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上上下下的潜水员
2019-06-22西安交通大学幼儿园
西安交通大学幼儿园 王 晶
设计意图:空气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世间万物都离不开空气。对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核心价值就是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探究能力,使幼儿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上上下下的潜水员”,以潜水员为活动的主要线索进行探索,感受空气占据空间这个科学现象,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增强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1.装有水的水盆若干。2.自制潜水员,透明杯每人一份。3.纸、笔。4.抹布。教学详案教案备注[课时建议]1课时[活动目标]1.通过实验初步了解空气占有空间的性质。2.运用所获得的体验及时调整操作方法,并能大胆表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3.体验探索活动给幼儿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出示潜水员,提出问题师:你们看,知道他是谁吗?出示潜水员。师:潜水员会干什么?把潜水员放在水上。师:咦!潜水员为什么没有潜入水底呢?二、基本部分1.出示透明杯,进行猜测,并分组试验,相互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师:这是什么?师:我要用这个杯子帮助潜水员潜入水中,猜一猜潜水员的衣服会不会湿呢?幼儿操作,并交流结果。师:你们的潜水员进入水中了吗?师:潜水员的衣服湿了吗?2.教师操作,幼儿观察。师:王老师今天也要来试一试,注意看哦。幼儿讨论:潜水员现在在哪里?他的衣服会湿吗?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我的潜水员衣服湿了吗?师:我是怎么做到的?幼儿讨论:为什么潜水员潜入水底而衣服没有湿?如何让潜水员潜入水底而衣服不湿?出示“潜水员”,运用直接导入的形式,引出主题并抛出问题,引发幼儿进行思考以及探究的兴趣。重点:初步了解空气占有空间的性质。难点:不断调整自己的操作,并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在硬卡纸上画出潜水员,然后剪下粘在泡沫板上,使其能浮在水面。提出问题,请幼儿进行思考,并交流讨论。进行第一次尝试操作,自主探索让“潜水员衣服不湿”的方法,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教师可以用布遮住,不让幼儿看到杯子放入水中的方法,杯子到水底后,请幼儿观察。再用布遮住,取出水杯。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幼儿记录杯子放入水中的方法。3.幼儿再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注意调整方法,再次操作。师:你们可以再试一试,怎么样可以让自己的潜水员衣服不湿。引导幼儿及时观察自己的实验结果。师:你的潜水员在运动的过程中湿了吗?师:你是怎么做的?你认为潜水员为什么会湿?师:水是怎么进去的?4.交流操作的过程及结果。幼儿交流讨论。师:刚才你们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师:谁的潜水员没湿,是如何做到的呢?幼儿讨论潜水员不湿的方法。师:为什么同样是把杯子放入水中,潜水员有的会湿,有的不会湿?放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幼儿交流。教师操作两种方法(直放、斜放),幼儿观察。师:水只要有一点缝隙就能跑进杯子里去,为什么杯子竖直放进水里,水就没法进入到杯子里呢?小结:当杯子竖直倒扣放入水中,杯子里充满了空气,挡住了水,水进不来,潜水员就不会湿;如果倾斜杯子,空气就会从杯子里跑出来,水也会流进杯子里,潜水员就会湿了。三、结束部分1.请幼儿可以再尝试。2.整理材料。教师可根据时间情况,请幼儿再次进行操作,体验成功的喜悦。[活动延伸]1.出示纸巾,将纸巾放在杯底,问:“将杯子放进水中,纸巾会湿吗?”2.请幼儿回家后进行试验,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幼儿第二次操作中,教师可以提出新的要求“让潜水员可以在水中上上下下,而且衣服不湿”。教师注意进行指导,观察成功与失败的幼儿的是如何操作的。请幼儿先介绍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失败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发挥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示范两种不同放杯子的方法,并进行小结。
反思:
本次活动是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来设计的,各个环节过渡自然、紧凑。从执教后的效果上来看,孩子们在活动中都能积极地参与,活动自始至终都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通过一次次问题的抛出,请幼儿思考,培养幼儿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次操作都给幼儿新的挑战,让幼儿自己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原来空气无处不在——由于杯子里充满了空气,当我们将杯子竖直压入水中时,杯子里的空气就会把水阻隔在杯子外面,不会进入杯子里。
活动中教师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自由探索空间,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同伴间相互的学习,满足了幼儿的探究欲望,使幼儿萌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