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儿童自然教育价值、偏失与矫正

2019-06-22韩改峰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人格梦想儿童

韩改峰

一、自然对儿童的教育价值

(一)自然塑造儿童的人格

童年时期是整个人格长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周围的环境对儿童以后的影响是巨大的。儿童与大自然之间相互交融、息息相通的关系让他们能够在大自然中体验到一种由衷的喜悦与欢愉,儿童特具的与大自然直接交流的能力也让他们比成人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难以言传的奥秘,从众多哲人对自己童年的回忆或相关言论中可以发现大自然对早期人格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之一牟宗三就认为“真正的人才从乡间出”,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是与土地联系在起的,所以在城市培养不出大人才。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牟宗三认为应该让儿童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做一个原始的生命,让他们内心的那种原始的冲动在大自然中得到舒展。只有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游荡,他们心中的原始生命才会被唤醒。孩子们只有先做一段时间的野蛮人,以后才能成大才。而只有在和大自然、土地的接触中,孩子们内在原始的冲动才能被唤醒,人的完整人格才能形成。

(二) 自然造就儿童梦想

儿童是天生的梦想家,梦想让他们拥有了一个比现实世界还要广阔得多的世界,在梦想世界他们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杜威曾批评了那种一味寻求通过虚假的材料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的做法。刘晓东对此持赞同态度,“把神话、童话等当作培养儿童梦想的唯一出路,很显然是走了极端,因而杜威的批评也是正确的。”童话和神话的确对于儿童的梦想具有极大的价值,但是同时也不应该忽略了大自然具有的引发儿童的梦想的重要作用。

(三)自然激励儿童持续发展

从小与自然建立起的积极关系可以一直持续到成年阶段,成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受其幼儿时期在自然中玩耍时间的影响, 并会影响成人环保意识的形成。所以,当幼儿在发展自然情感的关键期,能够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引导、什么样的环境都是极其关键的,这会影响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情绪情感,使其能够得以健康发展。

二、儿童“自然缺失症”的归因

(一)失电子媒介异化儿童自然行为

网络、平板电脑、iphone、综艺节目让孩子大多数时间停留在室内。这种封闭的无形教育在造成他们自私、狭隘、个性太强、不合群等诸多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他们行为上的缺失:做事马虎、丢三落四、不收拾房屋以及做事拖拉等各种不良习惯。

(二)课业负担扭曲儿童自然心理

无论是每天放学后还是寒暑假,课余时间,室外几乎都见不到玩耍的孩子。这些孩子都被关在“笼子”里做作业或参加各种补习班,周末也不例外。这种缺少伙伴交流的生活,导致孩子心理成长的缺失:缺少责任感、没有爱心、不能合作。

(三)父母观念限制儿童自然游戏

父母对交通事故、犯罪、传染性疾病乃至对自然本身的太多畏惧致使孩子通常被约束在户内。更不幸的是,这些令人畏惧的因素被媒体歪曲放大,越发让更多的父母不敢对孩子放手。

(四)自然环境挤压儿童自然空间

城市中的公园和其它空地被过分地修整,其上虽然建造了漂亮且整齐的足球场、篮球场等娱乐场地,但却缺少了未被人工化、高低不平、富有野性的地方。而后者才是孩子喜欢探索的地方,因为那里他们可以找到岩石、杂草和昆虫。

(五)环保规制抑制儿童自然感知

此外,安排过于紧凑的家庭时间,久坐的生活方式,室内有组织的娱乐活动的流行,日益沉重的课内外学习任务,落后的生物学及其它自然科学教学方式,不尽如人意的城市设计和城市化进程等等,也是导致儿童疏远自然的因素。

三、“自然缺失症”的应对

(一)依托实物与情境教学,培育儿童自然天性

幼儿园阶段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可多利用自然教学资源,如自然界的云、雾、水、电、花、鸟、虫、鱼等自然物品或自然现象,引领孩子们亲临自然现场体验它们。幼儿能看到、摸到、尝到这些真实的实物,往往能更深刻地认知自然,从而更愿意亲近自然。

大自然是幼儿最好的游戏场所,最佳的情感疗养所,能够给予幼儿各类“天然课程”。教师只要愿意采取“自然教育”课程模式,就能发掘出各类自然教学资源,帮助幼儿去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进而在此教学过程中培養孩子的爱心、责任感、环保意识等优秀情感。

(二)精选地方与本土资源,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动植物等,都能引起幼儿的关注。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身体心理特点,挑选适宜的场所,带领孩子们走向自然。如一些动物园、植物园、百鸟园、蝴蝶馆、海洋馆等,那里面的飞禽、走兽、水族、昆虫、植物等,都是幼儿最为好奇,最容易喜爱的事物,它们都为幼儿去亲历体验自然提供了可能。

引导幼儿“走向自然”的教育,也应该重视引导幼儿融入社会,要重视科学选配当地的民俗、民间艺术、风土人情资源,将其纳入幼儿自然教育的教学资源库。如以一些当地的节日活动为载体,带领幼儿参与其中,亲历体验本土文化,爱上家乡的民俗风情,成长为一个更为社会参与感和奉献精神的小公民。爱“娱乐”是幼儿的天性,追求各类欢愉的活动,进而从中感知本土文化艺术,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法。

(三)注重兴趣与需要,引导儿童主动“走向自然”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兴趣点和敏感区。孩子如何主动的“走向自然”,学会从自然中获取知识,塑造健康的人格和情感模式,也需要以兴趣和需要为诱发点,实现由引导到真心爱上自然,愿意主动亲近自然的教育目标。如爱水的幼儿,河边、河滩、湖岸等近水的自然环境,往往更能让孩子们主动地“走向自然”,愿意去认知与此相关一系列自然常识。我们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的需要,才能激发孩子的主动学习性。自然教育课程,还需教师有一双善于捕捉儿童兴趣的眼睛,能准确发掘出孩子的兴趣点,随后再根据幼儿的需求生成“走向自然”的相关课程,进而让孩子在活动中享受、感悟、对话自然,进而使儿童的天性和兴趣得以养护,使其灵性和主动性得以唤醒。

猜你喜欢

人格梦想儿童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梦想
梦想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漫画之页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