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2017年版)的三重判读
2019-06-24资利萍
2018年1月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通知,①几经修订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文称新课标)终于呈现在我们面前,本文从课程的三层面:性质、设置和实施,对新课标进行个人的判断和解读,围绕高中音乐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一、高中音乐课程性质:
永恒的本体性与新时代工具性的统一
新课标对高中音乐课程性质,文字呈现是这样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一脉相承,同时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与关联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服务”。②
这段话前一部分是指高中音乐课程的本体性是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高中音乐课首先是要以音乐为本,教给学生的是音乐,而不是其他知识,是通过教育学音乐,这种本体是由音乐的本质和规律及其特性决定了的,不会随着时态和物态的变化而变化,是永恒的本体性。强调这一点,是谨防本体性在音乐课程的功能定位和功能选择中被遮蔽,始终警示音乐课毕竟是音乐的课。此段文字的后一段中“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与关联性”“学科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素质教育”这些关键词彰显的是音乐课程的工具性,即通过音乐来育人,工具会随时随地而变,音乐课程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工具价值,高中音乐课标从2013年启动到2017年底定稿,期间中国教育生态发生的事情无疑都影响着新课标的工具理性思考,其中,最凸显其新时代工具性的有两点:第一,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研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成为国家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要求,课程标准不再基于三维目标来修订,而是由核心素养来统领各学科精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提出教学实施、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核心素养是什么?以林崇德先生的定义为准,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③新课标凝练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④三个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对接于21世纪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是立德树人最佳的价值体现,极具时代性。这一点在当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的教育生态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启动,同年12月16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两个重要配套政策,明确提出,高校招生录取将实施“两依据、一参考”,即把“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两依据,一参考”正式成为新高考制度的基本构架,而作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的核心课程,音乐课程也必然被时代的浪潮卷入到如火如荼的改革当中,其中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4}文件中有4.“艺术素养。主要考察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重点是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书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等”。{5}音乐因此也就成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环节,成为新高考制度中的一参考。高等院校可以根据综合素质评价里面的“艺术素养”这一项,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判断,给予录取时的综合考量,高中音乐课程工具性色彩也在此方面日益强化。
本体性和工具性是所有课程的双重性,而这一次新课标越发体现的是永恒的本体性和新时代的工具性的统一,这些是需要根据当下社会语境给予综合的理性判断才能得以解读的。
二、高中音乐课程设置:
三级课程管理模式颠覆性的革新
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组成。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创编、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六个模块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合唱、合奏、舞蹈表演、戏曲表演、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六个模块;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学生兴趣爱好、学业发展、生涯规划及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民间艺术传承等,由学校确定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⑥这种结构带来的革新正如新课标里面所说:“打破自1996年我国普通高中恢复艺术课程及2004年试行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以来,全体高中学生统一学习同一门音乐课程的固定模式,体现‘丰富课程选择、满足发展需求的课程基本理念”,⑦而我们认为,背后的意义远远不止这些,早在1999年起,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为标志,当时就明确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⑧十多年来的课程改革,不管音乐教育教学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从未能真正在官方文件规定中明确音乐课程实现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直到这一次高中课标的出现,六个必修选学模块和六个选择性必修课程是构成一级管理模式的国家课程,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这些是政府规定的。但是,鉴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性大,经济发展水平、师资配备与力量、社会资源都不一样,并不是所有地区和学校都具备同时开设这两个课程的条件,所以国家课程还不够,还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社会音乐文化特点、特色资源增设地方音乐课程如本地民族民间音乐、本地民谣民歌、本土音乐民风民俗欣赏等选修课程作为二级课程管理模式即地方课程,还可以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办学理念自主开设校本音乐课程即三级课程,这样,高中音乐课程真正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目标管理模式,不能不肯定这一次新课标对音乐课程自我发展的超越和貢献。
这种课程结构既包含以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中心向学科边界拓展的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音乐与影视等交叉性音乐知识体系,又包含了围绕从音乐欣赏、音乐表现到音乐创造这一音乐学习的认知特点展开的知识体系,几乎囊括了所有的音乐学习领域,带有明显的泛智主义的思想,但实际上,这种开放性的课程结构并不是要求高中生全部都要去学,仅仅是为他们提供多种课程选择的可能,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机会、条件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课程,同时也让各级各类学校有自我选择课程和开发课程的权利,从而关注了学生差异、地方差异,将课程实施公平公正掷地有声地落地下去。
从学校层面来讲,各学校要建立科学客观的课程设置意识,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互补,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间的协调、统一,通过开发特色课程和校本课程,彰显办学理念和特色,确定必修版块和选修版块并逐步开设呈现不同类别和水平的其他模块,分步实施,本着顺应高中生求知、探究的学习心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以避免学生選课的盲目性,为普通高中生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的发展提供最基础的保障。
从学生角度来看,课程实施向学生的艺术旨趣、向情况不一的各级各类高中学校敞开,体现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三级管理模式实现了在自主自由的背后,国家对课程的巧妙控制,也是新时代工具性实现的必然。从这一点来说,间接证明了国家2015年颁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地位得到提升,美育确实在日益显现着润物细无声的功能。
三、高中音乐课程实施:讲策略、抢时间、使巧劲
课程设置无论怎么科学,最后还是要落实到实施这个环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高中音乐课程面临的现实问题是课时有限,时间紧迫、环境压抑、学业紧张,是一个分秒必争的生态,是一个音乐课频频被占的生态,在这样一个无法提供大片音乐学习课时又要让教学达到新课标要求的两难生态下,我们要善于在新课标的庇护下,在音乐课程实施方面讲策略、抢时间、使巧劲。
所谓讲策略就是指课程内容的自由组合带来学分的自由搭配,让学生修满音乐课程,高效拿到最低的3学分。新课标这次学分规定非常灵活,共有四种选课方式⑨,如可以在六个必修课程的36学时2学分的模块,加上选修课程18课时的1学分来构成3个学分;也可以选一个必修课程36学时2学分的模块,再加一个必修课程18课时1学分构成3学分;还可以必修课18课时的1学分再加另一必修课18课时的1学分再加选修课18学时的1学分构成3学分等等,学分自由搭配是课程内容自由组合的必然,学生选最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并以最短的时间高效完成音乐学习任务。
抢时间就是在保证音乐课时不被占有的情况下再抢时间学习音乐,重视隐性音乐课程的开发,第一,在学生一日生活中所包含的隐性课程里面抢,例如课间、午间、午后的音乐欣赏;主题班会、共青团日、校园文化艺术节的音乐活动。第二,在课外音乐活动里面抢,课外音乐活动尽可能提供中学生感兴趣的艺术实践活动并将合唱、民乐团、管弦乐团、音乐剧、戏剧等纳入地方选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让学生在课外音乐活动中拿到1学分。第三,在综合课程里面抢,音乐教师要有跨学科意识,尝试学科整合教学,例如通过表演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理解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关系;主动关注语文、历史、政治、外语等学科与音乐相关的教学内容,恰当地从中取材引例,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的横向联系中增长文化理解力;学习创作基于社会背景的有代表性的音乐,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借助鉴赏古典音乐,理解音乐与历史文化的关系;领略风格各异的音乐,理解音乐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传统的关系;感知当代音乐表演与传播方式的变化,理解音乐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抢时间不仅是单位时间量的增加,也是单位时间里的文化意蕴、音乐知识储备量、教学信息量的增加。
使巧劲就是直逼重点、巧妙拔高。高中音乐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的升级版,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已经解决了“双基”问题即音乐基本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高中音乐课程实施就不要再在基础乐理、音乐基本感受能力、歌唱能力、简单乐器的演奏等知识和技能上面纠结,课程实施要直逼高中课程的重点即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音乐深度对话,批判地鉴赏、解决音乐问题、综合性表现音乐等,还要在适当的时候巧妙地略增有难度、带点挑战的活动,例如音乐欣赏不要像小学、初中那样是经典作品的某个片段、某一主题、某个旋律,并以识记主旋律为主的接受性欣赏,高中的欣赏是整个作品的欣赏且作品的难度、篇幅都要提高要求,并且是以分析和批判性鉴赏为主,这就需要教师能结合语文、历史、政治等文史哲知识,引导学生对音乐或者歌曲背后意义的挖掘,增加学生文艺理解力和艺术欣赏水平,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情怀,使其对接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关注高中生在这个特殊阶段出现的心理紧张和压抑,尽量把音乐课上得轻松有趣,让学生紧绷的神经能得到暂时的舒缓,压抑的身心能得到暂时的放松,情感得到自由地抒发,达到黑格尔所说的“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本质”⑩。为此,音乐教师要有轻松快乐的心态,排除易激发高中生逆反心理的说教,营造愉悦放松的氛围,缓解心理紧张,通过教学过程的巧妙设计和机智的教学策略、轻松自由的教学手段,行云流水润物细无声地教化,例如利用学生想表现又怕表现的微妙心理在课堂教学时采用“班级音乐会”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围绕一个音乐主题,某个时代、某个曲风和流派的代表性作品或者某个演唱者的歌曲作品展开现场演唱比赛,这种自我表达、群体互动的课型深受高中生的欢迎,因为唱自己喜欢的歌,产生了共鸣、放松了心灵、宣泄了情感。还可以利用高中生喜欢挑战的心理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查阅资料、访谈、调查等,撰写音乐评论并把各组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动手研究、分析理解、合作发现等素养和能力。而对于高中生喜爱的流行音乐,教师要有正确判断,帮助学生对其动听旋律进行审美感知,对其歌词映射的人文关怀,对社会现实的反思理性的艺术表现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其天然的叛逆本质的青少年亚文化中,形成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正如龙应台先生说:“一首歌,一个时代”。{11}学生在参与歌唱等音乐活动中,参与了时代,参与了历史,逐步形成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大核心素养,在其终身学习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独有的“乐者,德之华也”的永恒魅力。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801/t20180115_324647.html.2018年1月5日。
②④⑥⑦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5、6、9、10、11页。
③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9页。
⑤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559/201412/181667.html.2014-12-10。
⑧ 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7页。
⑩ 陈望衡《黑格尔美学论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0页。{11} 《〈我的祖国〉刷屏 龙应台越描越囧》,凤凰讯http://news.ifeng.com/a/20161220/50445562_0.shtml.2016-12-20。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新综合素质评价的中学音乐核心素养研究”(BHA160092)的阶段性成果)
资利萍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刘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