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年级习作教学设计策略

2019-06-22彭辉鳌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习作教材生活

彭辉鳌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处于弱势地位。表现为习作教学内容依附于阅读教学,成为阅读教学的“附属品”,缺乏训练体系;习作训练要素不清晰,教学重点难以突出;习作目标泛化,很难体现一课一得。鉴于此,统编本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习作教学,虽然内容与阅读教学仍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编排上自成体系。

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习作编排的主要特点是“小练笔”“大作文”“习作单元”三路并发。所谓“小练笔”就是在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引导学生练习写作的内容或话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练笔素材,扩大了学生练习写作的时空范围。三年级上册共安排了11次,有的以“说说”“写写”的形式出现,有的以“照样子,写一写”作提示,有的以“选做题”的方式编排,有的直接点明为“小练笔”。这样的练笔结合点更小,练习的针对性更强,有利于在教学中落到实处。“大作文”就是在每个单元中,根据习作教学自身的训练体系,编排一次习作训练内容。每个大作文占一个完整的页面,编排的思路是:激发兴趣—明确目标—打开思路—指导写法—修改分享。这样的编排为习作教学提供了设计思路。“习作单元”是根据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规律,聚焦习作关键能力发展的某一方面进行强化训练。在三至六年级的每册教材中安排一个习作单元,是教材在编排上的一大创新和突破。

因此,教学时我们必须利用习作教材编排上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由“写几句话”“写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向“围绕一个意思写”“写一件简单的事”过渡,切实提高中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中年级习作教学质量。

一、“小练笔”训练体系化

统编本教材中的“小练笔”坚持了读写结合的传统习作教学理念,立足于阅读文本的特色和学生习作水平的实际,适时安排,学以致用,促进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教材中提供的这些“小练笔”,虽然是一种小型的习作训练,但也凝聚了编者的智慧,遵循了学生练习写作的规律,体现了习作训练的自身体系。

如《大青树下的小學》课后练笔是“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教材提供的场景是“教室里”“操场上”“花坛边”“图书室里”“教学楼前”“大树下”,泡泡提示语是“上课的时候……”“放学了……”。这次练笔是根据校园生活情景,选择一个场景,练习写几句通顺、连贯的话,自成一个段落。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选做题”是:“你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写一段话和同学交流。”“语文园地六”的“词句段运用”中安排的练笔是:“用下面的句子开头,试着说一段话。”提示的开头句是“车站的人可真多……”“我喜欢夏天的夜晚……”这些练笔,是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以培养学生的“构段”能力。

无论是“写几句话”“写一段连贯的话”,还是“围绕一个意思写”,这些都是中年级学生练习写作的基础,是学生写作必须练就的基本功。教材编排的这些小练笔,遵循了学生写作练习由浅到深、由句到段的螺旋上升规律,体现了写作训练的自身体系。

二、习作素材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所以,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写成什么样的文章。可见,作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大作文”编排,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选择生活中鲜活的习作素材,体现了习作素材生活化。

三年级上册“大作文”内容编排及教学要求如下表。

不难看出,教材在编排习作内容时,充分考虑到了儿童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挖掘学生身边的习作素材,把习作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习作服务于生活,让习作成为学生交流信息、描述场景、叙述见闻、表达情感的一种载体,进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由“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寻找习作素材。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是“猜猜他是谁”。这是学生进入三年级的第一次正式练习写作,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上好本单元习作至关重要,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全面了解本班学生的体貌特征、兴趣爱好、个性特点,通过“猜一猜”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第二单元习作是“写日记”。“日记里可以写些什么内容”,这是学生初次练习写日记的难点。为了化解这一难点,教师可结合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记录观察所得。比如,在实施本单元阅读教学的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表格,引导学生每天选择一个内容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所得。

当学生完成了观察记录后,在习作指导时,引导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观察所得,大大降低了学生练习写作的难度,学生也会觉得写日记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如此分析,在本册教材中,编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习作素材,并将习作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所以,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创设多种情境,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引导学生仔细寻找生活中的习作素材,成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随后指导学生连句成段,实现“写一段连贯话”“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目的,逐步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三、习作教学活动化

三年级上册教材的习作提示材料中包含四个部分,先叙述“为什么写”,接着告诉“写什么”,然后提示具体“怎么写”,最后提出“怎么评”的要求,明确指出本次习作主要教什么和重点训练什么,为教学提供了明晰的思路。顺着这样的编排思路,习作教学设计应体现活动化,习作教学应做到板块化。

1.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生写作要具有明确的读者意识。所谓读者意识,从写作角度讲,就是写作中的对象意识,是指写作时心中存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它是一种作文教学观,倡导在近似真实情境中进行写作的训练方式。因为作者面对不同的阅读群体,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写作目的。写作目的不同,写作内容自然不同,甚至文体也会不同。“读者意识”是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前提和条件,是写作及写作教学首先应考虑的内容。习作课伊始,教师可以直接出示教材中的习作要求,引导学生自读习作要求,抓住关键词语,明确本次习作的重点,学会“审题”,进而明确习作的目标和方向。

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教学,教师首先出示教材中的第一段文字,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什么”。弄清了习作的内容和范围,为学生选择习作素材做好了准备。

2.创设情境,唤起回忆

从理论上讲,学生作为不断感知的人,大脑中储存有无限丰富的信息、记忆和感受,这些都是写作的重要材料和内容。任何一个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心理活动、学习活动都是极其丰富的,并足够让学生去写“作文”。学生之所以没东西写,不是因为大脑中没有信息,而是因为这些信息没有在写作活动中被及时有效地唤起。因此,习作课堂上,教师或者通过再现生活场景,或者通过情境体验,或者通过角色互动……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与体验,打开学生的思维,寻求写作素材。

如第五单元的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为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寻找写作素材,教材提供了三幅情境图,分别是“落叶飘舞,大雁南归图”“清晨校园场景图”“课中班级活动图”。习作指导时为了能让学生进一步打开思路,捕捉到不同的生活场景,教师可利用视频或课件,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对观察的回忆。

(1) 人物“活动图”:斑马线处,行人匆匆忙忙过马路;环卫工人打扫街道;课间10分钟,校园里的欢乐场面……

(2) 动物“生活图”:小猫玩耍线团;鸭子在池塘里戏水;大公鸡在草地上捉虫……

(3) 景物“变化图”:柿子树上的柿子由青变红;街道边的银杏树由青变黄……

3.搭建支架,巧妙引路

每一次习作训练都有相应的习作训练点,因此,教师在习作指导时,要立足于本次习作训练点,找准习作指导的支点,引导学生进行选词造句、选材构思、谋篇布局等,达到“会写”的目的。

就三年级的习作教学而言,重点是引导学生如何连句成段,如何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如何根据中心句写一段话,以及掌握常见的构段方式。因此,教师在每次习作指导时,要给学生搭建习作支架,巧妙地为学生写作引路。

支架理论的核心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对话,帮助学生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从而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搭建支架就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写作任务,穿越写作中的“最近发展区”,实现潜在的写作发展水平。

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猜猜他是谁”,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年龄、外貌、穿着、性格、爱好兴趣、个性特长等,这是围绕“写什么”设计习作支架。第三单元“我来编童话”,除了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上提供的词语,选择自己熟悉的主人公外,还要引导学生创编童话的梗概,童话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是围绕“怎么写”设计支架。当然,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围绕“怎么评”设计支架。通过多层次、多渠道搭建习作支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顺利完成本次习作教学任务,实现习作教学的增值增效,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目的。

4.尝试写作,渗透写法

三年级上册教材的习作要素表述非常明了,“试着”“尝试”“学写”是其中的高频词。这不仅明确了单元习作教学的重点,也表明了教学要求并不是要学生会用,而是尝试运用。因此,尝试写作是学生练习写作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不经过写作实践,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岸上的孩子永远学不会游泳。所以,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为学生搭建习作支架,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尝试创作。

学生独立完成习作后,教师可通过板书、朗读、实物投影等形式,当堂呈现学生的习作,引导学生从习作要求出发进行赏评,明确“习作哪里写得好”“怎样才能写得更好”,找出习作中的优点,发现习作中的不足,必要时还可以再次引入课文中的典型段落,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评议,总结写作方法。

5.师生互动,修改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三年级上册的“大习作”,对“习作修改”提出了不同要求:第三单元提出“写完以后小声读一读,看看句子是否通顺”,这是引导学生修改习作中不通顺的句子。第四单元提出“用学过的修改符号把有明显错误的地方改过来”,这是让学生学习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第六单元提出“改正错别字”,第七单元则要求学生“写好以后读给同学听,看看他是否明白你的想法”,这是修改习作中不清楚的地方。第八单元提出“如果有让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试着修改一下”,这是引导学生修改习作中不明白的地方。这些要求从“句子是否通顺”“有明显错误的地方”到“习作中的错别字”,再到“表意是否清楚”“意思是否明白”,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体现了习作修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规律。

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不仅能促进“写”,而且还能让他们在不断品尝成功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要让学生懂得世界上一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因此,在习作讲评时,教师要紧紧扣住本次习作的重点训练目标,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通过欣赏、评议、点拨,引导学生自主修改,进行“第二次”创作,达到自能修改的目的,实现写作教学的再次提高。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修改呢?

首先是对照习作训练点,引导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他评”“互评”和“自评”,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在他评与互评中,提出修改建议,实现自主修改的目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习作与同桌分享,借助习作分享,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进一步感受表达成功的乐趣。

其次是引导学生对内容和语言进行修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主要是从“用词是否准确”“句子是否完整”“表达的意思是否清楚”“句子是否通顺、连贯”等方面进行修改,切实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样,通过多维互动,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中进行第二次创作,达到自能修改、自能创作,提高其写作能力的目的。

通過习作教学活动化,让习作教学变得有趣、有效,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从而爱上习作。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溪县教育研究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习作教材生活
教材精读
漫生活?阅快乐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