)业意向情况等,为他们提供符合自身长期发展的稳定就业岗位,从源头上消除贫困,从而真正实现就业精准扶贫。政策机制在现有基于数据信息平台下,要更多维度、更深层次地了解贫困需求者的真正需要,从而切实提出有效的就业精准扶贫措施,让政策供给方与贫困需求方不断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炳锦.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重要历史任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6):164-166.
[2] 冯秋生.用政策组合拳打赢水库移民脱贫攻坚战[C]//中国水利学会2016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6:4.
[3] 韦佳妤,张立人,邓万里.做细做实脱贫攻坚[J].当代贵州,2016,(18):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