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河南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9-06-21岳爱娴

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14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河南农产品

摘要:河南省的“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河南省农业和农村发展、增强农民生活幸福感的关键时期。河南农村经济发展要想在新时期有新突破,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增收为基本任务,发展农业为基础和前提,发展非农产业为扩展和延伸,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推进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和培育农村经济组织,最终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农村经济河南省

一、引言

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支撑,更离不开农民这一经济主体的行动。农业产业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农民脱贫致富是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意义。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农民的创新精神?如何稳步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如何尽快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这为河南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河南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资料显示,2018年全省生产总值4805586亿元,其中按产业计算第一产业增加值428938亿元,约占生产总值的892%。在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指导下,河南省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平稳,农业综合产能稳定提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乡村产业振兴开局良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部分农产品收益下降,抗风险能力不高

河南是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作为河南人民的基础粮食产品,2018年以来小麦价格持续下降,而以饲料、化肥等为代表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连续上涨,导致小麦亩均产值下降和生产成本上涨,种植收益明显下降。河南是全国生猪养殖量排名第二的省份,2018年河南省发生了非洲猪瘟疫情后,生猪价格持续下跌。一些地区为了防范疫情,甚至采取严格的限制性措施,造成生猪销售困难,严重影响了生猪生产,在生猪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养殖者不得不承担相应的损失。由于河南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普遍不高,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的能力不强,风险一旦出现都会对农产品产生严重影响,不但影响农民种植、养殖的积极性,也给农民增收带来困难。

(二)基础农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度偏低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河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与第二、三产业逐渐渗透融合发展。围绕优势资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河南省已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食品產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然而从总体来看,目前农业产业基础仍显薄弱,带动力不强,农业延伸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太短,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偏低等,带动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还有一定的困难。例如,河南食品工业虽然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肉类生产加工、速冻食品、面粉及肉制品生产加工基地,但仍处于初加工阶段,精深加工企业数量不足,缺乏高端融合。

(三)农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

河南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不平衡。从本质上看,河南农业的深层次矛盾明显,要素配置不合理,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等问题突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要求也由数量需求向质量需求转变,对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南农产品供给,一般低端产品供给较多,而品质优良、特色鲜明、消费者青睐的绿色优质产品供给较少,出现“生产的卖不掉,需要的买不来”的两难现象。例如,河南是盛产小麦大省,但不是小麦生产强省,还存在产业大而不优、量多而不强、品牌杂而无名气等问题,导致供给品种不全,无法满足市场上对小麦不同结构的需求。同时由于小麦生产成本持续增加,现阶段销售价格反而下降,导致小麦收益明显下降,直接影响了农民种粮的意愿和积极性。

(四)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河南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都比较薄弱,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农村基础设施较差,农村集体用地偏少,农村金融供给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很难引进有创新的发展项目,即便引来也是落实难,极大制约乡村振兴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在不同区域差异较大,城市的郊区与偏远乡村之间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郊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要远远好于偏远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由此带给村民的收入也较悬殊。集体资产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管理不到位。不少农村集体经济所办的加工制造业都是在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初级工业产品,一些企业为了利益甚至不惜以污染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造成严重的外部不经济问题。

三、把脉河南农村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创新发展结构模式,理清农村、农业、农民三者之间关系,着力解决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三大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优化种养业结构、增强农产品加工能力,扩大经营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协调农业供给和市场需求,从而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最终达到农业农村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发展产业化。

(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推动河南农业绿色发展,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相协调的农业新生态。河南农业要从低水平的规模种养发展到高抗风险性有特色的新型农业,必须充分利用河南区域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等条件,充分利用传统的种植、养殖、加工方法和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把新品种培育和技术创新作为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措施,以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建立符合河南实际的特色农产品生产标准和评价标准,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和全程监督,保证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加强产销对接,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加大农业农村信贷支持力度,强化农业资金保障;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加快构建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河南农业自身优势,利用“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创新模式,促进河南农业在走向全国的基础上,加快与境外农业合作的步伐,大力开拓农产品、农机设备和农业技术国际市场,实施农产品走出去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巩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产业链的基础上,建立集农业科技创新、休闲观光旅游、引进配套农资生产和制造融合发展于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扩展农业产业内涵。特色农业最终要落实到经濟效益上来,通过规模化经营,降低产品成本,提升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切实保障农民增收。

(二)稳定粮食产业经济

粮食作为农业生产的第一要义,河南必须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加快建设粮食经济强省,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有效解决市场化条件下农民售粮问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既要加快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加粮食作物的耕、种、收效率,又要注重提高质量,继续走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之路。在此基础上,持续降低生产成本,发展高端食品加工业,提高农民种粮收益,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在创新粮食产业发展方式方面,发展“产、购、储、加、销”一体化,构建从田间地头到居民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在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通过开展标准引领、质量测评、品牌培育、试点示范等,为农户提供粮食储运、加工、销售等流通服务。在服务“三农”的同时,加快粮食行业转型升级,谋求粮食产业经济的更快发展,要突出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个鲜明主题。实现由以政策支持和要素支撑为主导向创新驱动为主导转变,激发粮食产业技术创新活力,促进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成长,从而引导粮食产业由粗放型模式发展转向集约型模式发展。鼓励大型粮食龙头企业,积极开拓海内外市场,为河南粮食走出去,省外乃至国外粮食走进来搭建共赢平台。

(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承受者和受益者,也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动力源,积极鼓励农民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技术水平。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支持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精心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形成的生产主体、加工主体、服务主体进行分类管理。鼓励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带动力的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无缝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优化农业产业资源配置。集中扶持经营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组织,增强他们的辐射带动能力,发挥资源聚集效应,引领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培育新型特色农业经营主体首先要抓好生产主体的培育,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这是保持农产品特色的源头。重点抓好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及种养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规范他们的特色农业生产的行为,发挥好示范作用,然后逐步扩大范围,实现特色农产品的适度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加工主体需要以特色农产品为优质原料才能加工出更优质产品,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这必然要求培育科技水平较高、经营管理规范的农产品加工主体。加快建立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系列化服务入手,尽可能地减少交易环节提高效率,促进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加快培育新型服务主体,为农民提供发展特色农业所急需的适用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和销售服务。

(四)加快农村三产融合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路径。农村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突破传统范式的产业创新,可以促进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有序,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河南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必须突出“三农”的特点,从而带给农村更多的资源要素和经济效益,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等在农村优化重组。进一步加快推进河南现代农业生产、加工、服务一体化经营管理融合步伐,普及农村互联网、发展农村电商和农村物流,缓解农产品卖难问题,为农民和企业之间搭建信息化桥梁。

产业融合既要体现农业产业内融合,重新优化组合农、林、副、牧、渔等农业产业;又要立足农业产业,依托农业产业的优势资源,加强农业和工业、服务业的紧密联系。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机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农业资源等要素进行跨产业集约化配置,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增收。大力开发农业示范园、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农业特色小镇,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乡村旅游等多元化经营模式,不断丰富产品体系,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大力发挥河南的农业类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作用和带动作用,促进河南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秋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

[2]解安三产融合:构建中国现代农业经济体系的有效路径[J].河北学刊,2018(03).

[3]郭震河南省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05).

[4]郭瑞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河南农业经济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06).

(岳爱娴,河南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河南农产品
大相中原
Jokes Today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农业产业基金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
2013年广东热区社会经济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农业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契合度分析
农产品争奇斗艳
《时代青年》(原《河南青年》)创刊60周年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