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家具工艺的创新设计实践研究
2019-06-22李道红陈昀
李道红 陈昀
摘要:为探究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结合新观念对传统家具进行设计和研发,使其在增强自身在现代经济社会模式下的适应性同时真正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从而在不断变迁的时代中始终彰显自身的价值。文章结合传统家具工艺的创新设计案例进行分析。为传统家具工艺的创新提出新的视角。对包括传统家具工艺在内的传统手工艺创新提供新思路及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创意产业 传统家具工艺 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5-0019-03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how to use new technologies,new materials,new process to design and develop traditional furniture in combination with new concepts,so that enhance its adaptability under the modern economic and social mode while truly meeting the needs of modern people.And in the changing times always show its own value.The article combines the innovative design cases of traditional furniture technology for analysis.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furniture crafts.Provide new ideas and inspirations for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innovation,including traditional furniture craftsmanship.
Keywords:Creative industry Traditional furniture craft linnovative design
引言
中国传统家具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实用与艺术价值。在传统家具发展的过程中,其工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遗存的传统家具的物质成果来看,传统家具工艺主要包括榫卯工艺、编织工艺、镶嵌工艺和雕刻工艺等。作为人与生活环境长期磨合的结果,传统家具工艺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活跃期等不同阶段,其发展过程中蕴含着优秀的造物思想,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方特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21世纪以来,人们的居住空间、生活礼仪和生活状态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家具的尺度、组织元素和组合方式也随之改变。但在这期间,传统家具基本还是延续旧的材质和造型,无法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情感、审美需求產生互动,同时也难以被社会和市场所接受,生存现状严峻。对此,国内对于传统家具工艺进行的静态保护和被动维系,恐怕难以使其脱离成为历史标本的命运。因此,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要解决传统家具工艺在当下社会的适应性问题,有必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技术、观念和方法,发挥创意对文化遗产的渗透、维系、激活和辐射,让传统家具工艺文化里面蕴含的造物精神成为创意的母题和灵感来源,并通过形式、材料、工艺、工具、功能等方面的再创作,使其对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审美需求产生回应,重新焕发时代光彩。
一、新形式与新材料的探索
(一)形式的创新
形式是人们感知事物过程中最容易获取的信息,也是传统家具工艺在生产中致力追求的重要方面,也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审美趣向和风尚,多数传统家具工艺都产生过代表一定历史时期最高艺术水准的经典作品。在审美趣味发生深刻变化且高度多元化的今天,传统家具在形式上固然需要回应时代的审美需求,许多家具在功能上的变化也会反映到其外在形式。如何使现代设计携手传统家具工艺来协调家具的形式演变,赋予其满足新时期形式需求的能力,成为传统家具工艺在形式创新方面的重要目标。
在众多的实践探索中,设计师在传统榫卯的基础上进行的形式创新较为普遍和典型。传统榫卯工艺作为传统家具工艺的核心工艺,其结构是一种非常精巧的创造,是中国木结构体系的最为主要的连接方式,也是形成东方木构美学的重要支撑。“榫卯的重构”(如图1)是运用传统榫卯工艺进行形式创新的案例之一。设计师杨明洁将传统榫卯工艺重新建构,把拥有“异形结构之母”之称的燕尾榫应用于椅背、座面和扶手的不同角度,形成折纸状的整体结构。制作过程中,燕尾榫的榫头及榫孔,以梯形木构件相接嵌的方式,无需钉子加固,就有极强的抗拉力。隐藏在座位内部的榫卯结构不仅增强了座椅牢固性,更让椅面接合处的角度转折精确定位,使木材呈现出如纸般柔韧、可弯曲的造型和质感。因此,诞生出一种全新的坐具体验与颠覆传统的视觉形式。
传统竹编工艺的形式创新也是较为普遍的。长期以来,传统竹艺对竹材的加工从栽种、收成、煮、剥、晒、干燥、防蛀、防腐等备料程序到成材,这当中包含人们生活智慧的累积,蕴含着一种文化传 承和情感寄托。传统竹艺发展至今,仍具有丰富的实用、观赏及收藏价值。基于此,设计师与传承人进行了许多尝试。如43号椅(如图2)是由德国设计师K·nstantin Grcic和台湾竹艺大师陈考明等合作完成的一件力作。整个椅子由43根竹板条组成,全手工制作。研发团队在竹材的选择和加工上有着超乎寻常的程序:首先选用干燥气候采收四至五年生的弹性最佳竹材,通过防腐、防蛀处理,自然干燥,经一至两年后硬度增强,再对竹椅在力学结构上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和大量的实验,最后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把竹制悬臂椅。整个椅子的造型新颖独特,突破了以往的任何样式,具有简洁优雅又不失刚劲有力的现代审美特征,是现代设计和传统工艺的一次完美结合。
传统的编织工艺除采用竹材进行之外,还会选取藤、柳、草等材料编织成各种生活用品。其中蔺草就因草茎圆滑细长、软硬适度、抗拉性好且清香浓郁等特点,深得编织手工艺人的喜爱。在台北南投地区,蔺草编织工艺在发展上较为成熟,其生产制作流程大致包括收割、暴晒、捶草、析草、铺草、编织、收边等。近年来,传统蔺草编织产品存在样式老旧,功能单一的问题,难以满足当下市场的需求,生产情况很不乐观。为传承保护这项手工艺,台湾专门成立了蔺草学会,探究如何运用蔺草及蔺草编织工艺进行满足当代人需求创新设计。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是蔺暖帘(如图3),它将传统的编织手法与新的图案应用到帘子的设计中。悬吊着的暖帘可以让蔺草接受更多的日照,散发出更浓郁的草香。这件作品还进一步拓展了自身的形式外延,通过光线在室内形成的投影图案,为空间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蔺暖帘因其简洁多元的形式及其创新性获得了无印良品设计奖。无印良品作为一个极富创新能力的品牌,也参与到基于蔺草编织工艺的创新设计中来。设计人员充分利用蔺草茎具有调节干湿的功能,设计出形式更加新颖且通气、吸湿、清凉的坐垫和枕头,这组产品能在使用时保持适度的干燥,从而达到异常舒适的触感;同时在外观上简洁明快,富有现代感和时尚气息,较好地满足了当代人的需求和审美趣味。
设计师在基于传统家具工艺的形式创新探索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他们丰富的想象、设计手段、创新能力和前瞻性为形式创新带来了巨大的可能性。
(二)材料的创新
材料是传统家具工艺产生和形成的物质基础。一直以来,工匠充分发掘材料固有的属性和特点,并对其进行的筛选、处理,因材施艺,这些都形成了家具工艺的核心技术。可以说,材料固有的品性及加工处理的水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工艺产品的品质。在材料科学飞速发展,新材料层出不穷的今天,许多在传统制造业大量使用的材料,已经被性能更优越,价格更低廉的新材料所替代。面对各式各样的新型材料,如何在保护传统家具工艺的前提下,协调好传统材料与新型材料之间的关系,成为传统家具工艺在材料创新方面的突破点。
空椅Hollow(如图4)是在竹编工艺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的案例之一。传统的竹编工艺是通过编织将不同规格的篾丝、篾片编织成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编织技巧可以形成不同的纹样,其中常用的编织技法都是以挑压编织为基础,挑指编丝挑起被编篾,压则指编丝压住被编篾。挑压编又有“挑一压一”、“挑二压二”、“挑三压三”等多重不同的细分种类,从而编织出“十字编”、“斜纹编”、“回形编”、“六角编”等多种不同的纹样。素生工作室,尝试将细丝竹织与高科技碳纤维材料结合,完成空椅Hollow的座面,形成全新的质感体验。这一次尝试将新材料与传统材料相结合,一方面能保存传统工艺的特质,另一方面又能够具有较好的可持续性。[1]除此之外,(如图5)所示的“大天地”碳纤维椅,是「上下」设计师将碳纤维材料运用于传统明式家具的设计案例。传统明式家具是指自明代中叶以来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能工巧匠用紫檀木、酸枝木、杞梓木、花梨木等外来木材制作的硬木家具。其中硬木作为明式家具的基础,多取自落叶性的细叶林木,具有纹理均匀、材质重且坚硬、抗腐蚀、耐用等特点。但因此类树木生长周期较长,且生存不断遭到破坏,导致资源短缺。在这种情况下,「上下」设计师充分利用了碳纤维材料中碳材料强抗拉力和纤维柔软可加工性两大特征,最大限度地将椅子的造型变薄、变轻、变细,使得碳纤维椅自身重量只有同等规格木质家具的五分之一,却能承受130公斤的压力。不仅如此,每一张碳纤维 椅都要经过细致的手工打磨,并根据椅子的色彩在椅面覆盖同色系西班牙进口头层牛皮,保证了椅子舒适度和实用性。“大天地”碳纤维椅巧妙地演绎了传统与现代,轻盈与坚固,充分满足了当代人的多元化的实用与审美需求。
除上述案例以外,还有素怀心境禅椅、竹编沙发、椅君子等都属于传统家具工艺在新形式与新材料方面的探索。由此可以看出,传统家具工艺对于新形式与新材料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这种接受能力的强与弱一方面在于家具工艺的特质与属性,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设计师的理解与控制。哪些必须保留,哪些可以突破,哪些又可以替代,都需要设计师在深入把握传统家具工艺的特质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的构思,并进行评估和不断优化,从而实现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二、工具與工艺的创新
工具指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在本质上可分为改造自然的工具和制造工具的工具两类。其中制造工具的工具便是指在传统造物过程中所使用的器具。传统的造物过程又是指手工艺中的工艺,即工匠利用各类生产工具对各类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加工或处理,最终成为成品的方法与过程。最后成果的品质并非事先决定好的,而是取决于工匠在工作时的判断力、灵巧性和关切度。由此可知,在传统家具工艺中,工具与工艺具有一定的联系。可以说工具是工匠在进行造物活动时发挥艺术技巧的基础,工艺则为工具在造物活动发挥重要作用的媒介。
在传统家具工艺的创新实践中,工具与工艺的创新成为一个重要方面。设计人员和传承人在辅助工具的介入,复原工艺的再利用与新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旻式椅”(如图6)是在传统家具工艺的基础之上展开的新构思。作品在连接处创新运用了现代三通结构。三通结构易于生产,连结简单的特点,不仅实现“旻式椅”大规模生产,还使其易于拆装,方便收纳和运输。[2]同时,其保留了传统明椅简洁优雅的气质,管帽背部中段以断开的形式增大弹性,增加椅子的舒适度。暗色的木材和亮黄色的铜制三通结构相结合,实用且富有很好的装饰效果。由此可见,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要保持一脉相承、相互融合的首要条件,就是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跟随时代的发展创新。[3]同时,「上下」和手工艺人何福礼先生一起,在复原的竹丝镶嵌制作技艺的基础之上,研究出了一种新的制丝和镶嵌方法。制丝时仅取用竹子留有竹青的那一层,并特意把传统横向分丝的做法改为难度更高的纵向分丝,使每一片竹丝表面都留有竹青。开榫和镶嵌时,则需将竹青和竹黄准确分辨,仔细拼接。制成正反两面有不一样的竹色和质地的竹丝镶嵌花板。清润的长竹丝搭成的镶嵌底板,再用镊子衔着短丝一个个嵌入,连片成型,结合温润的硬木边框,制成“清影”系列黑核桃木结构竹丝镶嵌三折屏风(如图7)、竹丝镶嵌配不锈钢支架边桌、文房雅器等,谱写了古老工艺的今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