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系太行:播撒希望

2019-06-24

河北画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驿站

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数千年来太行山区战争灾祸频仍,人民生产生活屡遭破坏。作为革命老区,太行山区的发展问题一直深受党中央的重视。据河北省扶贫办介绍,目前,河北省共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62个。其中,列入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县22个、片区外国定重点县23个、省定重点县17个。按照规划,河北将争取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贫困人口减少到3%以下),贫困县全部退出,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0%以上(即一万元以上),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在河北省的扶贫工作中,河北农业大学以科教扶贫为重点,对太行山区开展综合治理,把一篇篇论文写在太行山上、写在大地上、写在农民心坎上,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塑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太行山精神”,为特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山区生态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走出一条科教兴国之路

1981年,国家科委在总结阳谷庄试验区经验的基础上,设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山区科技攻关项目——“河北省太行山区开发研究”,并纳入“六五”国家重点攻关计划,由河北省科委组织实施,多部门、多单位协同攻关,河北农业大学为技术承担主持单位。从此,一场大规模、多学科的太行山开发攻坚战在河北省的24个县全面铺开。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以700多万元的投入产生了3亿多元的经济效益,太行山区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取得长足进展。时任农业部部长何康曾三上太行实地考察。

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之一——第一驿站

1986年2月,太行山开发研究通过国家验收。河北省委召开表彰大会,国务院发来贺电,祝贺河北农业大学教师和科技人员有史以来第一次在经济文化极度落后的山区撒下科技星火,“不仅为太行山区人民造了福”,“而且为其它山区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经验”。国家科委在贺信中称,这一做法“指出了一条送科技进山、振兴贫困山区的新路,就是‘太行山道路’”。

由此,河北农业大学把“太行山道路”作为一条兴校、育人、富民的办学道路坚持下来,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1996年9月9日,中宣部、国家教委、农业部和河北省委联合在北京召开了学习河北农业大学教师群体先进事迹座谈会,把河北农业大学师生在坚持“太行山道路”实践中表现出的优秀品格肯定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把“太行山道路”内涵丰富为:一条科技、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科教兴国之路,一条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改革之路,一条教师、学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人才成长之路。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实地教村民果树管理知识

开拓精准脱贫新征程

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北省行唐县南河村是个深度贫困村,自然环境差,贫困人口众多。2015年,河北农业大学的教授来到这个小山村开展精准扶贫,帮助当地农户发展草食畜牧业、高效节水农业两大特色产业。仅用一年时间,南河村就有135人成功脱贫,2017年有320人脱贫,2018年又有35人摘下了贫困的帽子。如今,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穷光蛋村”逐渐走上了致富路。

地处太行山深山区的内丘县岗底村长期受“旱、薄、蚀”的困扰,素有“无雨渴死牛,有雨遍地流”的说法,曾是个“一穷二白”的穷山村。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团队经过多年努力探索,为当地确定了“山顶洋槐生态林戴帽、山中果树经济林缠腰、山下高效梯田抱脚”的立体治山模式,开发出优质高档苹果“富岗苹果”并注册了商标。高品质的“富岗苹果”最多可以卖到100元一个,驰名全国,供不应求。独具特色的立体治山模式,解决了一家一户“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治山问题,苹果产业还带动了周边20多个林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目前,当地数个山村的年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村民住上了漂亮、宽敞的新居,家家户户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有了小轿车,总计20多万农民因此获益。

40年来,河北农业大学坚持服务“三农”,从开创“送科技进山”到“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再到“教育、科技与经济建设,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教师、学生与工农群众三个相结合”,不断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弘扬“太行山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长期的探索实践中,河北农业大学开创了10种精准扶贫新模式,“立体治山脱贫模式”仅仅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稳粮增收脱贫模式、“三扶”脱贫模式、“易地搬迁+光伏、种植、养殖、加工、旅游和商贸多业并举”精准扶贫模式等一系列因地制宜的脱贫模式。这些在实践中形成的扶贫新模式,带动广大群众脱贫致富,过上了幸福生活。仅稳粮增收脱贫模式一项,就在全省76个粮食主产县(包括25个贫困县)累计推广1.98亿亩,增产粮食1323万吨,增收220.57亿元。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孙建设在顺平县指导苹果栽培技术

贫困山区的发展见证了一个奇迹,是率先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光辉写照。

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

2006年,作为“太行山道路”首批实践者之一的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孙建设,在顺平县创建水果实验示范站,为深化“太行山道路”夯实基础。以实验示范站为依托,建起顺农现代园区,目前已带动8个贫困村、1700多户、5600多人脱贫致富,首家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在这里挂牌。随着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的“复制”和推广,现如今,已挂牌的25家涉及19个县(市、区)、25个现代农业园区、5家企业及合作社。其中阜平县、清苑区、顺平县等县(区)建设驿站2家以上。这一战略品牌,整合了多方优势资源,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扩大了科技培训范围,带动了产业脱贫攻坚,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了农村“双创”基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产业振兴、促进保定市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7年7月13日,保定市政府与河北农业大学签署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战略品牌。到目前,全市共谋划建设30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规划建设面积28.3万亩,建成面积8.6万亩,涵盖蔬菜、果品、杂粮、中药材、养殖、苗木、盆景等10大类26个特色农业产业,100多项新科技、新成果在驿站得以转化、应用、推广,科技贡献率达到80%以上,带动7万农户增收。

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并与地方特色产业高度融合,带动周边地区农业发展,是研发、推广新的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可复制、可推广,具有技术领先、成果和风险可控、效果可预期等特点。驿站整合多方优势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扩大科技培训范围、带动产业脱贫攻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农村双创基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产品要高科技含量才能有高价格、高收入。我们在驿站园区建设中无论是梨树品种选择,还是生产模式、生产技术,都定位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张玉星说。在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建设中,阜平县固镇村瑞博梨树产业园区与张玉星带队的科技团队对接,目前已引种玉露香、雪青、秋月品种540多亩,培训技术人员和果农300多人次。

2019年,保定市将进一步深化实施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行动,培育新品种、新技术,延伸产、学、研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打造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新高地,力争到年底全市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达到40家。伴随着驿站建设,望都辣椒、顺平桃、满城草莓、博野苗木等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都在逐步增强。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光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沿川冲走河滩地,十年九灾不保收”的贫穷落后,到现在的生态良好,家家住上水电气免费用的半价楼房,河北邢台县前南峪村村民五十多年来实现了脱贫致富梦。

猜你喜欢

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驿站
河北农业大学120周年校庆公告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太行山写生》
河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
——张 焘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太行山(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