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运与地方社会的嬗变

2019-06-22李明晨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7期
关键词:水运社会影响

摘 要:明清时期,位于运河沿线的杨柳青镇,因处于水运网线的交叉点上便于集散一方的商品而兴起。四通八达的水运条件使杨柳青镇从宋金时期的军事据点发展为明清时期的商业市镇,成为商贾往来、帆樯云集、南北货物荟萃之地。水运条件的变迁对杨柳青镇的兴衰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水运;社会;商业市场;影响

杨柳青古称为柳口,旧属武清、静海两县。宋辽时期,位于白沟交界沿线的杨柳青镇初作为兵镇而存在。贞祐二年(1214),《金史》载:“完颜佐,本姓梁氏,初为武清县巡检;完颜咬住,本姓李氏,为柳口镇巡检。”[1]元、明、清时期,随着王朝物资需求的增长,南粮北运的漕运河道沿线市镇——杨柳青镇也随之发展,舟楫云集,商贸越发繁盛。清雍正九年(1731),设天津府并附廓置天津县,杨柳青遂归天津管辖[2],为津西一大重镇,“轮帆湊集,廛市殷阗”[3]。

据《天津杨柳青小志》记载,杨柳青距津30千米,河陆两途往津市皆便捷。“盐河上流既多商贩,运输亦交通便利,玻璃河之石,顺德、广平之陶,获鹿之冶,文安、胜芳三角淀之鱼虾菱藕等,卖谷者、商旅者皆取道于此以赴天津。”[4]漕舟数巨,大量土物在沿途码头贩售,大批南北商货在沿河岸地区销售叫卖,商业市场一片繁荣景象,“居民数千家,商贾辐辏”[5]。这时的杨柳青已从金元时期的军事据点发展为明清时期重要的运河城镇之一。

1 明清时期水运影响下的杨柳青

1.1 明清时期杨柳青的水运状况

明清时期的杨柳青,商货辐辏,人烟密集,境内有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等河流,为京畿地区重要的水陆码头。

南运河,原名卫河,汉为白沟河,隋为永济渠,金泰和五年(1205),“南运河上至霸州漕河浅涩,改凿之”[6],于静海县独流镇北重开经杨柳青至三岔口河道,入海河,形成今境内南运河河道。元、明、清时期,“漕东南之米以实京师,谓之天庾正供”[7]。漕运季节,各地商人携带本省土特产品沿河而来,穿越杨柳青镇南部,流经22个街、村,繁盛的商品贸易刺激了杨柳青镇的兴起与发展。

子牙河,又名盐河,自静海县入津,经杨柳青至红桥,汇北运河之尾闾,长约150千米。在子牙河河道上有“津磁航线”,由天津经杨柳青到河间的沙河桥,“子牙河本支各流,俱通舟楫,上行船只多载杂货,下行船只多载滏阳河来之磁器、棉花、山货、皮毛及滹沱河来之棉花等”[8]。

大清河,经天津西北部,支流众多,俱饶舟楫之利。航道上有三条航线:其一“津保航线”,由天津经杨柳青至保定;其二由天津经杨柳青、雄县至白沟;其三由天津经杨柳青至胜芳。

作为子牙河、大清河及众多支流的交汇点,杨柳青成为津保之间的航运要道,周边省市的商贸货物大多流经此处。依靠水运交通之利,明清时期的杨柳青作为商贸中转站,通过运河将货物运往全国各地,实现了从偏僻村落向商业市镇的转变,成为当时著名的运河市镇。

1.2 水运对城镇结构布局的影响

区域与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态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河流的分布与四通八达的水运条件,加上日益繁盛的商业市场,使杨柳青得风气之先,并对其村落结构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北方传统村落类型不同,杨柳青镇的村落布局更偏向于南方小桥流水似的的分布。“杨柳青距天津三十里,市廛闹热,户口数万,皆沿河而居。”[9]运河北岸是杨柳青镇主要的居民区,其住民大部分从事商业,商铺聚集之地便是杨柳青镇的商业中心。运河南岸主要从事渔业与盐业,不产粮食。由于杨柳青水多地少,且系退海成陆,土地多盐碱,因而可耕地不多,粮田、菜地、漕粮转运皆位于北岸,依靠运河水的天然滋润,不耗劳力。在这种情况下,本地兼营商业、手工业者众多,商业、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结合,商街、字号、店铺多分布于此。所以杨柳青大粮户、地主、富户大都在岸北,如安家和天津“八大家”①[10]之一的杨柳青石家等。开店铺立字号,经营商业的也多分布在北岸。后商家大量购地置房兴产,买卖土地,北岸便成了杨柳青镇的商业中心。

关于杨柳青镇空间分布的结构,《津门图甲》记载:“杨柳青者,西南之巨村也。《河间志》谓即柳口,地最冲要。旧志云:‘以地多杨柳故名。设驿丞于此。滨河控道,水陆皆通,街巷村庐阗然成聚。”[11]清代诗人赵秋谷的《海沤小谱》载:“天津之西有村名杨柳青者,临沟河人家皆曲折随水比屋如绣,树色郁然,风景可恋。”[12]以上文献的记载,形象地描绘了杨柳青的村落布局。

1.3 水运对市场及社会群体的影响

四通八达的水运条件开拓了杨柳青镇的市场,吸引大批外地商人来此经商、生活,繁荣了杨柳青镇的经济。《辛卯侍行记》写道:“杨柳青,古柳口也,北临淀水,南枕漕渠,轮帆凑集,廛市殷阗。其民有业绘事者,贩售四方。”[13]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杨柳青镇作为元、明、清时期河船漕粮的转运码头,南北船只不断,日益繁盛的商贸给当地带来了大量人口和商货,从而繁荣了本地区的经济,其已成为津西商业活动的中心场所。

《天津杨柳青小志》载:“杨柳青有运河及盐河之交通,人民因之多业商,而客于四方,农圃者仅百分之一二耳……杨柳青人之所聚居也。农业率为商客之副业,投资以牟利,非农性也,故农性人绝无而仅有。”[14]传统中国社会,普遍兼业是农民应对狭小规模农地经营的选择方式。杨柳青亦是如此,由于杨柳青渡口及码头众多,耕地狭小,杨柳青农民兼业情况更加普遍。清代小说《壶天录》曾有记载:“有村名杨柳青,距天津三十里,市廛闹热,户口数万,皆沿河而居,业船者比户皆甚,俗称养船,盖以之养赡身家也。”[15]据《津门保甲图》载,杨柳青在船运最兴盛时养船户有494家,船工517户。沿河贸易的繁荣也使商业群体十分活跃,商镇摊贩往往于人口密集的街区、商业中心、河岸码头或庙宇前自发形成专门的商业市场。杨柳青镇的市场因运河水运的繁忙迎来了空前繁荣。

1.4 水運对文化习俗的影响

水运对当地民情风尚、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也存在一定影响。《杨柳青小志》载:“杨柳青夹居两河间,得其流通畅豁之气,而活泼流动以为性,至其言语声音,亦随之多曲折而明亮,商业之获也丰,故其用之也奢,奢华则轻财,轻财则不吝,于义举不难于慈善。”[16]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大批南北商人流经或定居于此,使当地的方言渐渐糅合了不同地方语言的特色,清代沈俊《棹歌》云:“杨柳桃花三千里,窖师都惯唱南腔。”[17]这体现出杨柳青丰富的水乡言语风俗。

运河航运的繁荣和商业市场的发展催生了一批巨富,如天津“八大家”之一的杨柳青石家便是靠漕运起家的,时人称之为“石大善人”。这些外来富贾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连同本地大户对慈善助力,如杨柳青镇存在不少义渡,“卫河既在村中,有大船渡人,曰义渡,凡三处,以通南北。义渡者,由仁人义士捐款造船以渡行人也……盐河在村北有二渡口以通北乡,东口曰白滩寺,西口曰官厅儿……盐河上游既多商贩运输,亦交通便利”[18]。

便利的运河交通使杨柳青成为了运河沿岸重要的商业市镇,同时也引发了传统文化的变革,并逐渐渗入地方社会的风俗之中。

2 结语

水运属于交通形式的一种,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促进了沿岸的城镇兴起,河流的变迁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对杨柳青镇的演变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推动了杨柳青镇于明清时期的发展繁荣。“杨柳青地方繁富,几与从前城治相埒,比之今时城治,则尚远也,然亦县治中之大镇也。”[19]明清时期的杨柳青依靠运河交通之利和在国家漕运政策的刺激下,实现了从偏僻村落向商贸市镇的转变,达到了商品贸易繁荣发展,成为运河沿岸具有重要地位的商埠与码头。

然至清末运河失修,导致运河河段淤塞,漕运停顿,改行海运[20],造成南北运输的一大变局,再加上新型交通运输方式的出现,运河失去往日的繁华,杨柳青镇也逐渐衰落,沿河船行减少,来往商人日稀,曾经“商贾辐辏,舟骑络绎”的杨柳青镇成为了拥有悠久历史的北方古镇。

参考文献

[1](元)脱脱.金史:卷一百三:列传:四十一[M].百衲本景印元至正刊本.

[2][4][7][8][11][12][14][16][19]來新夏,郭凤岐.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3][13](清)陶保廉.辛卯侍行记:卷一[M].清光绪二十三年养树山房刻本.

[5](清)王履泰.畿辅安澜志:御河[M].清代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6](元)脱脱:金史:卷二十七·志·八[M].百衲本景印元至正刊本.

[9][15](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下[M].清光绪申报馆丛书本.

[1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文史资料选辑:第一一七辑[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17](清)张焘.津门杂记[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

[18](清)李卫.畿辅通志:驿站[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志一百九:河渠:二[M].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作者简介】李明晨,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专门史。

猜你喜欢

水运社会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
图说水运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