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用实践定义奋斗
——潞安16万吨/年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成功出油十周年侧记
2019-06-24牛小科
文/牛小科
潞安煤基合成油项目成功是自主创新的成果,是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范例
2008年12月22日,潞安集团16万吨/年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成功出油,载入史册。历经10年耕耘,煤基合成油产品产量不断攀升,系统实现了“安、稳、长、满、优”运行。
10年,潞安煤基合成油公司用实践定义奋斗,用创新昭示未来。
肩负使命潞安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成立
多年前,很多人不解,为什么要上马煤制油?面对质疑,潞安人作出前瞻性回答:“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发展增速,国内对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我国由于“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能源供需缺口不断增大。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联合国内企业在太原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合成油品工程研究中心,次年建成煤制油千吨级中试基地。并且在2003年,中试装置通过改造,进入技术优化试验阶段。
纸上画藤不结瓜,芦花虽白难纺纱。技术的研发只有付诸实施才能真正开花结果。
很快,喜讯频传,山西煤制油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
高温煤间接液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煤间接液化制合成油领域,独创高温浆态床技术,与国际技术相比,整个合成油过程能量效率提高5个百分点;
固定床绝热反应器一步法甲醇转化制汽油新工艺,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催化剂;
就是在这些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山西开始发展煤制油示范工程项目。2005年12月,肩负历史责任的潞安集团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批准成立。
当时,潞安集团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规模为16万吨/年,主要产品为柴油、石脑油、LPG(液化石油气)及少量混合醇燃料。
在上至中央、下至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煤基油公司充分发挥自强自立的创业精神,先后组织两次“百日大会战”,克服了设计、设备制造和施工中的重重困难,战严寒、斗酷暑,加班加点,苦干加巧干,仅用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实现了4月通电、5月通水、6月锅炉点火、7月建立蒸汽管网、8月空分开车、9月气化炉点火、10月产出合格净煤气的目标。
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高素质员工的集聚。围绕“示范操作在岗位,答疑解惑在现场”的培训目标,公司创新培训思路,制定严格的培训管理模式,在现场实施设备目视化管理,按照岗位标准严格落实“手指口述”,不断规范员工岗位操作技能,为项目成功出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自主创新循环经济展现巨大魅力
作为国内第一个间接液化法煤基合成油示范工厂,十年间,从一片玉米地建成了国内第一个间接液化法煤基合成油示范工厂,从试生产到首次实现示范项目达产,从成功产出第一桶油,到产量持续攀登,特别是近五年来,从年产油品7.93万吨到2017年生产油品17.43万吨的突破,每一步都因奋斗而充实、而饱满、而精彩。
2005年,潞安集团中标煤制油示范项目,开始筹建国内第一家煤制油示范厂。
2007年4月6日,潞安集团16万吨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正式开工。
2008年4月13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视察了正在施工建设中的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工程,听取了潞安集团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的汇报。
2008年12月22日,潞安集团1号钴基固定床F-T合成油装置一次投料试车成功,潞安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钴基费托合成技术产出了中国第一桶煤基合成油,引起全社会关注。
2009年1月6日,获悉潞安产出全国第一桶煤基合成油后,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作出重要批示:“潞安煤基合成油项目成功是自主创新的成果,是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范例。向参与项目的同志们致谢致贺!望再接再厉,在实现产业化、降低成本上下功夫,再创佳绩!”11月16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登《潞安集团以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实现转型》后,11月24日,刘延东同志再次作出重要批示:“潞安矿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产业转型,探索高碳能源低碳使用的经验很典型,其煤制油也是中科院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推广的成功典型。请总结推广”。
2009年7月10日,潞安集团2号铁基浆态床F-T合成装置一次投料试车成功,产出了高品质的合格成品油。
潞安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掌握钴基、铁基两种催化剂进行煤制油的企业。
2011年6月,李克强同志到潞安视察时,称赞潞安“把‘臭煤’变成了‘香煤’,把废料变成了原料,把废品变成了产品,把宝藏变成了宝物,展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巨大魅力”。
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
自2008年生产出第一桶油以来,煤基合成油公司面对市场需求波动大、工艺条件更复杂、工程投资更大、安全环保风险更高等挑战,统筹资源、市场,调结构、稳增长,创新驱动备煤筛网、气化炉、氢碳比调整、吨油耗气等工程,实现了系统的“安、稳、长、满、优”运行。
筑巢引凤推进煤炭高端转化深度转型
在煤制油技术领域,要完成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移,还有很大一截距离。如何实现?潞安的对策是“筑好巢穴,引凤来栖”。
经过十多年的试验,由当初的16万吨示范厂到180项目,潞安集团对煤制油进行了“版本升级”,可以说筑好了巢穴。如何“引凤来栖”?潞安集团选择了国际化视野,寻求国际化合作,包括资金和技术——
与中科院上海高研院、山西煤化所等联合,开展钴基费托合成技术、甲烷与二氧化碳重整技术等开发成果的商业化运营;
与上海纳克润滑技术有限公司开展股权合作……构建起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权多元化运营机制,形成了“高科技+现代资本”的优势融合发展模式。
以16万吨/年煤制油示范项目为突破口,潞安集团深耕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创新+开放创新”,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差异化、高端化、国际化的发展之路。
事实证明,围绕国家煤基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山西煤化所、上海高研院、中科合成油公司等平台,以180油化电热一体示范项目、16万吨煤基合成油项目、甲醇改油项目等为基地,构建的涵盖基础研究、技术中试、工业示范和技术集成与商业化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一中心七平台五基地”高端开放创新体系,是一个快速推动优势转移、动能转换、产业转型、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模式。在创新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均实现了新突破,并提升了潞安在煤炭高端转化、深度转型技术领域的话语权。
2017年,煤基合成油公司年产量首次突破16万吨设计产能,创投产以来产量新高,2018年11月3日,油品日产量首次突破530吨,达532.87吨,再创历史最高值。
十年磨一剑。时序更替中,始终不变的是奋斗者的身姿;历史坐标上,始终清晰的是奋斗者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