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中遇雨(外二章)
2019-06-23谢荣胜
谢荣胜
经过花的、灌木的、绿色的、清新空气的、雪山的、鸟鸣的漫长小径,向祁连山深处青峰岭行进。
似在眼前,又遥不可及。
在天祝哈溪祁连山腹地,却又在青海地界,牛羊、蜜蜂穿过两省。
在蜿蜒中曲折前行,披在山上的云或者雪,突然就洒下连绵雨珠,打湿脚印,打湿阳光尘埃,落入花花草草中,如一粒粒露珠。
倏忽阳光透过云层,转眼几步,却是泥泞沼泽。短短半日,山中四次遇雨。同一条路,同一片草甸,雨前雨中雨后,几个世界。
抹去脸上的清凉雨水,看水汽飞翔,云蒸霞蔚,神清气爽。大自然如此随性,来去本性使然。
登临路上,雨洗一切,忘记一切。阳光那么亮,雪山那么亮,我的身上闪着银光。
人间湿润,尽收心底。
眼里山河,胸中丘壑。
白牡丹
河西之地,轻风微吹一粒露珠。
牡丹开了,香雪之白,一树一树月光。
绿叶躲在暗处羞涩,蜜蜂缠来绕去。
阳光下,尘埃里,时光的抚摸中,这个西夏国土上的寒暑易往,时光易逝,转眼白了的又谢,如同红了的已落。
她带走和埋藏了多少春天的秘密。
微凉月色,不属于寺院,不属于阿哥的牡丹令,不属于祁连雪。只是清凉之白。
西凉乐舞
公元349年,天竺国使者把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铜鼓、毛圆鼓、都昙鼓和一支乐队送到凉州。
天籁之音,从此扎根五胡之地。
从今天的炊烟中,抽出几千年的乡愁,还有没有当初故乡的味道?大街小巷,乡野瓦舍之间都飘荡着西域风情之月光。
《隋书·音乐志》载:“西凉乐声,起蔡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
《秦汉伎》,融合了凉州当地音乐、中原古乐、龟兹音乐和天竺音,之后更名为《西凉乐》,而尊为国乐。
《西凉乐》结合歌曲(声乐曲)、解曲(器乐曲)和舞曲(舞蹈曲),著名乐曲有《永世乐》《神白马》《万世丰》《燕支行》《于阗佛曲》《慕容可汉》《吐谷浑》《部落稽》《钜鹿公主》《白净王》《太子企喻》等。乐器有筝、排箫、竖笛、方响、筚篥、五弦、横笛、腰鼓、都昙鼓、答腊鼓、羯鼓、毛圆鼓、拍板、钹、竽、箜篌、法螺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歌舞大曲——“凉州大曲”,便在长安宫廷站住了脚。
后经多次加工提炼,特别是深通音律的唐玄宗亲自加工整理,并将其改编为《霓裳羽衣曲》,由贵妃杨玉环伴舞,成为唐代乐舞艺术成就的巅峰之作《霓裳羽衣舞》。
詩人杜牧的《河湟》诗中说“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王昌龄在《殿前曲》诗中也曾有过精彩的描写,“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子弟和《凉州》,歌声一段高楼月,圣主千秋乐未休”。
匈奴、大月氏、羌人、吐谷洪、西夏人,在生活战场上祭祀天地、神灵。生活和生命如此瑰丽神秘,上苍的语言由他们传说。异族、异域的包容、融合,在山水间、天地间,在艺术的一只陶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