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
2019-06-24吴彩云何伟平孙志刚
吴彩云,何伟平,孙志刚
(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西 抚州 344100)
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逐渐升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已成为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自1986年Puel和Sigwart在人体内成功植人第1枚金属支架后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得到迅速普及应用,但支架植入后支架内再狭窄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在裸金属支架(BMS)时代,再狭窄率高达17%~32%,在药物洗脱支架(DES)时代,再狭窄率依然达到10%左右[1],但随着新一代DES的上市,再狭窄发生率进一步的降低[2]。再狭窄与脂质代谢、糖代谢紊乱以及炎症反应有关,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3]。本研究旨在探讨冠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冠脉支架植入术后于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67例,予抗心肌缺血,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等治疗。其中男50例,女17例,年龄(67.12±10.07)岁,根据CAG复查结果有无再狭窄将其分为再狭窄组37例,无再狭窄组30例。另选取同期经CAG检查排除冠心病患者30例为对照组。排除标准:急慢性感染、恶性肿瘤、肝、肾功能异常、心肌炎、结缔组织病、肝硬化、近3个月有外伤及手术史、凝血功能异常等患者。
1.2 方法
1.2.1 CAG检查
采用荷兰philips Allura Xper FD20平板数字DSA,桡动脉穿刺途径应用5 F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桡动脉穿刺失败者采用股动脉穿刺途径应用6 F冠状动脉造影导管)行多体位造影,对所有冠状动脉病变,至少取2个相互垂直的投照体位,按狭窄程度最重的体位测量其狭窄程度。
1.2.2 实验室检查
受检者均于次日清晨空腹采血,使用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使用自动凝血分析仪采用Clauss法测定血浆FG含量,均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1.2.3 ISR定义
PCI术后CAG显示支架植入后血管段超出50%的直径狭窄(包括支架两端5 mm血管段)[4]。
1.2.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基线资料比较
无再狭窄组与再狭窄组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再狭窄组、再狭窄组年龄、性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基线资料比较
P1:无再狭窄组与再狭窄组比较;P2:无再狭窄组与对照组比较;P3:再狭窄组与对照组比较。
2.2 3组hs-CRP及FG水平比较
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再狭窄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P<0.000 1)。再狭窄、无再狭窄组F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FG水平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别nhs-CRPρ/(mg·L-1)FGρ/(g·L-1)对照组 300.88±0.7423.52±0.592无再狭窄组300.97±0.684△3.53±0.787△再狭窄组 372.81±2.037∗△3.41±0.719#△
*P<0.000 1、#P>0.05与无再狭窄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
3 讨论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影响支架内再狭窄的因素众多,如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支架类型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其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1)血管弹性回缩;2)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3)炎症反应;4)平滑肌的增殖与迁移等。有研究[5]认为,支架内再狭窄是术后支架植入处血管壁遭到广泛破坏,局部血管内皮损伤、内膜不完整、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及炎症细胞浸润基础上触发损伤修复的急性炎症反应过程。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再狭窄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支架植入同时伴随着整条血管的拉伸、去内皮化和斑块的压缩,这常导致中膜的断裂,在受损的血管中膜的断裂可引起大量的局部炎症反应[6]。
CRP作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主要在肝细胞合成和分泌,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被认为是最敏感的炎症指标之一。CRP与hs-CRP系同一种物质,hs-CRP只是测定过程中使用了更加灵敏的检测方法。最近有研究[7]表明,血清hs-CRP水平是PCI术后IS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再狭窄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P<0.000 1),提示hs-CRP不仅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而且与再狭窄也有关,系统性的炎症反应可能是再狭窄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此外,YAMAWAKI等[8]认为,PCI术后应用他汀类药物能减少ISR和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但其不依赖血脂和CRP水平的降低。因此,监测hs-CRP可作为临床评价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指标之一。
FG被认为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重要作用,作为炎症因子,FG及其降解产物不仅能刺激白细胞迁移和增殖,而且可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促进黏附分子的表达,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失调[9]。FG还是体内重要的凝血因子之一,其水平过度增高可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血小板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激活一系列凝血机制,形成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组成的血栓,贴附于血管壁,增大粥样斑块,甚至堵塞管腔[10-12]。本研究结果显示,再狭窄、无再狭窄组F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FG水平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广泛使用,使纤维蛋白原增高形成的高凝和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减弱有关,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