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声乐高端人才培养的 理论与实践探索

2019-06-24张美林胡亮

人民音乐 2019年6期
关键词:音乐学院艺术歌曲音乐会

张美林 胡亮

新时期音乐专业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的改革开放伟大征程几乎同时起步。“原来的专业音乐教育基本上采取大、中、小一条龙的培养体制,从1978年开始,在本科教育后,按国家和专业需要,增设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层次,使一批业务突出的本科毕业生能继续深造。”①在举国上下共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2018年11月16至19日,由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扬州大学共同主办,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扬州大学美声之林声乐艺术中心、扬州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承办的2018年江苏省音乐与舞蹈学(声乐)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暨国际声乐学术研讨会在扬州大学荷花池校区举行。校长焦新安、全国艺术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丁凡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扬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张美林教授主持开幕式。

论坛以“声乐研究生学术探索与发展创新”为主题,设置声乐教学、声乐表演、声乐理论研究三个板块,参会人数之多、参与院校之广创下了历史新高。主要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音乐与舞蹈学学科评议组专家、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徐元勇教授,千人计划外聘专家、意大利歌唱家保罗·科尼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彭康亮教授,上海音乐学院于丽红教授,星海音乐学院陶英教授,南京艺术学院谢琨教授等国内多所音乐学院、专业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与师范大学音乐院系师生共265人参加此次会议。另外论坛共收到论文287篇,其中52 篇论文获得优秀论文奖。此次研讨会除安排了九场学术报告、三场师生音乐会外,还设立分论坛讨论、论文宣读等多个环节,从多角度展示了国内外声乐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

一、声乐教学:多元视角下的审美观照

研讨中,各位专家学者立足目前国内声乐教学方式的研究,从声乐演唱中的美感、声音塑造、国外作品中的语言及其发音等多种视角进行解读和阐释观点,并以具体实例介绍。

南京师范大学徐元勇教授关注声乐演唱中声音的美感研究,讲座从音乐作品风格角度出发,认为歌唱过程中美感的培养需要具有感受作品“美”和“意境”的意识。同时,美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现象,扎根于思维感觉之中并超越人的意识限度。尤其在演唱具有中国风格的音乐作品时,需要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并通过二度创作准确表现作品的内涵。

上海音乐学院于丽红教授以“如何用声音塑造人物形象”为题,认为所有声乐作品都具有“形象”,需要在运用正确发声技巧的基础上将作品中的形象完美展现出来,真正做到“声乐技巧为诠释作品服务”。并以自己1998年青歌赛获奖作品《飞天》为例,讲述如何思考和分析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如何在运用正确发声技巧的基础上将作品中的形象完美展现。

意大利費拉拉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保罗·科尼(Paolo·Coni)教授主要以意大利语发音、歌剧选段为主要讲解内容。他强调了演唱意大利歌剧或艺术歌曲发音、咬字的重要性,并通过示范讲解学习歌曲几个注意事项,如歌词的准确理解、完整的朗读、元音的使用等。

二、声乐表演:教学相长,交相辉映

研讨会期间共开展三场师生音乐会,包括一场教师音乐会和两场学生音乐会,演员都是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声乐教师和学生。总体上看,这三场音乐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师音乐会阵容强大

此次教师音乐会的参演嘉宾,主要包括主办方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张美林、邵萍,青年教师夏炎以及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彭康亮,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于丽红,武汉音乐学院教授贺磊明,西安音乐学院教授陈勇,星海音乐学院教授陶英,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谢琨等。此外,还有来自江西财经大学的樊凤龙教授,南通大学的吴蓉教授以及苏州大学张红霞教授等。

教师音乐会中的教师不乏有常年旅美、旅欧等经历,如陈勇教授曾多次出访日本、香港、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并在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比才的歌剧《采珠人》等作品中担任重要角色。另外,部分教师具有歌舞团的工作经验,如彭康亮教授曾加入东方歌舞团,参加了全国各地以及亚洲、美洲、拉丁美洲等一些国家的巡回演出。于丽红教授曾任上海歌舞团独唱演员,并主演歌剧《党的女儿》等众多作品。

(二)演唱作品内容广泛

此次教师音乐会所演唱的作品较为广泛,包括了中外各类经典歌剧唱段、艺术歌曲以及由中国古诗词改编的艺术歌曲、新创歌曲等。

歌剧方面主要包括由邵萍教授演唱的歌剧《漫步街上》、吴蓉教授演唱的歌剧《我不朽的里拉琴》以及由全体教师演唱的歌剧《茶花女》的经典选段《饮酒歌》等。

艺术歌曲方面主要包含了中外多种不同类型的艺术歌曲,如彭康亮教授演唱了由卡奇尼(G.Caccini)创作的艺术歌曲《圣母颂》等。而张美林教授、于丽红教授等专家演唱了由近现代国内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桥》《千古绝唱》等。另外,谢琨教授演唱了改编自诗经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樊凤龙教授演唱了首创艺术歌曲《春江夜》等。

(三)研究生演唱水平较高

此次研讨会共安排两场学生音乐会,涵盖了包括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以及南通大学、苏州大学等全国专业音乐学院与综合类大学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表演。

从声乐作品选择来看,可以分为国外经典歌剧、音乐剧选段,国内外经典美声、民族歌曲以及由古诗词改编的艺术歌曲等。如歌剧选段《你是我心中的一切》、陕北民歌《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安徽民歌《重打锣鼓重开台》以及艺术歌曲《凤头钗》《杏花天影》等。从声乐演唱作品选择来看,也趋于多样,除了演唱中外经典歌剧选段、艺术歌曲,还积极尝试表演和演唱注重韵味的古诗词歌曲。通过此次学生音乐会可以发现,全国各个高校声乐硕士研究生的水平已经达到较高程度,但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让学生具有国际视野,积极参加国内外高水平比赛和表演,并鼓励通过大师班、音乐会等多种途径来提升声乐演唱和教学的经验和内涵。

三、声乐理论:彰显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品格

声乐理论研究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要推动声乐艺术的发展与繁荣。本次研讨会中,声乐理论的研究方向虽较为广泛,但多数都与声乐表演艺术有关,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声乐演唱技巧训练手段与方法、声乐研究生培养若干理论与实践等,而此次声乐研究生论文评比中,参评论文的研究重点也大多与声乐作品、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有关。

(一)关于声乐演唱技巧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彭康亮针对歌剧演唱进行探讨,从早年留学日本东京的经历入手,列举在日期间参加多部经典歌剧的表演体验,结合具体作品,重点讨论包括男低音在内的广大声乐演唱者在歌唱时对大型歌剧的准确把握。关于歌唱技巧,他认为,既需要技巧上注重头腔和胸腔共鸣的结合,又需要在语言上能够对不同国家语言的发音、咬字都能够准确处理,只有对所演唱歌剧语言的认识上升到艺术层面,才能够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更完整地体现作品所赋予的人物内涵。

星海音乐学院教授陶英以花腔歌手为主题,通过对《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等众多作品中的经典选段进行讲解和分析,提出在演唱经典作品时一方面需要注重在技巧和情感方面完美诠释,另一方面也结合了长期的教学和演唱经验强调在演唱声乐作品时遵循原版乐谱的重要性。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谢琨围绕古诗词演唱进行研究,认为声乐演唱尤其是美声演唱一直存在重“声”轻“乐”的问题。所谓“重”是指歌剧咏叹调或艺术歌曲演唱时对气息、声音以及精准语音的控制和调和,而乐感等则属于“轻”的范畴。

(二)关于声乐人才培养

中央歌剧院歌剧表演艺术家贺磊明针对男中音演唱与人才培养进行探讨。他通过对自己多年旅美演唱和教学经验的分享认为,一方面,在演唱时需要注重中文歌词的韵脚与拉丁语系语言中“音步”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另一方面,在演唱歌剧等作品时需要注重戏剧内容和音乐表现的统一,通过情感和思想的融合使声音能够完美体现。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魏凡俭教授致力于男低音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他认为,男低音训练中,发声技巧、声音塑造、情感理解与表现等技术训练非常重要,同样,声音记忆、表演模仿等能力也不可或缺,而这方面的能力除了依赖先天禀赋之外,有意识地训练也能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他还以自己的教学为例,强调抄写、熟读原谱对声乐学习者的重要性。另外,魏凡俭教授又以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详细介绍自己近年来在声乐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探索与经验。他认为,在声乐研究生培养中,一方面需要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导师要根据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风格量身定做四年的音乐会曲目。另一方面,声乐演唱作品需要涉猎广泛,强调古今中外、原创改编等作品均要涉及,真正做到兼容并纳。

(三)关于研究生论文评比

为加强学术交流,此次研究生(声乐)学术创新论坛专门开设论文评比环节。从此次获得优秀论文的选题方向来看,代表了近年来声乐研究与教学领域具有前沿性的学术热点。主要包含声乐慕课教学研究、声乐作品与演唱分析、声乐教育以及课程研究等方面。

《MOOC声乐艺术教育新模式的实证研究——基于“美声之林”慕课的探究分析》《慕课背景下的钢琴艺术指导教学思考与探究》等论文分别就目前声乐慕课教学提出一些新的模式与思考。《冀东民歌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技巧分析—以〈捡棉花〉為例》《中国艺术歌曲〈望乡词〉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探析》等论文,研究生将自身演唱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提出相关经验和理解。《江苏省苏州中学〈音乐剧课程〉教学尝试》《当代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变革思考》等论文则关注于当下声乐教育在中目前小学以及高校中的运用,通过长期调查与实践提出一些想法与思考。值得一提的是,《从藏戏声腔变迁看其对藏文化的传承》《扬州民歌〈黄黄子〉传承之口述史研究》《清代汉藏两地民歌研究》等论文除了研究中国传统民歌外,还开始关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民歌的声乐演唱与文化传承。

结  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个地方大学的音乐系和专业音乐学院陆续恢复招生,为高校声乐专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传播和发展环境。而正值改革开放40年之际,扬州大学音乐学院举办的江苏省音乐与舞蹈学(声乐)学术创新论坛暨国际声乐学术研讨会则将声乐研究生培养及其相关问题作为主题,邀请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师生通过声乐表演、论坛讨论、论文评比等方式对近几十年来高校声乐专业发展进行经验总结和成果展示。从短短几天的研讨会中可以看出,近年来高校声乐教师的演唱水平不断提升,教学方法也不断趋于多元,对于声乐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人才培养也具有独特、新颖的理念。相信通过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国内艺术高校在声乐教育中能够为未来国内高校声乐发展提供经验与启示。通过不断改变思维和拓宽格局,能够使国内声乐艺术的发展不断紧跟国际,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在国际具有影响力的声乐人才。

① 李焕之主编《当代中国音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第731页。

(本文是2018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艺术硕士音乐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及抽检评议机制研究,”编号JGZZ18_062及2017年扬州大学青蓝工程“音乐学”优秀教学团队的阶段性成果。)

张美林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胡    亮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刘晓倩)

猜你喜欢

音乐学院艺术歌曲音乐会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搞砸的音乐会
音乐学院概况
音乐学院简介
浙江音乐学院举办2021新年音乐会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星海音乐学院六十华诞公告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