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9-06-21杨世明李慧君陈雅蕊韩翼
杨世明 李慧君 陈雅蕊 韩翼
摘要:本文通过对初步构建的国际商务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利用降维思想,将多数指标转化为更加重要的少数核心指标,构建本科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核心指标体系,为高校培养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际商务就业能力核心指标
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必须要符合经济发展的方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就业能力就是指其能够获得工作机会的能力,及进入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研究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对于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通过专家咨询、文献回顾等方法,结合国际商务本科生就业能力现状构建的国际商务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对于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通过这种方法所得出的指标体系指标过多,这就导致在能力培养上的指导针对性不强,对就业能力培养上所起到的作用有限。通过实证方法,对已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降维处理,得出国际商务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核心指标体系,对于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将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更强。
一、因子分析过程
本文采用已通过定性方法构建的国际商务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见表1)作为调查表来设计就业能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运用专家打分法的方式获取数据。调查主体对初步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48个三级指标进行打分,分值范围为1—10,分值越高表示指标影响程度越大。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以国际商务相关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部门等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为主要调查主体,本次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有效问卷29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
由表2总方差解释表和图1碎石图可以看到,前面4个主成分F1、F2、F3、和F4特征值均大于1,且其方差占全部方差的比例分别为4003%、557%、339%和308%,因此选取F1为第一主成分,F2为第二主成分,F3为第三主成分,F4为第四主成分。且这4个主成分方差和占总方差的5207%,基本上保留了原来指标的信息,这樣由原来的48项指标转化为4项新指标,起到了降维的作用。
经最大方差法旋转后,SPSS软件得到旋转成分系数矩阵如表3:
在这个线性组合中,各变量的系数有大有小,有正有负。线性组合中各变量的系数的绝对值大者表明该主成分主要综合了绝对值大的变量,有几个变量系数大小相当时,应认为这一主成分是这几个变量的总和,这几个变量综合在一起应赋予怎样的经济意义,应结合实际分析。
二、国际商务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核心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并结合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可以得出,第一主成分F1可看成X6跨文化沟通能力、X8外语沟通能力、X12异质文化适应能力、X13外贸函电处理能力、X14跨文化领导力、X15商务谈判能力、X17国际法律制度分析能力、X18报关业务技能、X19多元文化融合能力、X30跨文化商务谈判能力、X32外贸单证业务能力的综合变量,第一主成分F1可以命名为业务操作能力;
第二主成分F2可看成X11报检业务能力、X26国际金融市场分析能力、X29国际业务拓展能力、X33逻辑思维能力、X34自我营销能力、X35贸易数据分析能力、X46企业文化创造能力、X48战略制定能力的综合变量,第二主成分F2可以命名为综合管理能力;
第三主成分F3可看成X1语言表达能力、X5自我学习能力、X7人际沟通能力、X44自我调节能力、X45自我管理能力的综合变量,第三主成分F3可以命名为自我提升能力;
第四主成分F4可看成X2团队协作能力、X3业务管理能力、X4创新能力、X21跨文化领导能力的综合变量,第四主成分F4可以命名为团队能力。
因此,通过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得出国际商务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核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三、结论及讨论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了影响国际商务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多种指标之间的关系和主要因素,在深入研究现有领域文献及相关领域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国际商务本科生就业能力核心评价体系,运用实证分析法将人为主观判断变为定量分析结果,提高了评价体系的准确性,从而为国际商务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依据和培养方向。但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数据的获取存在局限性,数据来源更多的集中在高校教师、外贸行业工作人员、本专业毕业生及在校学生等群体身上,今后还需要更多的国际商务专业领域专家在实证上加以研究检验。
参考文献:
[1]李春灿图书馆学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究,2013(21):27—32
[2]方向阳,张传月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2,27(2):38—41
[3]张旭军,孟繁华,张爱国本科职业院校毕业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模型研究[J].职教论坛,2014(29):12—15
[4]匡增杰对优化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2):35—37
[5]杨丽华二本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199—202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青年课题“国际商务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核心指标体系构建及干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7C012)阶段性成果;2016年度贵州省“一流大学”建设项目“国际商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SJ—YLZY—2016—003);省级重点支持学科“贵州商学院‘工商管理黔学位合字ZDXK[2016]18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国际商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验室建设方案”(课题编号:201802098037)研究成果〕
(杨世明、李慧君、陈雅蕊、韩翼,贵州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