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诊断改进运行机制与工作流程研究
2019-06-23岳井峰
岳井峰
摘要:通过理论探索与实践,建立常态化的自主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运行机制,从专业建设自我诊断与改进、专业人才培养自我诊断与改进和周期性专业评估与外部专业诊断三个方面理清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流程,为开展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做理论准备。
关键词:专业诊断;运行机制;工作流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0-0439-01
2015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文件,引导和促进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切实履行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改制度,以提升内部质量保证工作成效,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诊改工作作为诊断改进五个层面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诊改工作的成败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我校在三年多的专业诊断与改进探索与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突破。
建立常态化的自主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在开展具体工作之前理清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至关重要。在实施专业层面诊改工作时主要从专业建设自我诊断与改进、专业人才培养自我诊断与改进和周期性专业评估与外部专业诊断三个方面进行。
一、专业建设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与流程
教学管理部门依据数据平台及工作反馈信息,监控专业建设及课堂教学质量,对专业建设规划是否符合学校发展实际、可行及实施情况,专业结构动态调整优化机制是否有效,专业教学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规范、科学、先进,新增专业设置程序是否规范,专业建设经费是否充足,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是否科学合理等进行年度自我诊断与改进。撰写完成《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质量年度报告》,主要包括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生源分布、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成效情况。
实训管理部门依据数据平台及工作反馈信息,对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制度等保障情况进行年度自我诊断与改进。
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对支持专业建设的校企合作、专业师资力量、运行管理及环境管理等方面进行年度自我诊断与改进。
二、专业人才培养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与流程
专业团队(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每年开展一次专业建设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依据数据平台采集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就业情况分析、用人单位满意度、校企融合程度、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品牌(特色/重点)专业(群)建设成效、辐射影响力等人才培养状态数据,诊断专业建设规划目标与标准的达成度。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撰写《专业年度诊改报告》,作為专业设置调整、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优化完善专业目标、标准、内控管理制度、实训基地等的依据。
三、实施周期性专业评估和外部专业考核性诊断工作机制与流程
每三年组织实施一次检验专业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效果的专业评估工作,吸纳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校外专家)、用人单位专家、毕业生代表参与专业考核性诊断,分析反馈数据作为专业改进的依据。
根据学校发展需要适时参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专业的评估或认证。(见图2)
参考文献:
[1]赵景辉.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6(11).
[2]刘凤存.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J].教育评论,2016(4).
[3]陈寿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亟需厘清的若干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
[4]郭庆志.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
[5]刘凤存.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特征及其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