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享经济的住宅设计探究
2019-06-23苏红
苏红
摘要:探究共享模式在居住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为共享住宅设计提供参考与指导。分析当代城市群体的生活现状和需求,结合共享经济的本质特征,研究出共享生活的模式,并提出对应的共享住宅的设计原则。提出“联网筛同”,“形成组团”,“共同合作”的共享生活模式,对应住宅设计提出“构件模数化与灵活化、空间私密性层级化、空间个性自主化以及空间城市化”的设计原则。解决现有的生活需求,为未来生活模式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关键词:生活需求 共享 生活模式 住宅设计
中图分类号:TU 2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9) 06-0158-03
引言
在整个互联网急速发展的背景下,共享经济逐渐在各个领域推进,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热点。“共享经济”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经济形式,而变作了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弱化“拥有权”,强调“使用权”。与此同时,当代城市群体面临着极大的生活压力,并且缺乏归属感,交往匮乏。所以,尝试把共享模式运用在住宅设计领域,研究出符合当代需求的生活模式与对应的生活居住空间的设计原则。
一、城市生活现状
(一)资源紧缺,房价上涨
随着人口数目日益增多以及人口不断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城市中的人口逐渐饱和。因此,城市中的用地越来越稀缺,房价也日益上涨。很多人都承担着巨大的购房压力,即使是租房,每月的租金也成为人们的主要开支之一。为了减少经济上的压力,有些人甚至不惜代价住在远离工作地点的郊区地带,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交通上。
(二)高效率的生活需求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今,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智能化产品。而这些产品即使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却都趋向于一个共同的目的:提高效率,节省时间。所以,这些不断驱使着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效率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三)“地缘”的断裂与缺失
经济学家橘木俊诏曾经提出,人与社会中他人的联系(缘)主要包括三种:家人(血缘)、所住地区的其他人(地缘)以及在工作场所遇到的人(社缘)。[1]不管是追求空间最大程度私有化的现代住宅,还是客厅等公共空间完全是摆设的租赁房屋,都在极大程度上束缚了“地缘”的发展,使人们在社会中的交流更加匮乏,越来越趋向于个体的独立。
(四)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单纯租赁的住房模式中,人们即使是住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沟通。所以更多时候住房只能满足居住者睡眠、洗漱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无法给他们好的生活感受,更加无法满足心理需求层面的认同感。
二、共享经济
所谓共享经济,核心是放弃昂贵的所有权,享受性价比更高的使用权。这样的做法使得更多的闲置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在资源逐渐匮乏的现今时代,如何实现对资源最大化的利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核心,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共享经济在中国发展迅猛的原因之一。
共享经济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实现了“去中介化”与“再中介化”。“去中介化”是指共享经济运用互联网平台,将交易的程序简单化,直接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降低了交易成本。“再中介化”就是共享经济利用互联网平台接入了商品与服务的所有权[2],出售使用权。所以,通过互联网为供需双方提供了一个对等的平台,需要分享物品的信息以及对物品需求的信息被进一步打通,在交易层而促进了信息的沟通交流[2]。
如果共享模式在居住领域得到实行,那么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房子的使用权,而不是拥有权。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来实现时间上的共享,空间上的共享,价值上的共享等,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居住方式。
三、共享生活模式
(一)联网筛同
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的共享对共享生活来说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凭借强大的互联网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准确、高效率的传递,对不同的生活需求进行划分,进而整理出不同群体对共享空间的功能需求,再通过人们选择结果的信息整合,那么就可以使得具有相同功能需求,或者生活习惯爱好的人群居住在一起。
作家三浦展曾经提出因为有相同的价值观、利益、偏好,生活状态等共同点而生活在一起的群体称为“共同体”,这样的群体因为拥有许多的共同点,在生活中的相处更加和谐,并且空间需求也更加相像。与之相反的是“共异体”,他们对居住功能的空间需求各不相同,居住在一起很难满足到每一个居住个体的需要。所以结合互联网大数据背景来筛选“共同体”,能够尽量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从而降低居住空间的功能复杂性。
(二)形成组团
共享生活模式的第二步就是把这些同频人群组成不同层级的组团单元。在人一生的生活过程中,家庭的规模和结构一直在变化,因此不同层级的组团单元能够适应不同家庭结构。
组团单元的层级安排可以参照山本理显的“地域社会圈”模型。在模型中,居住单元是由个人的居住空间与他人组合而成的,其中居住单元面积的30% -40%为个人的私有空间,其余空间则完全共享。Ⅲ这样的居住单元可以进一步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稍大的二层居住单元,依次进行叠加,这样就形成了具有多層次地域关系的新住区模式。
(三)共同合作
共享经济中的弊端就是使用者并不需要对使用产品本身的价值负有任何责任,所以会出现ofo公司最终倒闭破产的结局。因此,在共享的居住模式中提出了共同合作,自我运营的理念。其实这个理念最早源于“花园城市”。列支沃兹是世界上的第一个花园城市,它所有的住宅都是由住户参与兴建的或由地方的承建商建设和销售。[3]后来人们把这种住宅体制称为合作住宅。合作住宅不同于现今的社会住宅。 共享的生活模式建立在这种共同合作,自我运营的基础上,—方面可以增强居住者对居住建筑本身负有的责任感,另—方面借助着共同的合作可以使薄弱的人际关系得到巩固和加强,使断裂的“地缘”关系得到修复和发展。
四、居住空间设计原则
(一)构件模数化与灵活化
为了符合不同使用对象,不同时间,以及不同场合的居住空间需求,对于建筑的构件可以采用模数化的设计并且利用组装、拆卸、移动达到建筑空间的灵活性。随着预制化装配技术的成熟,建筑所需的构件都可以在工厂提前生产好,现场只需要装配即可,也大大缩短了建筑的建设工期。所以同时达到模数化和自由度的要求就可以使建筑空间在有最多可能性的同时又降低最大程度的耗费。
空间的改变与成长的核心理念在于分解体的概念,参考约翰,哈布瑞肯教授的想法,可以将建筑空间看成两个部分的组合状态,即支撑体和填充体。支撑体包含所有建筑中固定不变的构件例如:柱、梁等将建筑承重体系,楼梯,公共设备管道。而填充体就是隔墙,住户内部的设备管道等可以根据需求移动,更换的构件。[4]别是对于管道的设计,可以将公共管道和住户内的管道分开设计。这样既可以避免打穿楼板后可能造成渗水现象,也可以让住户自由安排卫生间,厨房等需要排水设备的空间,做到真正的“开放平面”。
莫利维利特支撑体住宅就是上述概念初步的实现,如图1。在该住宅的设计中,居住者能够在支撑体提供的范围内安排他所需要的配套构件。住宅工程按照支撑体和填充体进行设计,支撑体由钢筋混凝土骨架和隔墙组成,整个系统采用4.8m的网格。根据住宅的朝向,设计了两种支撑体结构,进深分别为11.30m和9.6m。图2每个住宅中部的垂直管道也是支撑体的一部分,剩余的隔墙和住户内部的设施设备就是填充体,因此住户可以自由地选择内隔墙的位置[4]。
(二)空间私密性层级化
在共享经济的思维下,大部分空间的性质其实是属于公共的或者是半私密,这些公共性大的空间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又是无人使用的,是使用者可以在这闲置期间加以利用的。但是居住期间有些部分的行为活动又是极为私密的,是无法与他人共享的。所以共享住宅应该达到私密性与公共性的良好平衡。人们在住宅中的生活起居一系列的活动都拥有着不同的私密性程度,从无法共享的私人卧室到开放的公共广场,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层次的空间,并且每一层次的空间之间都需要明确并且缓和的过渡。每一次空间上私密性的过渡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认知的过渡。因为,这样的空间过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尺度上的过渡,从小尺度向大尺度推进,关系也从私密性逐渐转变为公共性。
吉林新青年公社对共享空间进行了细致研究,然后对其进行了仔细的分层。将原始的筒子楼分为几个组团单元,然后通过进一步划分共享空间和私密性空间,使社区中的空间出现了多层级的形态。其平面借鉴了四合院的形式来实现私密性的层级关系,中间是通高的大厅空间,作为共享空间出现,中庭的两边就是住户单元内的第二层的共享空间,第三层级就是住户自己拥有的最为私密的空间。设计通过垂直叠加同时达到了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私密性过渡,如图3所示。
(三)空间自主化与个性化
当自主化应用到建筑的空间中就代表着居住者对建筑空间有了更多的自我决策能力,或者说建筑空间能够引导居住者对其进行自我设计,达到一种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设计策略。每个居住者都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空间模块进行重新自定义其功能与空间形态,从而最大化地满足个体的空间需求。
赫兹伯格曾提出“多价空间”的概念,他表示建筑的空间需要像化学的化合价一样具有多样性。但是与“通用空间”、“开放平面”等不同的是,多价空间在强调空间适应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有能够激发出个人表达和解释的潜力[5]。因此多价空间是带有某种隐含的特征的,这种特征是在其中使用的人自我挖掘出的。所以,不同的人對同一个空间所挖掘出的特征并不相同。共享空间的设计就需要像多价空间一样可以构成一种贡献,它可以时常地诱发适应特定环境的特别反应。赫兹伯格常用的几个“激发构件”有:柱子(columns)、倚柱(piers)、加宽的搁板、拾高或凹陷的平台和己经成为赫兹伯格设计标志的多孔建筑砌块( perforated building blocks)[5]。
(四)空间城市化与社会化
城市化的空间环境有助于唤起人们对于社交活动的联想。可以尝试将设计公共场所中的设计手法运用到共享住宅的公共部分,通过建筑空间来增加入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1.通过干预视线,来增加人们视线上的交流与对撞。将主要视线、逗留场所和环形交叉点用插入空间、楼梯平台、联系桥梁、明暗区域、透明物体、眺望远景、穿越景物和用于遮蔽和保护的屏风相连接。[6]例如在公共走廊部分,可以设计成互相交错的而不是简单的平行关系,这样就能形成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
2.通过设计趣味性的公共空间来延长人们在公共空间内的逗留时间。尝试在整体空间中设计一个个趣味的“亚空间”的节点,并且在空间中营造一种轻松、舒适、随意的氛围,人们就会乐意在空间中休息,交谈,稍作逗留.
3.将室内的空间设计成一种室外的感受,给人心理上的公共感,来激发人的交流欲望。具体的做法可以通过设计中庭的采光空间,让更多自然光射入;尝试在内部空间使用一些外部材料,例如碎石、砌砖等;也可以适当改变空间层高,营造一种室外的空阔感。
将住宅城市化,内部空间外部化,通过建筑的空间感受来改变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从而激发人们的社交欲望。总结
在当代大背景驱使下,“共享生活”的理念已经慢慢被大众所接受,它符合了大众对未来生活的预期。这种生活方式超越了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而是将住宅城市化,城市住宅化。文章以共享生活模式为主要切入点,在其基础上探究了对应居住空间的设计原则。借助居住空间的设计,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社会隔阂,重构社会信任体系,并且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参考文献
[1]司马蕾同一屋檐下的“共异体”—— 老人与青年共享居住的可能性与实践[J]城市建筑,2016 (04):2831
[2]李东以共享居住空间诠释共享经济[J]经济研究导刊,2017,26: 71-72
[3]贾倍思寻找私有和共享的结合点 经济型住宅中的公民社会营造[J]新建筑,2009 (03):4-15
[4]朱颖容纳更新与传统的住宅空间—— 对可变性住宅建筑体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5]聂亦飞,杨豪中赫曼赫兹伯格的“多价性”建筑设计[J]工业建筑,2014,44 (02):161-165
[6]聂亦飞赫曼赫兹伯格的“多价性空间”建筑观念及实践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7]谢晓宇共享经济背景下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研究[J]设计,2016,29 (23):6061
[8]于莹,王筠然浅谈社区化集合住宅[J]设计, 2017,30 (1):146-147
[9]刘鹤拱宽善CPTED中领域性对于公共住宅犯罪预防的影响研究[J]设计,2017,30 (3):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