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视角下青海偏远地区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2019-06-21闫云翔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偏远地区干部队伍新时代

闫云翔

摘要: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人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强烈变化,发展压力巨大,社会问题突出,新时代展现新矛盾,青海偏远地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面临全新挑战与考验。本文以十九大以来中央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为基础,从突破选人用人的惯性思维、重视对偏远地区干部的关心关爱、大力培育高素质干部队伍等方面研究青海偏远地区干部队伍建设新途径。

关键词:新时代;偏远地区;干部队伍;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旨在加强整体干部队伍素养,形成群贤毕至、见贤思齐的良好局面。十九大以来,如何建设一支善作敢为的青海偏远地区干部队伍去发展好基层事业,值得深入探讨。2018年5月,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青海随即出台了该意见的《指导意见》,引导广大青海干部在新时代要勇于担当作为,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为新时代干部谋事创业奠定基础,为新青海干部建设指明了方向。本文所指偏远地区为除西宁市、海东市以外的六州。

一、新青海发展迫切要求加强偏远地区干部队伍建设

身处青海偏远地区的广大干部,他们长期面临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稳藏治藏等各方基层工作压力,他们的思想进步与否、清正廉洁与否、敢于担当与否等,都密切联系着新青海建设的方方面面。而今,站在新起点,要想书写好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新篇章,青海偏远地区干部就必须始终坚持发扬新青海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历史担当,以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发挥青海地区先天优势与后发劲力,深入实施“五四战略”,精准切入青海与全国同步发展的契合点,不断开创新青海建设新局面,为实现同步与全国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增强服务意识,坚定促进民族团结奋进的决心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地,经济文化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高能力干部队伍来发展好经济建设,做好民生改善,处理好民族关系,搞好民族团结,维护好社会和谐稳定。《意见》指出,要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有了质的飞跃,青海干部的要求从“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不断深化外延为新青海精神,彰显出为尽快适应新青海发展要求,培养新时代干部新本领的紧迫性。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民族地区条件艰苦、形势复杂、任务繁重,有的还面临反分裂的尖锐斗争,好干部还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多民族偏远地区的干部队伍建设是政策性、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应结合青海实际培养管理干部,优化队伍结构,要坚持选用理想信念过硬、政治素质过硬,对待民族事业要主动作为、动真碰硬的优秀干部到基层去,才能扎扎实实解决民族地区群众的实际问题,才能真真切切赢得各族人民的信任和信赖,才能勠力同心凝聚出干部群众一家亲的干事创业强大合力。

(二)加强人文关怀,增强偏远地区干部干事创业信心

“无为而治”不仅是一种管理手段或方法,而且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最高管理境界。要想让我们干部无怨无悔献身到工作中去,就要让他们对党的事业产生无限认同感,就要加强对干部的关心关爱。《意见》指出,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干部人文关怀是对干部生存状况的关爱,是尊重干部、关心干部、爱护干部的重要体现,是偏远地区党政机关干部队伍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青海的蓬勃发展永远离不开干部,干部有自己的物质精神需求,想要获得自我实现和价值认同,只有从坚持“严管和厚爱的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的渠道去关心爱护干部,科学安排高海拔地区干部的劳动强度,适时进行沟通和心理疏导,让他们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从而激发出干部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让干部在新环境下成就一番伟大事业。

(三)强化实践教育,掌握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本领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党很久以来就重视的政治内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取决于干部队伍的素质水平,每一位干部素质越高,集体的行政决策就越行之有效,我们党的战斗力也就越强。我们党只有抓好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这一关键,才能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巩固与发展,才能使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最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青海偏远地区干部队伍的现状及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发展阶段,经济趋势、社会结构和人的思想观念都发生着剧烈变化,发展压力巨大,社会问题突出,新时代展现新矛盾。新形势下,牧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面临全新挑战与考验。一些干部理论素质不高,解决新矛盾本领不足,专业知识水平低、工作作风不实等问题较为突出,与新时期治国理政新要求存在相当差距。

(一)干部队伍量变“苦”,出多进少,充实干部队伍迫在眉睫

1.环境不适应问题较为突出

青海地区大多都高寒缺氧,紫外线强,风沙大,积雪持续时间长,高山险路多,生活条件格外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影响着干部的身心健康。首先,从沿海城市到牧区支援的干部,大多會因水土气候不适应、与当地游牧民语言不通、文化生活习惯不同、背井离乡等问题,使他们需要克服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双重挑战,才能充分利用文化技术改善群众生活。其次,长期扎根高原的老干部,他们面临高强度工作任务时已经力不从心,或多或少患了高原疾病,身体大不如前,容易滋生出一定程度工作倦怠感。

2.老一辈革命精神传承衰退

20世纪50年代末,平均海拔3500米的金银滩草原荒无人烟,成百上千的中国顶尖科学家、大学生及数以万计的工人、解放军将士高喊“祖国需要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到哪里去”的口号来到了这里,大兴土木、建厂试验,他们敢于拼搏、勇于奉献、隐姓埋名三十余载,成功研制试爆了我国首枚原子弹和氢弹,那里见证了新中国核工业发展前进的每一步,更是孕育出了“两弹一星”的核工业精神。今天,青海路网交通日益发达,航空线路快捷便利,多数乡镇通了网络,可干部人才难留,有些选调、考录到州级单位的大学生们,因无法忍受那里的环境,工作没多久便逐渐离开,甚至有些考录到基层乡镇单位的同志一到地方更是“扭头就走”,岗位长期空缺情形时有发生,其他干部往往身兼数职,工作开展流转进程缓慢,经常停滞不前。

3.干部队伍断层问题严重

一方面,1998年取消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制度以来,我国出现了干部队伍补充的空窗期。特别是在基层乡镇地区干部人才产生极度缺失,导致临近退休干部在退位让贤时,才发现“后继有人”难,即便有新引进的干部,也会因为缺乏经验或对当地情况不熟,不能及时进入状态,无法迅速作为,各种状况都难以得到有效、及时处理。另一方面,近些年省、州级部门越来越重视基层一线优秀干部,逐渐加大对乡镇干部招录选调力度,也是导致乡镇不同年龄段年轻干部比例失衡的重要因素。显然,切实解决偏远地区干部断层问题,已成当前亟须破解的一个困境。

(二)干部队伍质变“难”,缺乏综合能力提升,担当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1.学历教育存在缺陷

首先,博士研究生学历干部人数微乎其微,硕士研究生、大学学历干部大多是通过成人教育或党校、电大、函授等在职教育形式取得,真才实学干部少。其次,常年来中高考对少数民族学生加分降线等优惠政策,间接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干部先天性“营养不良”,从高校“低进低出”,他们实际水平与学历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高学历低水平”现象较为普遍,建设专业化干部队伍存在提升困难、瓶颈期长等问题。

2.土生土长干部能力提升困难

一方面,具有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专业能力干部少。同时,从事教育、农牧、卫生、文化行业干部缺乏必要的学习培训和知识改造,市场经济驾驭水平低,新知识更新缓慢,现有干部人才多是靠经验积累、实践锻炼和自然成长的“田秀才”“土专家”。另一方面,受基层培训机构水平和经费不足的限制,只能选拔一些能力优秀、业绩突出的干部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各类管理培训班,很难普及到全体干部队伍中去。

3.在应对复杂局面时创新能力不够

多民族地区的民族矛盾普遍较多,各民族间,存在较大文化差异,易发生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党群、干群问题十分突出。部分干部思想保守,解决问题方式陈旧,不能灵活应对复杂局面和有效化解矛盾。

4.“双语”水平有待提高

有些干部普通话水平差,有些干部藏语能力弱,识字理解、言语表达能力与现实需要存在差距,不懂“双语”会导致藏汉干部之间交流、干部群众之间交流困难的问题,获取知识渠道单一,容易造成工作被动,致使他们对党的理论政策、路线方针、专业知识学习无法精准吃透,不能有效将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传达给各族群众。

5.存在不作为慢作为现象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出台后,有些基层干部开始人浮于事,把“吃拿卡要”变“推绕踢拖”,遇事推三阻四、懒于作为、阳奉阴违。有些干部没有掌握新的工作思路,工作能力没有及时进步,导致工作力不从心,不会担当作为。甚至有些干部喜欢拍胸膛、表决心,擅长弄虚作假、敷衍了事,临时“杜撰数据,写空文件”,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

(三)干部队伍“内力焕发”不够,勤于基层事业发展,疏于关心关爱

1.自然环境影响身心健康

偏远地区与城市的生活条件呈天壤之别,普遍艰苦,工作环境十分枯煤,初来乍到的新鲜劲会在短短数月内消耗殆尽,而沉重的压力渐渐消磨工作热情干劲,产生环境不适的焦虑感,对自我认同感降低。长此以往,精神文化生活得不到满足,就会慢慢滋生出消极懈怠的工作作风。

2.职务晋升渠道太窄,金字塔现象明显

一般情况下,即便“熬到头、干到退”都只是个县、处级干部。有些干部眼看提拔无望,滋生失意、灰心的工作情绪,产生焦虑及挫折感,对工作丧失斗志,久而久之,职务没上去,岁数上去了,等到工作经验够了,要提拔交流的时候,又因年龄的“硬杠杠”而失去与年轻干部竞争的晋升机会。另外,县乡两级机关单位中相当一部分具有事业人员身份,他们基本上都是业务骨干,但因身份问题无法得到应有的提拔。有些事业管理岗位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行政工作,职称久久无法兑现。

3.求“同”存“异”不够科学合理

在“同”方面,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干部队伍在福利政策上缺少均衡。自《关于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意见》印发后,牧区事业单位干部薪资待遇缺少相应政策支持,工作积极性锐减,基层各类干部薪资待遇应再科学分析、再综合研判、再合理均衡,以减少不同机构下干部待遇差距过大导致干劲不足问题。在“异”方面,县乡两地干部队伍工资待遇差异化不够明显。青海部分地区曾出台了有关乡镇地区干部待遇的优惠政策,该政策实施极大地提升了乡镇干部薪资水平,充分调动了干部积极性,有效稳定了乡镇基层干部队伍。2015年,全国施行《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后,取消了关于乡镇地区干部待遇的优惠政策,县乡职级晋升参照同一个标准,但两地干部工作任务量及难度截然不同。长此以往,乡镇干部难免心生怨气,工作效率低下,干事创业激情也逐渐消逝。更有甚者,削尖腦袋“向上钻”,找门路托关系“往外走”,极大地导致乡镇干部人心不稳,导致大量干部人才流失。

三、青海偏远地区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重点是要做好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中央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及青海出台该意见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引导广大青海干部在新时代要勇于担当作为,为新时代干部谋事创业奠定基础,为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牧区干部队伍指明了方向。

(一)大力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

1.拓宽干部准入渠道,保证队伍数量充足

首先,完善招录与调出制度。偏远地区公务员及事业人员招录精准化,可以根据基层地区情况、干部自身素质来考虑招聘条件设置,限定服务年限,适当提高从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中招录比例。同时,降低上级单位从乡镇调动干部比例,有效减少人员流失现象,逐步提高偏远地区年轻干部的数量。

其次,健全挂职轮岗机制。适当放宽挂职轮岗条件,上级部门周期性安排不同年龄结构干部到偏远地区挂职锻炼和任用,消除偏远地区干部年龄结构失衡的负面影响。从顶层设计上统筹兼顾,在编制设置上合理规划,给予偏远地区一定程度上的倾斜照顾,适度增加行政编制,畅通偏远地区干部晋升通道,不断充实干部队伍,解决好偏远地区工作开展“拉不开栓”的尴尬局面。

2.严把选人用人关,鼓励干部担当作为

突出实绩地选拔干部。《指导意见》指出,要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在配备领导班子时,不能一味贪图完成配备年轻领导干部的数量要求,简单地搞任职年龄层层递减的“一刀切”,这样选出的所谓“出类拔萃”的年轻干部,经过“火箭提拔”后往往会出现“拔苗助长”的坏势头,严重危害干部成长。同时,为了完成“量”的要求,也让工作兢兢业业、经验丰富、德才兼备、协调执行力强、善于处理复杂干群关系问题的“老黄牛”感到心灰意冷,使他们失去晋升机会。

3.加强监督管理,充分发挥鞭策作用

一方面,各级各地组织部门要有认人识人的精准辨别力,树立容错纠错的正确导向。在偏远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上,很多方面都还是一片空白,不能因为干部的一次大胆改革创新尝试导致的失误,就“一棍子打下去”,注重“三个区分开来”,给予他们充分理解支持与宽容,鼓励他们多尝试、多学习、多拼搏,树立他们干事创业信心,焕发敢于担当作为的活力,提高他们敢于担当作为的勇气,为他们撑腰鼓劲。

另一方面,加强严格监督管理,让纪律永远挺在法律的前面。不断健全完善干部管理有关制度,用制度管事管人,让整个干部队伍都有干劲、有奔头、有希望,规范整个干部队伍的行为作风,营造出一片风清气正政治环境。持有着力解决懒政避责不作为、慢作为的狠心,在选人用人、考核提拔的基础上,握好心中的那杆“秤”,只有把那些长期不在工作岗位,“吃空饷”的干部从队伍里“踢”出去,只有把那些不作为慢作为的干部从位置上“扔”下去,给干部以充足的精神鼓舞,为他们撑腰鼓劲,呐喊助威,干部才会努力将“四有”精神和“四个意识”的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思想扎根心田。

(二)充分体现惜才爱才用人立场

1.对干部身心健康的关注

一是利用好谈话这一关爱干部最有效的手段,不仅提拔任用时要谈,平时工作和生活中坚持谈,对一些有明显不良倾向的念头,及时提醒、打招呼,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正面向上的活动等形式,使干部缓解心理压力、放下思想包袱,解决好“发泄无门”形成的负面心理。甚至还可以探索建立“主动约谈”机制,使干部在需要谈话时主动找组织部门沟通,及时解开心结,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情操。

二是解决好“工作厌倦”导致的心理疲惫,激发内生动力。在部门人员调整配备中,注重部门干部之间的协调和互补,根据干部的特点,安排其到最合适的岗位,建立并落实干部交流轮岗制度,及时将一些在同一岗位工作时间较长的干部进行交流使用。

三是谨慎对待社会舆论各种传闻对干部的影响,认真展开调查核实,实行信息公开,让权威信息发布在流言蜚语之前,及时制止谣言,有力树立我们党和政府的威信。

四是关心干部要细微,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安排干部职工定期全面体检,高海拔地区干部体检频率要高一些,经常性检测心率血压,做好偏远地区干部健康体检计划,提高幸福指数和安全感,解除干部心中的后顾之忧。

五是关注干部的工作环境。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积极改善办公、饮食、起居、洗护场所等关乎衣食住行细小环境,免除干部的生活顾虑。

2.提高偏远地区干部政治和薪资待遇

一方面,提高偏远地区干部政治待遇,加大乡镇干部的提拔任用力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有乡镇地区工作经历且时间长的干部,以其降低流失几率,保证偏远地区干部队伍结构科学合理。也可以参照其他先进地区,制定出从乡镇事业人员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的制度,鼓励偏远地区结合实际探索创新思想理念,从坚持竞争性选拔、分类选拔、实行每2年开展一次的定期选拔,来畅通优秀基层干部晋升的绿色通道。

另一方面,《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公务员工资制度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体现工作职责、工作能力、工作实绩、资历等因素,保持不同职务、级别之间的合理工资差距。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从历史唯物主义以人为本的角度,站在干部的角度上看问题。差异化管理,区别施行。同时,把事业单位管理岗纳入享受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享受范围,或针对事业人员单独出台职务与职级并行的相关制度,做到政策倾斜,倾心关注,舍得投入,进一步健全干部待遇激励保障制度体系。

(三)增强适应新时代解决新矛盾的本领

1.专业化培训,把“田秀才”式散兵游勇转为正规军

习近平同志强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目前,我国经济与社会生活领域发生着广泛深刻的变化,全能政府必须转变为权限政府,管理型政府必须转变为服务型政府,这些转变对干部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手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偏远地区干部面临新挑战,青海的发展较为缓慢,要想建立一支优秀的专业干部队伍就更离不开教育培训。作为偏远民族地区,干部教育培训更是要遵循因需施教的规律,着眼于干部素质提高和角色转变。诸如高校HDA这种综合教育形式,可以为培养偏远地区干部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各种能力,也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培养计划,让干部获得更专业的知识及能力,全面提高履职能力和干事本领,培养出具有“四种本领”的优秀干部来。

2.把握好经验传承,利用好离退休干部这一宝贵财富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离退休干部成为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基层组织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要拥有善于发挥离退休干部潜在智能的慧眼,引导他们紧跟时代,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的光和热,起到积极传帮带的作用,离退休干部在群众问题上经验丰富,指导年轻干部履职尽责时要多讲“老人言”,让年轻干部解决问题时“少走弯路”,把百姓的事当自家事一样办好,打造出一支人民满意的基层干部队伍。

另一方面,对一些临近退休且工作业绩突出、管理能力强的干部,要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后备干部跟随学习锻炼一到两年,重点培养,加快成长,届时完成工作的顺利交接。

3.少数民族干部要重点培养,用民族干部携手民族群众创建民族团结新画卷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一定要帮助少数民族训练他们自己的干部,团结少数民族的广大群众。”随着省情的深刻变化,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在治藏稳藏中的重要作用,对多民族地区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意义重大。除了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等培训外,更要注重“三基”建设,加强基本能力培养。可以举办汉语言能力培训班,开展各民族干部团结互助培训计划,在牧区群众开办節日庆典或党群开办活动时,举办普通话演讲活动,调动少数民族干部参与的积极性,以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灵活运用普通话沟通能力。

猜你喜欢

偏远地区干部队伍新时代
新时期偏远地区乡村干部履职状况研究
珍惜“主动干”干部
“考虑偏远地区211大学比较好”
谈高职院校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建设对策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如何建构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