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通市中考作文述评
2019-06-21丁国林顾艳秋
丁国林 顾艳秋
《七颗钻石》中“小姑娘”一次次让水是善,《明天不封阳台》中“我”为了鸽子不封阳台是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是善,人对自然万物的呵护是善……
仁爱的心地、美好的品行涵养化育了我们的心性,似雨露滋润了我们的青春年华。
请以“善,润了华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命题透视
对于成长中的初中学生而言,本题引导他们心存善念、真诚友善,价值取向非常明显。仁爱的心地、美好的品行、友好友善的态度、友爱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人对自然万物的呵护等,都属于善的范畴。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或多或少都有过一定的生活经历与人生体验,自身成长过程中所行的善,生活经历中耳闻目睹的善,影视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善等,都可以进入本次考场作文的选材范围。这是命题者为确保所有考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所做的精心考量,因此,考生的审题障碍接近于无。
审视文题要素,这里的“华年”既可以指代“灿烂的年华”“美好的岁月”,也可以理解为“青葱岁月”“美好回忆”等。“润”则是一种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滋养过程。通过具体的事例呈现或心理描摹,形象地让“善”的审美体验扑面而来,不仅“润”了写作者自身的“华年”,而且“润”了读者的心扉。这是本文写作构思的关键所在,能够有效地彰显考生的审题能力和选材构思能力。
评卷扫描
根据评卷大数据分析,本次考场作文中,80%以上的考生能够围绕“善”字选材立意,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精彩再现凸显文章主旨;大约20%的学生在文章建构、语言表达、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等方面表现突出,对“华年”的理解比较准确,对“润”的过程处理得当。
但是,考生暴露出的问题同样不少。
一是尽管写作要求中提到“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选择写记叙文的考生仍然超过了98%,仅有不到2%的考生写的是议论文。而且,从评卷结果看,写议论文的考生基本上未见有上佳表现。更有个别考生文体杂糅,得分自然不高。
二是有的考生将“善”的外延随意扩张。例如,视自己(或别人)对读书的嗜好为善,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为善,视长跑过程中的坚持为善……有的考生将父母(或爷爷奶奶)对自己的关怀、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同学对自己的友情等随手写来,并在文章最后来一段标签式的抒情议论,“善”的感觉很牵强。这与他们下笔之前缺乏必要的审题思考、斟酌取舍密不可分。
三是由于平时审题习惯不佳,加之对思辨能力的培养不够,不少考生没有能够深入挖掘自己的生活积淀,导致选材上出现了大量“撞车”的情况。例如,对小猫、小狗、小鸟、乞丐的善;到某小店吃早饭,老板没有收“我”钱;坐公交车让座、帮路人修理自行车、给环卫工人送水等。这些文章并非没有价值,但挖掘不透,思考浅显,难以获得阅卷教师的青睐。
1.准确把握“善”的內涵。
本道作文题中的“善”字,常见常用,不难理解。生活中的善言善行,同学们都曾有过切身体验。但是在写作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记住紧扣“善”字选取材料,通过形象的语言让“善”的感觉扑面而来。
本次考场作文中,有一名考生写母亲为邻家重症病人发动网络募捐,借助母亲的忙碌与坚持刻画其善良热心的个性品质,并通过“我”的怀疑与网友源源不断地捐款、留言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人们的心灵之“善”,“洁了我的灵魂,润了我的华年”。这样的选材极具时代性、鲜活性,对“善”的理解和把握十分精当到位,自然获得了较高的分数。
2.着力写好“润”的感觉。
甄别和选拔是考场作文最重要的功能。在确保选材合格的基础上,本道作文题最能够区分同学们写作能力和功底的,便是在行文中是否处处有“善”,是否时刻让读者“善”意盎然。只有时时处处彰显“善”,才能让“润”的感觉有如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浸润读者的心灵,使之获得至情至真、曼妙无比的审美体验。
本次考场作文中,有一名考生从生活中精心选取了三个典型画面(刷屏朋友圈的照片、善意教诲的老师和“我”于山中采风时帮老大娘捡拾废品的情景)彰显其“善”,并在精心描述完每一个画面之后,不失时机地抒写“我”的心理感受:“五彩的伞和他努力的身影凝成善的风景,潜入我的视线,润了我的华年”“你善意的话语婉约成彩虹,悄悄挂在我的心空,温润了我的华年”“善,漾成汩汩清泉,谱成一曲清歌,温了心田,润了华年……”这样的文章,思想境界高,思维品质佳,表达能力强,自然能够从大量文章中脱颖而出。
3.学会对题材的二次筛选。
如前所述,“善”的经历同学们都曾有过,但如何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积累中精心挑选出别样独特的写作素材,触动阅卷教师的心弦,并非易事。这是同学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大家在动笔之前,一定要紧紧扣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善”“润”和“华年”,通过发散思维的方式从自己的生活积累中梳理出N种可选的素材,在充分思辨的基础上对这些素材进行二次筛选。这既很重要,也非常必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与他人雷同,从而以自己的方式和角度下笔成文,最终获得阅卷教师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