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层组织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2019-06-21杜延珍
杜延珍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指明了方向。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斗堡垒,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迫切需要各级基层党组织不断探索实践。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创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开始用“社会治理”这一概念来替换“社会管理”。它反映了在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范围、治理重点等方面的明显不同。社会治理主要是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协调运转,以法律、行政、道德等手段,对社会成员行为进行规范,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的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的社会性需要,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风险,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和充满活力。突出了党委、政府、社会和公民的协同管理。
一、海西州以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
(一)建强班子、带好队伍,强化社会治理的力量保证
近年来,海西州各级党委以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以统筹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不断巩固“三级联创”活动成果,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建立健全城市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主体,市县委统一领导,街道具体指导,辖区单位广泛参与的“两级政府、三级治理、四级网络”的社区治理体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州(市县)委成立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街道(社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以打破行政区划和所有制界限为重点,协调辖区内各单位及各种组织党建工作,打破社区党建“条块分割”的传统工作方式,深入开展“基础设施联建、社区资源共享;社会治安联防,共建安民环境;公益事业联办,共兴社区服务:环境卫生联搞,共建优美社区;文体活动联谊,共育文明新风;党建工作联创,共促发展进步”的“六联六共”活动,实现了社区党建工作向辖区单位延伸和拓展。
(二)强化服务、改善民生,找准社会治理着力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核心就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海西州建立了以县行政中心为龙头,乡镇农民服务中心为纽带,村(社区)便民服务室为基础的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一所多能”作用,大力开展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致富群众工作,及时做好各项服务记录,动态跟踪治理服务效果,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成为党员群众的“议事厅”、农民的“大课堂”、基层的“服务点”、文娱的“主阵地”。
(三)创新载体、多方搭建,发挥党员作用、参与社会治理和服务平台
以“万名干部进村入户”“城乡互联、结对共建”“统筹城乡党建”活动为载体,通过机关党组织与村级党组织和基层社区党组织结对帮扶、互联共建,使基层党员形成一股核心影响力,让社区和基层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感受到基层党组织的有效存在,并与党组织互动。
一是开展“党员干部亮身份”活动。在职党员上班期间佩戴党员标志牌,亮出党员身份,时刻提醒党员做好工作表率,服务群众。
二是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岗”活动。通过党员在工作岗位上的示范作用,树立党员形象,规范服务来实现党的服务宗旨,推动廉洁、公正、高效的党员队伍建设。
三是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在职党员积极进社区报到、为社区居民提供政策宣传、义务就诊、就业培训、维修电脑、资金扶贫等服务。
四是开展党员公开承诺活动。广大党员以“认岗承诺亮身份,创先争优办实事”为目标,按照调研访诺、自愿承诺、审核确诺、公开示诺、组织评诺五大环节,引导党员有岗、有责、有位。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有困难找组织、有问题找干部”的观念深入党员群众心中。
(四)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形成社会治理新格局
在解决社会矛盾、研究发展问题上,各基层党组织注重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努力创造“让民作主”条件,营造“让民作主”氛围,强化社会治理功能,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积极探索新型社会治理和服务机制。比如,村社党支部通过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决策和民主评议、监督,以及请民议事等形式,让群众作主。搭建起干部与群众的交流平台,让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村社居住人员的计划生育、综治维稳、环境卫生、劳动保障等社会事务,将服务工作延伸、拓展到群众家中,达到管理精细化和服务人性化的目标。又如,通过设立社会组织党工委和在社会组织中设立党支部,在观念上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队伍拓宽工作领域,发挥其独特作用。目前,全州共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56个,拥有党员483名,通过开展“党员先锋岗”“我向企业进一言,我为企业献一计”等系列活动,使非公企业党组织整体形象及影响力、号召力通过党员实际行动充分体现出来,引领了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二、社会治理中影响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海西州基层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如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领导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促进社会治理创新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亟待各级党组织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化解,主要表现在:
(一)对社会治理工作认识不到位
有的基层党组织对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社会治理工作理解不够,在推进实际工作中“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遇到困难绕着走,缺乏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韧劲;一些基层党组织找不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切入點,党建和社会治理“两张皮”现象较突出,就党建抓党建,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工作结合不紧密。
(二)基层党员干部社会治理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群众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和“尊严性需求”的增长,社会矛盾的复杂化,给当前做好群众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群众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对教育卫生、就业社保、居住条件、生产条件、生活环境都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群众的公共参与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在逐步增强。
二是由于对群众的正面教育和引导不够,个别群众认为矛盾问题的处理是“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甚至认为只有上级部门、大领导才能保证自己实现更多的利益,故而出现层层上访,越级上访等情况。
三是与群众沟通还不够,对群众诉求反馈不及时、互动不够,特别是对关系民生的政策和改革措施向群众宣传不够,引起群众误解。这些都要求基层党员干部不断提高应对复杂矛盾、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三)党委领导的社会治理体系有待完善
在健全社会治理总体架构方面,社会治理主要由两个部门在抓,一个由政法委牵头的社会治理,另一个是由民政部门牵头的社会治理,如何将二者进行整合,这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设立一个统筹协调和治理机构,对社会动态进行全面掌握,对社会治理进行整体性、系统性考虑。要结合政府改革,从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上统筹考虑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不仅要研究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条与块之间社会治理的职能划分和统筹协调问题,还要研究党委系统与政府系统社会治理部门之间的职能衔接和统筹协调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党委政府如何从体制机制上领导和统筹协调好社会治理,形成党政部门齐抓共管、上下联动、有序协调、高效运转的格局。
一是乡镇村和社区职能不够明晰。村(居)组织没有从大量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工作重心难以转移到社会治理和服务上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职能发挥得不够好。
二是长期以来基层社会治理体制上条块分割、条条相互掣肘问题突出。“矛盾发生在块上、权力配置却在条上”“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现象比较普遍。
三是基层社区里各种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不顺。基层社会治理资源有待整合,最佳效益还没有发挥出来。
三、社会治理中基层党组织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的思路
(一)理念先行,促进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创新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更加自觉地关注民生、增进民利、维护民权、保障民安,回应人民群众对社会安定、公平正义的新期待,让群众尽可能多分享发展资源和成果。
二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三是树立依法治理、综合施策的理念。要健全法制体系,依靠法律来规范个人、组织行为。要善于运用道德软力量,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发挥道德引导作用。要通过加强社会治理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准确掌握社会动态基础信息。要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理顺社会情绪。
(二)建章立制,提升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
围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
一要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和党代表联系基层的管理机制。定期开展民情走访、民意征询、驻点办公等活动。结合党代表任期制,完善党代表“一岗双责”联系服务基层制度,搭建党代表为选举单位领办实事活动平台,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开展“党代表选区巡访接待、履职承诺”等活动,在破解基层问题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基层和谐稳定。
二要完善基层民情沟通和民主决策机制。积极推广党员干部民情联络员、党员议事会(会客厅)、领导干部接待日、民主恳谈会等,畅通基层党组织了解民情和党员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反映意见建议。建好社会工作室,积极推广社会公益服务项目,疏导困难人群情绪,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等,促进社会和谐。
三要建立规范高效的社会动态基础信息采集机制。建立定期联系走访、工作例會、解决问题“挂牌销号”和跟踪督办等制度,定期向群众公布问题解决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形成涵盖民情收集、分析、解决、反馈、通报等环节工作运行机制。
(三)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夯实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基础
适应当下农村牧区和城市社区发展特点,切实推进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扁平化治理、网格化治理,根据区域集聚、产业布局、就业结构、组织形式和党员流向发展变化,重点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居民和城乡一体新社区中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一要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打破按单位建立支部的传统模式,在网格上建立党总支,由其牵头区域内党组织活动,增强党组织整体服务功能。
二要立足服务需求建立党组织。将服务团队中的乡镇干部、大学生村官、社区医生、学校教师、联点民警的党员组织关系纳入特色党支部治理,加强城、乡党员交流互动,增强服务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促进服务基层工作重心下移。
三要切实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村(社)组建、行业组建、市场组建、协会组建、区域统建等多种模式,切实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等新领域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把党员的教育治理、作用发挥和市场营销、技术培训1、产销服务等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组织党员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
(四)强化队伍,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社会管理能力
一是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把“配强一把手”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把那些致力于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优秀人才选拔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引导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把精力集中到服务科学发展、热心为民奉献、兴办实事工程上来,增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是创新教育培养使用模式。围绕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全面加强社会管理教育培训1,开展党员干部轮训活动,突出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大学生村官、新党员的社会管理教育培训,建立完善基层一线锻炼培养以及挂职锻炼等制度,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社会管理的实践能力。加大基层普通干部培训力度,激励其争当“民意调研员、综治联络员、纪检监察员、政策宣传员、致富领航员”,把社会管理工作延伸到最基层,把党员干部培养成社会工作的优秀人才,把社会工作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干部。
三是加强基层后备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有思想、有能力的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大学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进入基层党组织,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后备人才队伍库,积极鼓励各类人才向基层流动,逐步优化党员结构,夯实基层党组织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