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采访报道工作中的情绪偏差与管理

2019-06-23尹娜

现代经济信息 2019年7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真实性新闻报道

尹娜

摘要:情感、激情、情绪,对于媒体人做好新闻报道工作有着正面促进作用,倾注感情、充满正能量、激情澎湃的新闻作品,往往能让受众精神振奋,热血沸腾。但在面对冲突、争议、对立时,如果媒体人自身不够客观、冷静和理性,控制不好个人情绪,则很容易发生情绪偏差,造成带有倾向性、报道失实、侵犯他人权益等问题。

关键词:新闻报道;真实性;舆论监督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0-0472-01

畅通的言论通道与开放型舆论环境,给信息交流提供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一些“情绪宣泄型”新闻报道成为谣言的“助推器”和“放大器”,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加剧社会公众的盲从与冲动。研究情绪在新闻报道中的正面、负面作用,分析新闻报道中情绪偏差的现象、原因,对媒体人增强情绪控制力,保持客观、冷静、理性,做好新闻报道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一、情绪在新闻报道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情绪,是人在受到外界条件影响、刺激时,出自本能产生的某种心理反应,比如喜欢、爱慕、厌恶、憎恨、悲伤、恐惧等。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相关行动会直接受到心理、情绪以及精神的支配。其中基础是认知,从认知到行动,是人对于所受外界刺激的肯定或者是否定,其具有内在冲动力以及主体能动性,这种冲动力也会通过思想转变成为人现实中的行动。媒体人带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社会责任感进行采访、报道,能够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从《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优秀新闻作品,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本人的情绪对作品至关重要的影响。

同时,情绪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新闻传播都有特定的目的,受众接受信息,必然会产生情绪反应。将事实、感情、道理融为一体,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以情感人,是减少传播逆效应的有效手段,也是决定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新闻采访报道工作中,“以情感人”中情主要指的是两个方面,首先是新闻以及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感色彩,比如喜怒哀乐。其次指的则是在采访以及后期编辑的过程中的情感共鸣等。“共情”又称“投情”、“同感”,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新闻报道要求客观,但绝不是说完全回避感情色彩,通过受众“共情”,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比刻板的说教更有利于传播。

二、情绪偏差对新闻报道工作的消极影响

在面对争议、冲突、对立时,人的情绪很容易出现过激反应。在新闻报道工作中,媒体人自身情绪失控,容易受到被采访人的误导,对事实存在认知上的错误,情感上的投入存在较大偏差,负面效应会被放大。媒体人情绪的投入要以对事实的正确认知为基础,如果对事实出现错误认知,很可能进一步引发情绪偏差,甚至宣泄自身不良情绪。

媒体人如果把潜意识中带情绪化比较严重的观点,那么很容易将其转变成为显意识中公开的意见,并且进行扩散,让其成为公众的观点,并且,在当前,这更容易造成社会舆论极端化。比如,有些法制新闻报道明显违背法律精神,在判决之前就用“罪大恶极”、

“不杀,天理、国法难容”等极端化的字眼,违背“未经法院判决,任何人不得认为有罪”的无罪推定原则。

三、在新闻采访报道工作中自觉管理情绪

处于不同情绪之中的人们,在描述所见的内容时必然会有反差。情绪快乐、情绪挑剔、情绪焦虑,情绪不同,人们对事物理解也会存在不同,甚至得出与事实截然相反的结论。更复杂之处还在于,情绪具有暂时性、偶然性、随机性特征。外在刺激因素瞬息千变万化,内外因素交互作用,必然产生情绪的多端变化。

情绪本身便具有无意识冲动性,和人本能需要有着直接的联系,虽然其和绝对的理性并不对立,但是还是具有着冲动性、自发性以及潜意识的特征,以致于當自己的理性判断明显受到偏激情绪的蒙蔽和干扰,自己却丝毫未予察觉。心理学上有“首因效应”之说,人很容易被最先接触到的信息所左右。面对弱势群体的求助,如果媒体人先入为主,偏听偏信,就很难做到全面进行调查了解。

社会信息是多元的,呈现什么,不呈现什么,优先呈现什么,以怎样的方式呈现,都暗含某种立场表达。事实、道理、逻辑都具有强大的力量,但更重要的是传达这些内容的态度和方式。同样的场景,拍摄新闻照片的角度不同,传达的信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客观、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命脉所在,有事实支撑才能防止情感投入的偏差与扭曲。采访不顺利,被监督对象不配合,带有抵触情绪甚至敌意,使采访期望值锐减,可能导致媒体人“情不自禁”夸张丑化被监督对象。事物总是错综复杂,很少有“非黑即白”的情况,如果媒体人自身过于情绪化,道听途说,简单粗暴推断孰是孰非,很容易产生极端化、程式化、绝对化等弊端,使自己的新闻报道失去客观性、公正性。

那么,媒体人在新闻采访报道工作中,又该如何有效增强情绪控制力呢?一是基于价值标准基础上的是非定位,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民俗、文化等较为硬性的指标,约束情绪,理性判断。二是基于道德判断基础上的善恶定位,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比社会公众站得高、看得远,追根溯源,以理服人。三是在外界强烈刺激下,努力保持良好的情绪、平和的心态,冷静但不冷酷,热情而不狂热,不因个人好恶而夸大或缩小事实,议论不带偏见,不有意推波助澜。四是必须恪守新闻界长期形成的道德规范、职业操守,任何人不得以“无冕之王”自居,盛气凌人、指手画脚、随心所欲地开展批评报道。

强大的情绪控制力,和人的道德修养以及思想改造有着直接关系,通过思想改造以及道德修养,人心灵的容量能够得到明显的拓宽,人能够更好的对自己的言行以及情绪来进行管理。新闻媒体,无信而不立。因为社会地位特殊,这也导致有些媒体人身上会存在一定特权意识,甚至有些会通过职能部门的行为方式来报道新闻,这也超出了自身的法律法规以及职业道德。新闻媒体本身便是社会公器其代表的是公众的舆论监督,需要维护的则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媒体人,职责是真实记录新闻事件的全过程,在正反对立、相互冲突的道德价值观念出现时,更应自律、自尊、自爱、自责,时刻不忘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健康向上的思想和风尚。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真实性新闻报道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广告的真实性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