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孝道观之孝

2019-06-24王丙赫

关键词:孝心传统文化

王丙赫

摘 要:孝道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查阅传统经典、学术著作以及学习相关传统文化视频,文章围绕着孝的含义、孝的意义以及尽孝的方式这三个方面对传统文化孝道观之孝进行了详细阐述。研究、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观的意义在于可以深刻地认识孝、树立正确的孝道观,更重要的是能够指导实践,积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进而能够真正理解、正确认识传统文化,重拾文化自信。盼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和光大。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孝道观;孝;传承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5-0033-03

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曾提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孝是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里,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活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家庭的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新变化。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家庭的文明作用不可替代。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

一、中华传统文化孝道观之孝的内容

(一)含义

1.孝是人之天性,子女之本分

孝乃天经地义。道家经典《文昌孝经》从自然宇宙观出发,把天看作父,视地为母,包罗滋养万物,而人禀天地之理而生,是万物中最灵[1];再如,水必有源,木必有根,由此可见,孝是自然之道,根深方叶茂,源远才流长。人也有根源,就是父母,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把“孝”视为天性,羊羔尚有跪乳之恩,乌鸦且有反哺之义,更何况万物之最灵。在《二十四孝》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年仅六岁的陆绩就知道母亲最爱吃橘子,于是在拜见太守袁江时悄悄拿了两个橘子欲带回家给母亲尝[2]。

同时,孝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是为人子女的本分。《说文解字》从伦理角度解释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3]子女孝养父母被看作是一种善行和美德。血缘亲情则是孝的情感基础和情感纽带,而“孝”字的构成也恰是说明了它的延续性。佛家也在經典中也多次劝诫要孝养父母,《四十二章经》说“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亲,二亲最神也。”[4]《南大般涅槃经》则告诫弟子们母亲怀胎十月受尽辛苦,孩子降生更是时刻察言观色地照顾、便利孩子,甚至小儿尿床后就被换到干爽的地方宁愿自己躺在潮湿的尿垫上……父母付出了这么多,更该尽心色养侍卫,随顺供养[5]。

2.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从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的起源来看,孝另有两层含义,即“孝祖敬宗”和“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在人一生所接受的四种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德育的起点,贯穿人的一生。古代家庭教育中一项基本内容就包括祭祀祖先。古时祭祖的方式是每家设有祠堂,里面供奉祖先的牌位。定时祭祖时全家人都会聚集在祠堂里听祖宗的德行和贡献,这既是饮水思源、效仿祖先的德行,也是为了在日常行为中时刻谨慎自己的心念和言行,不让祖先的德行蒙羞。我们应当真正了解祠堂的意义,常怀感念先祖之心,珍惜清明节这样的传统节日,重拾祭祖的传统。

(二)构成要素

孝有两方面构成要素,一是孝心,二是孝行。

1.孝心

孝心是指孝敬父母的良心、存心,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至孝心甚至可通天地。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本是一介平民,但非常孝心,即便是他的后母和弟弟三番五次地想置他于死地,他都不曾升起丝毫怨恨之心,反而埋怨自己一定是哪里做得不好,甚至为此伤心地跑到田野里嚎泣,并且始终如一地对父母恭顺有常,对弟弟呵护倍加。他超乎常人的至孝感动天地,不但在他耕田时有小鸟帮他播种,大象为他拉犁,而且尧帝将帝位禅让给他,他的孝行也感化天下百姓,因此,舜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正如《中庸》所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6]。

2.孝行

孝行是指孝敬父母的德行、行为。《二十四孝》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后汉黄香的故事:儿时的他就因孝闻名乡里,夏天暑热,他就为父亲扇凉枕簟;冬天寒冷,便用自己的身子捂暖被席。后来黄香成年后进了公门,做成魏郡太守,并著有很多诗篇。古代圣明的君主都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以孝治天下,注重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并采取一系列法律和制度以保障人们能够很好地落实孝行。《孝经》上说:“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7]。在明朝,如果有人伤害他父母的性命,那么这个人会被处以极刑,若此事发生在清朝,还会将当地的县长撤职查办,因为在他的管辖范围内出现这种事说明他没有尽到教育的本分,还会把县城的一个城角挖去,以示惩戒,巡抚也被连降两级,所以古人在法律、法规的设计上非常严格且用心良苦。但是行孝时要注意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我们不应该过分关注一个人孝的行为,以此作为评价一个人是否孝的唯一标准,如果他是因为某种不良企图或者迫于某种压力,并没有以至诚心去孝敬父母,没有孝心的支撑,孝行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沦为一种空洞的形式。历代孝治政策也会出现负面作用,比如将孝道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弄虚作假,败坏社会风气。第二种情况就是真心行孝,但如果措施不当或者对孝的理解不透彻就会变成愚孝。比如当今社会很多人认为“守丧三年”就是愚孝的一种表现,甚至把它当作封建糟粕去批判,其实孔夫子提倡“守孝三年”的主张是有合理依据的。在我们刚出生的三年里,只是小婴孩,完全不能自立,必须依赖父母,他们把我们抱在怀中不忍离手,三年后我们才可脱离母亲怀抱。三年里耗费了父母太多的精力和心血,因此古人在父母过世后会守孝三年。在现代社会,对已逝父母恩德的念念不忘和回报的方式依然要延续,只是人们可能会受到工作繁忙等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便不必过分拘泥于守孝的时间而丢掉这样做的本质,才不至于成愚孝。

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孝心是孝行的前提条件;孝行是孝心的外在表现,二者互为表里,彼此衬托,共同构成孝道。判断一个人是否孝要从动机和行为两方面综合考虑。

二、中华传统文化孝道观之孝的意义

(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孔孟儒学认为“人性本善”,人生即具备的四心是本性本善的具体体现,而孝敬最能体现人的“恻隐之心”,是以孝最易昭显性德。同时《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可以通过行善积德的方法改变命运[8],无须向外求索,而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开孝门即开众善之门,则“人皆可以为尧舜”。试想如果一个人连对他恩情最大的父母都不懂得感恩和念念不忘地回报,那这个人怎么会全心全意对别人好,为国家和社会甘愿奉献,因此《孝经》认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是悖德悖礼[9]。

再者,有孝心的人,“我执”心不重,因为他在顺父母意时,观察和考虑的是父母的真正需要,“我”越来越淡。所以在与别人交往时,他首先会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不容易与别人起对立心和怨恨心。与人随和,这也是仁德的表现。

(二)孝道乃德行教育之首

古代道德教育遵循的一个主旨是次序合理,德行第一。

首先要讲究次序,即先學孝悌之道,再者知识学问。先教育孩子孝亲尊师,扎好做人的根基,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培养孩子的谦逊态度,才能接受老师的教导,否则易傲慢或偏颇。

其次先学恭敬,再学技能。教育的正确秩序是首先培养起孩子对父母、长辈的恭敬之心,然后才去学知识技能。古人的智慧结晶不只在倒背如流,更重要的是体悟和践行。

三、中华传统文化孝道观之尽孝的方法

当我们进一步了解孝的内涵和意义后,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落实、指导实际行动。

(一)端正态度,及时行孝

孝是对父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关爱,因此孝敬父母和一个人年龄的大小、身份的尊卑、财富的多寡、地位和知识水平的高低等没有很大关系,所有这些既不能成为我们不尽孝的理由,也不能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而打折扣。我们可以依据自身的条件和情况选择合适的尽孝方式,正如《弟子规》所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10]如果父母召唤我们,不要迟疑缓慢、赶快应声;父母叫我们做什么,那么我们的动作一定要勤快、不可偷懒;当父母在教诲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时,要端正态度洗耳恭听,用心体会;如果我们的言语或者行为惹父母生气甚至受到责罚,首先要在态度上顺承父母意,即使他们的观点或者方式不合理不正确,甚至是误会了我们的用意,也不应大吼大叫地顶撞,而是想办法先避开他们的怒气,然后寻找合适的机会把自己的想法与父母沟通。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我们可以及时尽孝,尽心行孝,莫等至“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二)孝父母志

天下父母都殷切期盼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刻苦读书,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所以作为子女,我们不仅未敢毁伤身体发肤,不使亲心忧,更要尊师重道,立志一生行正道,老老实实学习圣贤文化。用古圣先贤的大智慧引导、教化自己,不断反省完善,逐步落实到实际行动以修养德行,不贻亲羞;增长才识,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以显赫父母,不辜负他们对我们的期望。

(三)孝父母惠

父母并非完人,也会犯错,为避免使父母陷于不义,作为子女我们有责任帮他们指出过失并改正。在劝谏的时候首先要尊重父母,和颜悦色、声音轻柔,如果父母一时不能接受,作为子女也不该起对立心和怨恨心,反思或许是孝心感之未深、行之未至,而更精进地学习传统文化,积极落实到行为,并且通过一系列良好的变化、实际行动来感化、引导父母,让父母欣喜,使他们更加理解传统文化,带动他们一起学习增长智慧,从中受益。在这一观点上,佛教的见解与儒家的提倡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位大德高僧曾感慨:世间的孝仅能尽一世,还只是小孝,父母在世,能够多使他们闻正法,进而劝化他人。以此功德,为父母积累长养福报善报,助父母解脱往生净土才是真正圆满的大孝。

(四)事死者 如事生

儒家认为孝的核心和根本标准是礼。《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11]孔夫子的意思是无论父母在世与否,在对父母尽孝时,都不要违逆礼的规定。父母在世自当拿出真心好好孝养,即便父母不在世,也要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念念不忘父母慈悲恩德,时时思考怎样回报父母恩情,凭借这种至诚的孝敬之心,谨慎自己的心念和言行,使行为依旧不敢懈怠,生活起居不敢不庄重,学习工作不敢不努力。精进弥补孝行,以此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承担起传承家业家风的责任。即便父母不能陪伴我们一生,行孝也会因此融入我们一世之中。

当前在习近平主席号召带动下,传统文化开始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孝道观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基点。通过学习和落实孝,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践行提供了方法和指导,真正做到解行相应,也有利于家庭和睦。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应将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用智慧与热情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3-355.

〔2〕胡平生,许颖,徐敏.孝经·地藏经·文昌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69.

〔3〕喻岳衡.孝经·二十四孝(阅读无障碍本)[M].湖南:岳麓出版社,2012.

〔4〕许慎.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94.

〔5〕赖永海,尚荣译注.四十二章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8.99.

〔6〕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南大般涅槃经[M].上海:上海佛学书局,1991.108.

〔7〕王文锦译注.大学中庸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53.

〔8〕钟茂森.《孝经》研习报告[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9〕王汉未,苏印霞.新编弟子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0〕周广宇.《论语》品读[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

〔11〕肖红旗,邓文涛.以儒家孝道思想涵养大学文化品格[J].长春大学学报,2017,(06):72.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孝心传统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排毒孝心汤
用爱和孝心撑起一个家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