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弃地审美评析
——以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为例
2019-06-24刘冠王诚吉
刘冠,王诚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风景园林艺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100)
一、引言
景观设计的发展往往与经济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一些传统制造业逐渐衰败,留下了大片工业废弃地。1980年后,德国通过对工业废地的保护、改造及再利用,完成了一批对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重大影响的景观工程,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便是其中经典一例。
传统审美中,旧工业区常被作为丑陋的东西而摒弃,因为它有着许多锈迹斑斑的构筑物,看起来很脏乱的环境,破旧不堪的老工业厂房等等。但是,它深刻反映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深度融合,鼓风炉、卷扬机及厂房等作为一种特殊物质文化要素,见证了工业化的进程,是后代可以实实在在为之纪念的所在地,而它所涵盖的精神文化是人类文明成就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二、项目概况
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总占地面积200 hm2,1985年具有百年历史的A.G.Tyssen钢铁厂倒闭,1989年,政府决定将其改造为公园,成为埃姆舍公园的一部分。经过层层选拔,彼得·拉茨事务所最终获得胜利。从1990年起,拉茨与夫人——景观设计师A.拉茨领导的小组开始规划设计工作,经过数年努力,到1994年公园部分建成开放(图1)。园内有工厂区、广场、绿地、花园、林地、运河支流、水景等。
三、项目赏析
(一)工业产品美
传统美学家视工业遗址为被破坏的自然景观,理应进行清理,再使用。但拉兹认为工业废弃地具有某种引人入胜的因素,经一段时间闲置,在工业设施周围孕育出新生植被群,这是自然力量的体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得以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以及大自然的秘不可测。尽管工业化与自然一直处于对立面,但若能将它们相互融合,必会呈现出新景观。工业遗迹吸引人的并不是它的外在,而是它所传递给我们的辉煌的历史信息,以及它所承载的工业传统文化。
厂区留下的单一构筑物与现代雕塑相比是丑陋的,但它们在原有场地之中所体现出来的历史与场所精神却将其完美地和场地景观融合起来。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将具有百年历史钢铁厂所遗留下来的构筑物,如:庞大的建筑、货棚、炉渣堆、烟囱、鼓风炉、铁路、桥梁、沉淀池、水渠、起重机等进行合理安排。基于生态理念,使其不仅以原貌保留下来而且发挥新的景观作用。拉茨将具有典型性的构筑物作为工业纪念碑,如:1985年停止使用的高炉。并对部分构筑物进行改造,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如:原有的高架铁路改成公园中的游步道,遗留下来的铁架成为植物的攀援支架,高高的混凝土墙成为攀岩训练场等。而对于一些具有严重污染的构筑物进行一定的处理后再行利用。除此之外,场地之中遗留下来的砖、煤、矿砂和金属作为基础材料用于设计之中。(图2~图7)
图1 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总平面图
图2 原有高架铁路设施
图3 散步道
图4 改造后的存水设施
图5 公园水景
图6 改造后的公共空间
图7 改造后成为攀岩训练基地
(二)野草美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使得长期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特属于当地的植物种类,它们便是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是其典型特征。拉茨将这些野草进行保留,任其自由生长,并尽可能少的人工栽植植物。这一做法也正符合拉茨通过生态观进行工业地改造的想法。为使其景观绿化得以完善,在新建造的区域进行人工绿化,将植物密集栽植。
人们的传统景观审美往往停留在人造美景之中,正由于这样,我们往往会忽视一些自然形成的东西,例如野草。它们具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美,也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美。它们可以在任何地方生长,对于遗弃之地不失为一种点缀。野草所体现的观赏美是一种野趣的、淳朴的、粗犷的,这些也正是自然的有力体现。“野草之美”不仅局限于野草的个体美,更突显野草与自然地域环境相结合的独特景观,以及通过客观、理性分析后进行合理运用而创造出的生态美。
野草具有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小气候的作用。针对工业废弃地的特殊环境,其净化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一些野草可以吸收污水或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因此可以用来处理旧工厂的污染问题。除此之外,野草常年适应工厂的恶劣环境致使其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是后期建设良好的植物材料。
杜伊斯堡风景公园通过设置多面标语牌,对生长于园内的各种植物进行介绍,将公园的生态性与对游人的教育性充分体现出来。除此之外,拉茨还设计了演示花园,尝试利用工业废渣和被污染的土壤来建行小型生态系统,特别选择了抗污染的植物材料。
公园中对于野草的保护为后人的观赏留下了宝贵财富,并维持了园内的生物多样性。种类繁多的野草吸引了众多野生动物,从而构成稳定的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越来越丰富,生物多样性在逐步提高。
(三)空间构造美
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没有明显的边界线来界定园内与园外,公园完美地与城市道路融合在一起,因此,它既是城市整体的一部分又是独立的存在。除此之外,公园内的不同空间既是单独的个体又是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为并联关系。
由于公园是旧工业区改造,且大量原始构筑物被保留,尺度上与新栽植的植物以及一些小的景观节点之间存在不和谐的现象。因此,拉茨以树木、景观节点、工业建筑、大面积绿地、公园整体作为景观序列,使游人感受到空间由小到大的变化。因此,在空间尺度上也更加合理,不显突兀。
(四)水景美
公园内的水景为自然形成的或原为钢铁工厂里存放液体的地方,如:沉淀池、冷却池、废水排放槽等,在后期建园时并未进行人工雕琢。园内的水可以循环利用,污水被处理,雨水被收集。这些做法都将生态观体现得淋漓尽致,且岸边的构筑物倒映在水中,形成明显的虚实对比,别具一番美景。
(五)天际线美
园内东西向的天际线给人以不同的视觉体验。东向是由高大的工厂建筑和两侧较高的植物顶部构成。将游人视线集中于中间高大的建筑与天空的接触点,烘托宏伟气势。而西向是由远山和两侧阵列状的高大植物一起构成围合,游人的视线沿着植物的渐远而消失在天际,这一手法将景观的层次感与进深感完美呈现。公园内不仅保存了最自然的、最原始的东西,而且后期对于空间序列、空间尺度以及园内天际线的处理,使游人不论是仰视抑或平视都有不一样的景观可赏,切实达到了步移景异的效果。
四、总结
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各有千秋,有些人认为山川湖海是美,有些人认为人工打造的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是美,也有些人认为诗意的是美的等等,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文基于杜伊斯堡风景公园的审美评析,提出工业废弃地之美,其美的原因并非源于通过外表传达出的信息,而是自身历经一定发展历史后所蕴含的内在文化美,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保护并传承是将工业废弃地价值最大化的绝佳处理手法。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改造之后的新景观,更重要的是它对历史进行了记载。走进公园,身临其境的是自然与历史的有机结合,随意生长的野草,四处点缀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纪念物,均是这所园子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由此便会产生许多废弃的工厂,而这些场地如何处理就成了一大问题,本文通过对典型的个案进行分析,为工业废弃地的改造提供参考,意在审视其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在改造重建的过程中尽可能以保护原场地构筑物以及植物为主,营造自然景观,纳入生态理念,解决废弃地污染问题,减少推倒、清除等极端的处理手法,合理且客观分析构筑物在日后所能承载的作用,并赋予其新的使用价值。■
图片来源:图1-7来源于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