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更深入地了解东北亚
2019-06-22张蕴岭
《东北亚地区关系概览》(东北亚研究丛书)
张蕴岭 毕颖达/主编
2019年4月出版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东北亚作为一个地缘区域,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蒙古国六个国家。东北亚国家之间有着天然的链接与利益的紧密联系,在长期的历史相处与交往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北亚情结”“东北亚文化”与“东北亚认同”。
历史上,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和日本曾书同文,结成了“汉字文化圈”,思想文化交流基础深厚,建立起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区秩序。
近代,东北亚经历了综合实力对比的变换、关系和秩序格局的翻转,其中,最重大的轉变是,作为中心国家的中国衰落,日本崛起并走向了帝国扩张道路,占领了朝鲜半岛,侵略中国,与俄国争夺地区霸权,原有的地区秩序崩塌。
现代,东北亚地区关系与格局历经了重大的转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苏美结成反法西斯同盟,日本战败并被美国占领。战后,苏美反目,发生冷战对抗,中国发生内战,新中国诞生并与苏联为伍,蒙古国加入苏联阵营,日本成为美国的盟国,朝鲜半岛一分为二,韩国成为美国的盟国,朝鲜加入到苏联阵营,由此,东北亚陷入以冷战为背景的对抗格局。值得提及的是,二战后,由于美国直接介入东北亚事务,并且在日韩有驻军,在关系与利益界定上,东北亚中的美国因素变得非常重要。因此,论及东北亚,不能不提美国。
这种格局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发生变化。中苏关系发生裂变,进而成为敌对国家,中美建交并共同对抗苏联,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而朝鲜半岛的分裂与对抗延续。冷战结束,东北亚地区关系与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中俄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并进一步确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韩实现关系正常化,而朝鲜半岛出现新的对抗,特别是朝鲜发展核武器,使得地区安全关系复杂化,中国的迅速崛起,不仅使得中美关系发生转变,也对东北亚地区的综合关系产生影响。引人注目的是,作为冷战产物的朝鲜半岛分裂格局并没有因为冷战结束而发生转变,而2018年开启的美朝对话、南北和解,虽然带来求解的希望,但能否为半岛带来真正的和平,东北亚地区能否构建基于长久和平的新机制,还有待观察。在世界上,像东北亚这样充满大变数的地区为数不多。
在发展上,东北亚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区。二战以后,日本经济获得快速恢复,在不长时间内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韩国实现经济起飞,进入发达经济体行列,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经济实现腾飞,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被安全同盟体系分割的中、日、韩三国,以开放的市场为平台,发展起了经济的紧密联系,并且建立了三国合作机制。事实上,东北亚地区的联系与合作发展起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机制,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有大区的,也有次区的;有经济的,也有社会文化的;等等。
从教学与研究角度看,东北亚既是国别,也是区域,具有区域与国别的综合性和交叉性。从本源上说,国别是研究的基础,国别研究内容“包罗万象”,有经济、政治、社会、语言、文化,也有地理、资源、人口、科技等。区域作为国别存在的地缘和利益依托,涉及国家间的关系、区域秩序与治理。在当今时代,区域链接越来越紧密,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尽管东北亚没有建立起像欧盟那样的区域组织,但是发展和提升具有东北亚特色的区域机制与区域治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越来越具有紧迫性。
当然,东北亚不是一个封闭的地区,而是一个具有很强开放性与外向性的地区,这显著地表现在各国的对外关系、安全机制、经济关系的构建上,在许多方面,区内的联系甚至弱于区域外的联系。比如,在安全领域,至今没有一个区域性的机制,比如,在经济领域,自贸区构建的重点在域外,区内贸易、投资比重低于区外比重,在区域观方面,公众与政治家的认同感基础并不牢固。因此,国别性是东北亚地区的凸显特征。
2017年,山东大学决定在威海校区建立东北亚学院。东北亚学院集教学与研究为一体,具备多学科配置,拥有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学位的授权,被确立为新兴交叉学科发展的试点单位。我们编撰这套《东北亚研究丛书》就是为了推动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构建的东北亚教学与研究体系,也是为了让人们能够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更深入地了解东北亚。 (本文为该书总序,题目为本刊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