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视域下教材出版的基本探究

2019-06-21宋亚卿

新闻传播 2019年23期
关键词:新工科

宋亚卿

【摘要】国家对“新工科”建设的基本诉求,使教材出版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和使命。为了迎合国家人才培养的大局,服务于高等教育的教材出版工作必须审时度势,从理念、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转型,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编写出符合时代所需、符合高等教育改革所需,更符合“新工科”建设发展的“新”教材。

【关键词】新工科;教材出版;出版转型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为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以及“北京指南”等一系列教育战略,全力探索足以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教育模式,助推高等教育转型和升级。“新工科”所涉及的专业主要是指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其走向高等院校与传统教育模式之间的深度融合,促使当下的高等教育改革成为一种必然。理想的教育格局离不开有力的教育资源,在推进“新工科”发展的过程中,与之相匹配的教材是全新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于从事高等教育出版工作的人员而言,“新工科”视域下的教材出版有挑战、待突破。

一、“新工科”对教材的基本要求

教材是构成课程的主要元素之一,当“新工科”走进广大高等院校,并增生了相关专业学科时,教材的改革也要随之被提上日程。传统的课堂模式以知识传输为主,教材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而“新工科”视域下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研发和启发为重要模式的实践性课堂。因此,结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诉求,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实践意义和启发性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就成为“新工科”视域下教学的关键所在。为此,教材的建设要满足教学的需求,必须首先转变传统的出版模式,重新审视内容编写及功能价值的呈现,要将单纯的知识传输理念转换为更好地服务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新工科”视域下教材出版的方向

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促使传统出版行业迎来了一轮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以融合出版为理念的改革,而教材出版作为传统出版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这样一股趋势,也必将走向数字化、融合化的道路。在“新工科”背景下,教材出版除却在出版技术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之外,更多的便是出版理念的转换,其强调从用户需求的角度,也就是从学习者的实际诉求出发,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及教学资源,开启又一轮转型。

(一)理念转型

传统的教材观念认为,教材只是客观知识的承载体,教学应以传达教材当中的内容为核心,学生不过是由教材转移知识的容器。但“新工科”视域下的教材功能正在发生转变,其从单纯的知识载体,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南,而在其影响之下,教材将变成一份综合性的学习资料,除却学科的核心教材外,还应包括与“新工科”相关的各类案例素材、教学大纲、课外辅助阅读材料、在线学习网站等。此外,还需要有基于真实工程设计的活页式实验指导用书、电子资源库等。如此的结构调整,更加强调教材的工具属性。换言之,教材不应该是单纯的一本或几本图书,而应是一套完整的系统。

(二)内容转型

在内容上,“新工科”视域下的教材出版需要实现内容的数字化,要从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角度对教材进行重构。其要成为包含教学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过程的组合,不仅要强调学生利用教材掌握知识的系统性,更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循序渐进性和使用不同教材之间的涵盖、包容及关联性。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新工科”理念为导向,积极探索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来为教材开发和课程建设服务,让教材成为能够贯穿学习、应试、能力培养的重要线索。

(三)形式转型

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一度促使移动交流工具不断推陈出新,这在无形中也加剧了教材出版行业的重构。“新工科”对教育资源的选择、对教材建设和发展所提出的全新要求,促使传统的纸质教材和数字出版由割裂走向融合,构成了线上、线下相统一的全新教育资源系统,让“新工科”视域下的教材出版走向全新的形态和局面。

教材形态的转变可以借助二维码来实现,其通过对线上、线下的有效关联,让教材的转型获取了最为有力的技术支持。作为“新工科”视域下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教材形态的转变需要拥有更多的创新思路,预计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纸质+网络”将会成为一种趋势,也会成为广大教育出版机构不断开拓创新的重要方向。

三、“新工科”视域下教材出版的全力升级

鉴于前文所提及的“新工科”視域下改革教育、改进教材的必要性,笔者认为相关从业人员有必要开启一场名为“升级”的改革之旅。

(一)从教材到教材体系

不可否认,教材一直是高等教育存在和推进的重要课程资源,也是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部分教师开启教学行为的唯一教学资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对复合型、实践性人才的高度诉求,很多教师习惯于只研究教材的教学思路已经落后于时代,尤其是伴随“新工科”理念的出台,单一的教材有必要向“教材体系”这样深厚而全面的维度进行丰富。

以目前国内大热的“机器人教育”这一学科为例,其呈现出非常鲜明的“学习+操作”相结合的特征,学科内容具有非常鲜明的实践性。所以围绕这一学科,教材的设计和出版有必要扩展和丰富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涵盖知识、学科内容、教学资源和学生自主学习工具的完整系统。在此之前,美国著名的教育工程改革就曾给中国“新工科”教育改革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经验。其指出,能够匹配教学行为、匹配学科发展的教材,应从单一的书本走向丰富的教材体系,应包括实验指导书、案例素材库、作品集以及学习指导书、教学大纲等一系列内容。

(二)从静态到动态

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领域,“新工科”相关信息的特点之一便是“更新快速”,而传统纸质、静态的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契合快速发展的“新工科”领域,由此相关的教材出版也就有了从静态到动态的诉求。

基于此,笔者认为“新工科”相关领域的教材出版可以采取“静态纸质教科书+动态网络辅助教材”的套装组合。其中纸质教科书为相关专业所涉及的理论、定理和基础公式等硬性信息,这类信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改变,也不必伴随“新工科”等产业的发展而实时更新版本、更新教材;动态网络辅导教材可以以年度为单位,酌情更新,其主要是将最新出台的科技、事件、新近应用的各类互联网、大数据资源等呈现其中,进而产生理论知识和现实应用相组合的效果。同时这类教材在形态上完全可以突破学生常规认知当中的PDF、PPT等格式,甚至可以制作成短视频,带给学生视觉上更为灵动的感觉,进而加深其印象,收获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新工科
新工科背景下传统计算机专业转型的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非电类工科专业《电工电子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新工科形势下发动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对分理念的单片机工程项目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中南大学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职业院校工程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