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波斯青花工艺对我国青花瓷发展的影响
2019-06-24何勇
何勇
(景德镇市少年宫陶艺中心,景德镇市,333000)
1 唐都长安为唐中后期青花瓷产生提供的条件
在政治方面隋唐之前,我国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正处于南方和北方分裂对峙阶段,中原地区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百姓大举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后,迁都中原,南迁居民得以回归,同时将南方先进的制瓷技术和经验带到了北方,并在河南洛阳一带窑口众多,并创烧出举世瞩目的唐三彩,它的产生结束了我国瓷器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是一项空前的创举,并在隋唐时期达到发展顶峰。俗话说三彩贵蓝,这里的蓝则也是青花的原材料“钴“隋唐时期,政治稳定,隋唐长达300年之久,为青花陶瓷工艺的生产提供了安定的环境。
在外交和经济上,隋唐与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对峙不同,这时期政治开放,隋唐时期文化合流,异域文化和汉文化高度融合,随处可见的胡商和异域商人在商贸集市采购和倾销商品,满眼望去一片繁荣的商贸景象,也有的外国人长期居住于长安,通过商贸活动和交流,异域文化渐渐被人们接触和吸收,各方文化互相交融,大量波斯的各种颜色的宝石、绿松石和“穆罕默德兰”(即现在学名叫“钴”的矿物)传入到长安、洛阳等地。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隋唐以前中国的绘画作品颜色只有简单的黑白红等颜色,没有丰富青绿色,蓝色等等鲜艳亮丽的颜色,但从隋唐画家展子虔的第一幅青绿山水《游春图》可以看出开始有青色、绿色,大量用于书画上。隋唐也正是和波斯贸易平凡的一个时期,绿松石引入唐朝,成为金碧山水的重要颜料成份。近些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这也正实了唐朝开始烧制青花瓷,这也是我国唐朝期间和西域波斯国交往的结晶。
图1
2 青花瓷,源自波斯文明的中国美物
图2
青花瓷,源自波斯文明的中国美物。青花瓷一直被中国人誉为国粹,但实际上,从元朝开始兴起的青花瓷,是典型的中西亚文明结合的结晶,而且,无论是青料还是纹饰,波斯文明的印迹是深入骨髓。青花原料为氧化钴,我国古代青花瓷器使用的青料分进口与国产两种,而真正对中国青花瓷影响深远的是进口的钴料。在装饰上波斯的青花纹饰也是影响深远的,根据史料记载13世纪初,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崇尚伊斯兰文化的突厥人进入中国,其中有工匠、天文学家和医学家,他们带来了外域文化,其中就有一大批波斯陶瓷匠人来到元大都,再南下来到景德镇,在景德镇创作大量青花瓷,同时也将其工艺传授给汉人。从元青花开始,横S纹、莲花纹等古代波斯纹饰就开始有波斯的影子。公元13世纪,蒙古族崛起,建立了元帝国。元帝国征服了欧亚许多民族,中西交通往来十分频繁。到14世纪以后,中国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就通过经济贸易大量的出口至中东各国以及欧洲各国。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传世青花瓷,其实基本是当时的出口瓷,从纹饰器形足可见证。其实当时的中原人民并非喜好青花瓷,只是赚取外汇而大量生产出口的具有伊斯兰、波斯、欧洲风格的青花瓷。从考古学家挖掘的古墓中出土的青花瓷品有两类,一类是有着浓厚的伊朗德黑兰与土耳其风格的纹饰。当中花纹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缠枝莲纹,应该是中东波斯地毯纹饰花纹的衍生。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波斯图案纹饰。还有一类则是具有中国风格的戏曲人物装饰。从元青花开始,横S纹、莲花纹等古代波斯纹饰就开始频繁出现,逐步形成了中国青花瓷的特色纹饰。这些多层次、密集型、不留地的装饰风格,正是来自波斯古代清真寺的装饰花纹与金银器的装饰风格,以及地毯上的各种缠枝莲纹、莲花瓣纹、卷草纹、S形纹和回纹等。这些装饰在题材与结构上都与最初的元青花瓷高度一致,而且在艺术风格上也如出一辙。
3 受到古波斯影响的景德镇青花瓷
青花瓷的出现是中国瓷器生产传统的重大转变。宋代以来的丝绸之路上,商人从伊斯兰地区的心脏地带,将钴蓝色料运到中国,这就是著名的“苏麻离青”。元代末期的工匠开始用它绘饰瓷器,这让中国境内与国际市场,引发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艺术变革。新瓷器风格的创造与成功,表明了中国与西亚长距离的文化交流进入了新的时代,人类已知的“寰宇”结合成一个世界性的体系。虽然元青花瓷已经能够批量生产,但明代才将青花瓷确定为宫廷用瓷,并指定景德镇御窑厂专门烧造。青花瓷艺术在明代发展成熟,也在同一时期成为出口贸易瓷的大宗,在海外开疆拓土,影响深远。其中大量的青花瓷是销往波斯国的,从前面可以得知波斯在青花工艺上和青花颜料上以及在经济贸易上对我国的青花瓷发展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明永宣青花以其异域风格的造型、浓重明艳的呈色、超凡脱俗的纹饰,被后人赞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中国陶匠为伊斯兰客户制作青花瓷,西南亚陶匠仿制中国的青花瓷。两大文化传统万里相逢,彼此激荡,到了正德年间水乳交融。
明代瓷器以阿拉伯文、波斯文为饰始见于永乐青花,但直到正德时期,才将大段《古兰经》箴言、圣训格言等字句,题写在器物上,具有宣扬宗教的意味。这反映了当时伊斯兰教的社会影响, 当然也与明武宗朱厚照尊崇“清真”习俗有关。这些青花瓷从外观造型来看应该是明永宣时期仿制伊斯兰青花瓷的外观而来,再融入中原原有的器形,两者相结合制作外观而具有了中原器物的一面。瓷器底款部位基本会书写“大明正德年制”官窑年款,属官窑器物。在永宣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生产青花瓷,装饰上是画有伊斯兰民族特色纹样的器物,也是属于官窑生产,可以因为是出口瓷,所以瓷器底部也不会落款当朝年号。
明朝是伊斯兰教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回族在我国最终形成的时期。明政府对伊斯兰文化的积极态度,郑和下西洋与伊斯兰世界的广泛联系,使得双方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盛况。从这个角度看,明朝的青花瓷可以看出,伊斯兰风是一种常态,伊斯兰教也是一种流行,从郑和七下西洋我们可以看出明朝与中东伊斯兰交流的频繁,路陆交流封锁,就开辟且千难万阻的海上贸易,这足可见几百年来两国文化交流的频繁,瓷器者是两国交流的结晶。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正德时期饰有阿拉伯文波斯文的瓷器有20余件,国外博物馆亦有类似的收藏。而以八思巴文署四字年款(意为“至正年制”)则为明代各朝御窑瓷器上所独见。这些独有的文化符号,一直是学者热衷讨论的学术课题。
就像英国著名古陶瓷学者哈里加纳所说,“中国陶瓷史表明, 在伊斯兰那个独特的地域加上,特定时期里,宗教能对瓷器的生产、外观和纹饰起到支配地位的角色。”青花瓷是我国明朝制瓷行业中最杰出的代表,也是最流行,最受人民喜爱的一类瓷器。再加上白地蓝花的装饰效果,具有蓝天白云、海阔天空的视觉,白色是纯洁高尚、与伊斯兰穆斯林的上层阶级尚白尚蓝的审美特点相吻合。透物见人,透物见史,也许就是观者最大的乐趣和享受吧。
总结
从前面可以得知波斯在青花工艺上和青花颜料上以及在经济贸易上对我国的青花瓷发展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再加上正德时期,将大段《古兰经》箴言、圣训格言等字句,用青花颜料题写在器物上,具有宣扬宗教的意味。这反映了当时伊斯兰教的社会影响,当然也与明武宗朱厚照尊崇“清真”习俗有关,这类青花瓷器造型不同于明永宣时期仿伊斯兰造型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