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夏渔歌传人的“春秋故事”
2019-06-24陈佳慧
记者 陈佳慧
暑假将至,出门旅行,成了苏州人按耐不住的憧憬。在古镇的小桥杨柳边徘徊,在太湖的淼淼水波边散步,看风景、吃美食,还有……听吴歌。
与昆曲、评弹相同,它是江南特有的声音符号,在歌词与旋律中藏着吴地的气韵;与昆区、评弹不同,它是劳动人民随时吟唱的小曲,散发着自由与生活的气息。吴歌,和唐诗、宋词、元曲并列于文学之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在明代曾被称为“一绝” 。
此次,我们一起拜访两位吴歌传承人,一位将揭开春秋的秘密,一位则唱诵老苏州的旋律。品茶,听吴歌,这是江南苏州才有的夏季。
自古以来,吴音轻清而柔缓,音韵之学独盛于南方,并以流利明晰,舒齐婉转著称于世,尤其是吴中区,作为古吴国的首都,吴歌民谣更是源远流长,品类繁多。
而在吴歌里,有一种渔歌。洞庭山人都知道,听渔歌,就是听太湖边的历史故事。
消夏湾里的渔歌传承
春秋战国时期是吴歌的萌芽状态,明代进入盛期。随着历史一路走来,人民群众在这片土地上创作并积累了大量的歌谣。而从古至今,收集它们的册子也不在少数。如六朝时期的《子夜歌》,明代冯梦龙编辑的《山歌》、《挂枝儿》,民国时期,顾颉刚收集整理的《吴歌甲集》。1985年前后,苏州市文联及吴歌学会又出版了《苏州歌谣谚语》以及其他有关著作。而如今,在太湖畔消夏湾,有一位年逾八旬的西山老者正在整理编辑一本《吴歌汇集及研究》。对他而言,这本书是他在数十年实际生活中积累下的民间瑰宝。
老人名叫金旭岐,是一位民间歌谣的收集者与传承者,也是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夏渔歌代表性传承人。世居在太湖西山岛上的他,从小听着当地乡民唱山歌,特别是其中和春秋战国有关的内容最令他感兴趣。这些年来,他以春秋吴越历史为依据,寻找古迹,翻阅书籍、收集、编写了众多消夏渔歌。
消夏渔歌是吴歌的一部分,它因消夏湾而得名。清代诗人屈大均作诗《消夏湾》:“吴王消夏处,玉沼太湖通。万古芙蓉发,西施在镜中。白云迷故国,春草失离宫。一对鸳鸯鸟,时来戏碧空。”如同这首诗,仔细聆听消夏渔歌,你也能领悟到这片土地上保留下的春秋风情。
四言吴歌里的春秋印记
消夏渔歌的魅力,在于有一些甚至是珍贵的“文物”。金旭岐举例了数千年前流传下来的《弹歌》,这首最古老的渔歌只有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却让一个射弹弓的场景跃然纸上,也成为了研究远古吴地的重要依据。
对金旭岐来说,消夏渔歌是生活中积累下的瑰宝
金旭岐说,渔歌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从二言到四言再到八言,透过这些渔歌,你能越来越清晰地看到那时候的风土人情。如《越谣》:“君乘车呀,我带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呀,我跨马呀,他日相逢为君下;君担簦,我跨马,哎——呀,他日相逢为君下。”唱的是当时越国国家强大,一片太平,百姓知礼仪,这首歌唱诵的就是社会能量。
当然,消夏渔歌里不止讲社会,还讲爱情。
《紫玉歌》:“南山有鸟,北山张罗。意欲从君,谗言孔多。悲结成疹,没命黄垆。命之不造,冤如之何。羽族之长,名为凤皇。一日失雄,三年感伤。虽有众鸟,不为匹双。故见鄙姿,逢君辉光。身远心近,何曾暂忘。”它讲述的是吴王夫差之女紫玉的故事。紫玉爱上了村里的少年,但少年只是普通人,为了能和公主在一起,选择去齐国“深造”。紫玉日夜思念少年,生病而亡。夫差命人做了一口铜棺,里面还放置了一口小金棺,将公主藏在了阊门外。数年后,少年学成归来,却闻讯紫玉已逝,他悲痛地来到阊门外了拜祭,谁知此时棺材突然爆裂,紫玉活了过来,两人团聚。
聆听渔歌,就是步行在由音乐与文字组成的春秋历史博物馆。
新生活里的源源灵感
金旭岐又是如何寻找到这些渔歌呢?主要看书籍,如《先秦的歌谣》、《越绝书》、《春秋战国》等。其中《越绝书》在传说中是由伍子胥编写,现在也有传由东汉人所写。此外就是找古迹,比如孙武路边的公交站台“炙渔桥“。这个名字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还和阊门专诸巷名字里的那位“专诸”有关。据传当年他为刺杀公子光扮成厨子,之前就来到太湖边向当地人学炙鱼。通过这个故事,金旭岐还补编了新吴歌《专诸歌》,吴歌灵感可谓是源源不断。
有古曲,也有新编。渔歌在金旭岐及渔歌队的编撰下,也有了新世纪的风情。
《摇船歌》:“哎……手摇橹来唱歌,唱歌那个消夏湖。消夏湾里故事多,我伲唱来你来和。哎你来和。苏州洞庭西山岛,四面太湖白淼淼。湖里横山三山岛,叶山阴山长沙岛。阿哥阿妹去牵鱼,阿哥捕鱼本领高。阿妹摇橹手玲巧,青、草、鲢、鳙都牵牢。情投意合对象招,牵鱼婚姻二欢笑。结婚喜事热闹办,炮竹声声将喜报。亲族长友婚宴邀,盼你早日抱宝宝。全家老小乐陶陶,全靠党的好领导。”传承了数千年的消夏渔歌,在这群西山老乡的生活里,成为了歌颂新生活的最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