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系统文化自信应打造新时期的“五个一工程”
2019-06-22朱善智
朱善智
摘要:电视系统坚守文化自信,应重点从推出原生态文化类精品栏目带动自信,从细节入手来体现自信,以感动为隐形生命线来传达自信,与电影文化进行更多关联实现联动自信,加大推介升华自信等五个方面出发,打造新时期的“五个一工程”。
关键词:文化自信 电视栏目 电影关联 细节 推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而文化自信、文化繁荣和文化建设、文化产业等构成了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电视媒体作为文化传播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坚定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可以从五个“小工程”出发,耕耘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领地。
改版应推出原生态的文化类栏目
每年各级电视台习惯性地将改版视为岁末年初或者关键时期的重点任务,改版似乎成了一个“新常态”。实际上这种做法早已不再是新常态,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了,更有甚者,有些电视台所谓的改版也就是栏目播出时间的调整而已。相较通过改版这种似乎可以全盘操作的“硬工程”,每年重点推出一个具有中国文化原生态特点的好栏目更具有现实意义。《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诗歌之王》等栏目的出现和跟进是2017年中国电视树立文化自信的最突出表现。
中国文化的精髓首先是古典文化,在新媒体时代,读书和学习中国古典文化是一个人有文化的先决条件,《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等所实现和传递的是阅读与学习的风采,人们更需要的是对“中国式文采”的欣赏,对新时期“最美文案”的领会。《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美”的内涵和“好”的外延。《诗歌之王》则更强调选手对优秀诗歌情感体验式的朗诵、表演,整体表现出一种百花齐放式的“二度演绎自信美”。改版有时候就像超市换一个摆放货物的格局一样,短时期内能够带给购物者新的购物猎奇享受,并无真正的“消费品质提升”。但是超市每一个新功能区的开拓却常常是争取和留住顧客的“法宝”,原生态新栏目的推出,既是新功能区,同时又要求必须是原创的具有文化特色的“一道菜”。
今后的中国荧屏只要能够持续推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类栏目,文化热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将会是一番新景象,不再是像当年的《百家讲坛》一样更多地只是“热”。
文化自信应更多地从细节入手
文化自信是全方位的自信,不是某一点的自信。从电视媒体的角度来看,文化自信的书写更多的应从某一细节入手,从点到面,在无形中彰显有形的传播力量和智慧。大的文化节日和盛典是全民关注的焦点,每年的跨年晚会、春晚和中秋节纪念活动等早上升到了由媒体发起的全民参与的狂欢和集体消费,二十四节气等具有中国历史特色的文化标签,映入了央视的眼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从点到面。
主持人是各级电视媒体的窗口,文化自信应更加重视主持人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的文化风貌。主持人的文化表现不止是主持人自身的文化底蕴,而是整个栏目或者团队幕后的精心策划、写作、创意等,因此看似一个不经意的台前文化细节,实际上是台后精工细作的结果,就像优秀的演员表演了很精彩的细节,但千万不能忘记了编剧、导演、策划等的贡献。《朗读者》背后的团队的付出依然是这方面的榜样,他们的匠心只是最终集中放大在主持人董卿身上而已。当下的电视媒体在文化自信的建设中一定要加强对文案团队的培养和建设,广泛吸收具有写作天赋和文案才华的人员,整体提高主持人的“文化水平”,以此来实现第一窗口的“自信”。
感动是文化自信的隐形生命线
《朗读者》《等着我》《战狼》《芳华》《平凡的世界》《灵与肉》等都带给了大家一种或者一定程度上的感动,这种感动有时伴着泪水。《朗读者》每期一个主题,不同的主题烘托着中国人永恒不变的情感世界,就像节目中很美的台词、祝福语和朗读声一样,种种感动带有中国人不一样的“美的情怀”。《等着我》是中国人大爱无疆淋漓尽致的展现,是对中国社会“丑的一面”的控诉。善良和丑恶的两极本身就是中国文化探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自信地将恶与善几乎完整地通过真实的故事进行呈现,这种做法就是一种对中国文化思考和总结的自信式体现。
时下,喜剧类型及风格的作品充斥荧屏和银幕,中国观众在娱乐和消遣之后更需要感动的温润,就像贺岁片也可能是悲剧一样,中国的电视领域应该有足够的自信表达中国关于文化和感动的故事,哪怕是“悲剧”的情况。选秀类节目和粗糙电视作品的大量存在,使得整个荧屏文化表现出明显的浮躁性和商业气息,“感动中国”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时代命题。电视剧《有你才幸福》的很多情节让人感动,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亲情、邻里关系和俭朴观念等内容均包含其内,让我们怀念昔日的“大杂院”或者胡同生活,以及一家人同甘共苦的快乐岁月。“岁月这把杀猪刀”杀掉了很多好的东西,有你才幸福。“你”实际上很多时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一直引以为荣的集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包容、勤劳、善良等为一体的文化。
电视应和电影文化一脉相连
整体来讲,电影在文化自信的传播和表达上相较电视更加便利和具有优势,在融媒体结合更多强调网络、手机平台的背景下,电视和电影的结合更具有文化自信的结合层面特点。这种结合首先是各级电视不能排斥在适当的时间播放相关电影作品的做法。在这方面,重庆卫视值得称道,其在不同的时段经常播放一些电影作品,实现了良好的影视文化互动和互补。
目前能看到的一个好现象是热门电影在上映前和上映初期加大了在电视台的广告和宣传力度,实际上反过来这就提供了一个思路,电视台完全可以将宣传视角延伸到电影领域,同为文化的载体,文化自信的道路当然可以实现更好的影视“合谋”。电视台共同参与出品电影的做法未尝不可尝试,南昌广播电视台便成功地参与出品了电影《建军大业》,央视十套推出的《第十放映室》曾经是普及中国电影文化最成功的栏目之一,这种成功甚至超越了相关的专业电影频道。在荧屏人气很旺的“老梁”(梁宏达)经常在各级电视栏目中引用和借助电影媒介来实现自己的评论和故事,体现出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职业全面素养。这都是电视借助电影,实现“合谋”的成功案例。
文化自信是一项推介工程
央视经常在《新闻联播》中预告新播电视剧的情况,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推介工作。央视戏曲频道是主持人全天候推介节目的典型,较好地实现了各个栏目板块的衔接,尤其是对戏曲文化的传承和介绍。目前的电视媒体预告节目仅停留在字幕预告为主的传统阶段,而大型政论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大国外交》《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辉煌中国》等在2017年的电视界刮起了一股“旋风”,不同的卫视和电视频道先后联播、重播,积聚起强大的文化传播效应,在观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是中国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在电视系统创作实践中目前最成功的表现形式之一。
各级电视媒体对《人民的名义》《鸡毛飞上天》《欢乐颂》《真爱的谎言之破冰者》《灵与肉》《猎毒人》等电视剧进行了播出和后续推广工作,包括评奖、讨论等,实现了中国文化借助电视剧这一载体的升华。可喜的是《欢乐颂》这种题材的作品在剧情中主动加入了很多关于中国文化元素的探讨。由于这些作品在国外的有效传播,使得他们后面也成为西方媒体关注的热点,完成了中国文化由内向外的次第传递,实现了新时期中国文化自信的新篇章。
结语
文化自信与新时期的文化和文艺繁荣已然成为了一个重要而且核心的时代命题。电视系统的文化自信应打造诸多轮的“五个一工程”,只不过每一轮、每一项工程的打造都要循序渐进,方可成就坚固的系统链条,最终实现文化自信的全面升级,并由此实现大众传播的最优化功能,带动和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自信氛围的形成。
(作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