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呼唤媒体编辑提升“融汇力”

2019-06-21于汶平

新闻传播 2019年23期

【摘要】面对自媒体时代很多内容创业者对于传统媒体报道内容的随意摘取,报纸编辑需要更胜一筹,增强对重大题材报道的策划能力,增强信息的密度,夯实信息逻辑关系,实现对新闻资源的充分挖掘,别让独家的新闻线索资源淹没在平庸的材料中,让传统媒体保持新闻报道的传统强势和阅读魅力,提升传统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云策划;融汇力;信息密度

对传媒格局的时代巨变,传统媒体人在愕然之余,

也需痛定思痛,在变局中寻求自身的转型、升级、更新换代。

传统报业的转型,本质上在于实现从“营销报纸”到“营销内容”的转变,并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制造新的读者粘附力,从而拓展出新的生存发展空间。

一、从策划到云策划,是时代对信息的自然需求

对于纸媒编辑,一直都强调策划能力。

报纸重大新闻选题的策划,会从大致三个方面提升报道内容的品质。

(一)创新报道内容

通过对版面内容的有效分配,组织,进行符合读者阅读习惯的分类和整理,按照编辑思想进行有机的安排,形成规模效应,产生1+1>2的创新效果,跟常规性的記者单一报道有本质的区别。

(二)深挖新闻价值

有一定新闻经验、人生阅历和思想深度的编辑,会通过散碎的新闻素材,挖掘背后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内涵,在编辑思想的导引下,将相关缺位的新闻素材补齐,链接相关新闻背景和前景,从而丰满新闻血肉,深化新闻报道的思想和穿透力。

(三)形成独家优势

即便面对同一事件,在新闻策划的包装下,也会呈现完全不一样的新闻品质。

就像一千个观众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事件新闻或重大题材的策划,考验的是编辑的思想深度和视野高度。

由于这些人为因素的差别,会产生不同凡响的新闻效应。

最终的目的,其实是帮助读者认识世界的本质和真相。

以上对于新闻编辑的要求,在传统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基本能够满足读者和时代的需求。

然而,在融媒体时代的报纸编辑,要在新闻策划之上,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我们不妨称为“云策划”。

因为,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或者单线的信息和线索,而是更为庞杂的信息云。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在自媒体如过江之鲫的今天,很多重大的影响范围深远的报道,原本是由传统权威媒体率先报道的新闻,这些由头经过一些自媒体内容刨业者的二度创作和深加工之后,产生了不可思议的轰动效应,经常被称作“10万+”现象。

我们暂且抛开此种行为是否涉及侵权一说,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恰恰说明作为传统媒体从业者,并没能够充分挖掘新闻素材的先天优势,反被自媒体内容创业者抢占了先机。

“10万+”现象固然不是传统媒体追求新闻价值的惟一指标,却也为媒体工作者提供了上升空间和改变路径,这些,恰恰应该是纸媒编辑尤其应该提升的领域。

融媒体时代的报纸编辑,需要在互联网的加持之下,实现从策划到“云策划”的转型升级,这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时代对于媒体编辑的内在要求。

二、融汇才能贯通,所有信息皆可“入菜”

(一)报纸编辑应加强新闻资源的“融汇力”

大连晚报在2019年进行全面升级改版之后,推出“融·新闻”专版。

负责“融·新闻”专版的编辑,需要对上至新华社电稿,下至国内权威媒体电子版所涉及的民生服务类资讯信息,进行广泛涉猎和采集,最终选取时效性好、关注度高、可读性强的讯息进行整合发布。

与此同时,专版编辑还要通读大连新闻传媒集团微信公众号媒体矩阵,从集团内的新闻公号获取最新鲜的重要线索和资源,由于这些线索具有很强的本土化关联度和民生服务性特点,因此能够很好地和本地读者进行链接互动,吸引阅读注意力

同时,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读者对具有民生服务性新闻的反应和态度,也会通过公号文章的评论功能得以展现,这些包含观点、态度、感想、智慧的评论内容本身,也将作为融汇素材的一部分,再度呈现在平面媒体的版面上,从而让平面的新闻纸,有了立体的有声有色的反馈,也必将进一步增强信息的二度解读,增强阅读者或共鸣或反感的情绪反应。

实际上,相当于将读者的参与感大大提升,这种由过去新闻操作的单一点对面传播,变身为点对面——面对点——点对面的反馈式传播,很好地增强了新闻互动,一来一往之中,拓展了新闻报道的宽度、深度甚至高度,初步实现了传统媒体对于新媒体的资源再利用。

(二)报纸编辑应加强“旧闻资源”的“融汇力”

在自媒体层出不穷,传统媒体式微的今天,报纸编辑不应因循守旧,而是应看到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

传统媒体跟新媒体相比,从业人员普遍从业时间要长,因此,势必积累了大量的昔日见闻,陈年往事。

正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这些积存在我们数据库里的旧闻资源信息,构成了当今互联网海量信息的云数据的一部分,它们虽然发生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前,但所有发生的“新闻”,都是人们集体的下意识反应,甚至会具有某种相似性、关联度。

新时代的报纸编辑,应该具有一种对大数据的敏锐洞察力和理解力,对穿越时空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和提炼,必将超越碎片化的自媒体众声喧哗的嘈杂之音,留给读者更多思考空间,烹制出穿越时代有益大众的新闻大餐。

三、信息云时代,纸媒编辑需要不断“进化”

网络时代,最常谈论的就是大数据。

纸媒的天然属性,决定了以天为单位的更新速度不可能与自媒体以分、秒为单位相提并论。

信息云时代,对海量信息的抓取不再是一件颇费周章的事情。

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优势在于,具有丰富的信息处理经验,这些经年累积的经验,将帮助媒体从业者建立强大的信息数据库,尽管这些信息数据已经成为“旧闻”,但是这并不影响媒体工作者对其进行“再利用”。

将跨越时间或者空间的具有高度相似度的新闻事件,进行跨时空的纵向或横向比较,增强信息密度,夯实信息的逻辑关系,强化信息的实用性和有用性,从而丰实报道的深广度,让纸媒报道真的能够像铅字一样,给人带来灵魂的冲击,让铅字真正区分于互联网时代海量的、良莠不齐的、如过眼云烟的、碎片化式的信息,给读者留下印记,让报道本身视野辽阔,角度轻巧,既深刻又不失亲和力,能够真正带给读者愉悦和启示,帮助读者完成对现实、对时代的准确认知。

努力让铅字化身为时代的精品,而不是流俗的泛泛之语;纸媒编辑也应该在移动互联的时代驱动下,自我更新、进化,将过去几十年发展历程中积累的传媒经验,运用到对互联网大数据的运用和把握上,演好适应时代发展的重头戏。

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只有俯下身来,才可能和沸腾的生活本身紧密相连,从火热生活中得来的信息本身,才是真正能够反映我们这个时代风貌的真信息,掌握了它,才是描摹我们这个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才可能跳出时代的微观和个案,完成超越时空的报道和描摹,让传统纸媒的报道更进一步,保持报道的阅读魅力。

参考文献:

[1]吴凡.浅谈报社编辑的策划能力[J].新闻传播,2013年第09期.

[2]田勇.朱宗建,全媒体背景下传统报业的“云”思考[J].中国报业,2012年17期,

[3]王芳.如何提高新闻编辑的水平[J].记者摇篮,2009年09期.

【作者简介】于汶平,大连晚报总编室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