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高校校园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部分高校为例

2019-06-21李丽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6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大学生

李丽

(甘肃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近几年随着各种新兴媒体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环境日趋复杂化,网络将各种便捷带给大学生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而由此产生的各种负面效应也在不断显现[1]。 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一是对大学生已有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冲击[2],使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诚信意识降低、道德行为失范,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问题。二是对校园文化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有些大学生参与到负面网络群体事件中,影响了校园和社会环境的稳定[3]。因此,在新时代下,研究新网络环境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高校校园文化的负面影响,并积极探讨行之有效的对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对大学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方法

该次调查以甘肃省5 个高等院校的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为对象进行,详细情况如下。

调查时间:2012年6月2日—7月20日。

调查对象: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 甘肃政法学院及兰州城市学院的不同专业在校本科生。

调查方式: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走访、个别谈心和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为辅。

调查问卷设计及内容: 调查问卷以单项选择及多项选择题为主,内容包括:新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及对高校校园文化及校园思政教育的影响。

问卷回收情况:共发放问卷1 000 份,回收问卷984 份,回收率98.40%,有效问卷978 份,问卷有效率为97.80%。 该数据基本可以反映新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高校校园文化的负面影响问题情况。

数据处理: 所有统计数据用Excel 和DPS 软件进行统计与方差分析。

2 调查的结果分析

2.1 新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研究

2.1.1 网络虚拟性使大学生诚信意识降低,责任感弱化

从图1 可以看出:有74.43%的大学生在各项网络社交活动中填写部分真实个人信息。21.79%的同学表示不会填写个人真实信息,均远大于全部真实填写个人信息的人数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 由于没有相应的制约,大学生经常以虚假的个人信息进行网络活动,进而引起其诚信意识下降,诚信行为缺失。 同时在走访中发现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网络影响对道德认识模糊,对诚信意识淡漠,致使他们在现实中责任感弱化。

图1 大学生在各种社交网站中填写的个人信息真实性情况调查

2.1.2 网络环境的无约束性容易引发部分大学生道德缺失,不文明的行为泛滥

由图2 可以看出,在对网络环境的无约束性引发大学生不文明的行为泛滥情况的调查中,有80.00%左右的学生在网络中遇到过他人使用不文明语言,极显著大于(P<0.01)选择“见过不多或没有见过”的学生。其中会进行劝阻与不进行劝阻的学生各占一半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因为网络环境中缺少有效约束,存在着非理性和隐蔽性,这使网络行为相对容易失范。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受到网络环境非理性的影响,使得一些大学生往往夸大自己的意志自由度,产生不文明行为,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同时,网络的隐蔽性也容易消解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道德责任感,一旦沉迷没有外在舆论和道德制约的网络,必将钝化大学生的自我道德评价能力,造成他们在现实社会中迷失道德取向。

图2 学生网络聊天、打游戏、网络论坛、微薄、博客等网络交流媒体中遇见其他同学或者同龄人中使用不文明语言情况调查

2.1.3 部分大学生沉溺网络进而引发一系列实际人际交往中心理障碍等问题

由表1 可知:43.25%的大学生每天平均上网1.5h,29.86%的学生上网1.5~3h,显著大于上网3h 以上的学生数,表明大多数学生能够合理安排上网和日常生活的时间。 但仍有10%左右的学生每天上网在4.5h 以上,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对大学生上网时间自我控制调查分析表明:34.56%的学生已意识到有时会上瘾,显著大于没有网瘾的学生数,且有3.78%的学生虽然有网瘾习惯,但不想控制。表明一些大学生的自律能力较差,对网络有很强的依赖性。在走访中发现由于长时间的上网,造成许多大学生在网络上高谈阔论,但在现实社会活动中沉默寡言。 这些学生逐渐淡漠了社会交往,变得孤立、冷漠、自私。甚至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长期沉迷于网络讲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严重者则会导致身体素质下降、生物钟紊乱、情感低迷冷漠、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能力下降,思维迟缓等,形成了网络性心理障碍[4]。

表1 大学生上网时间及自我控制度调查表

图4 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多选)

2.2 新网络环境对高校校园文化和校园思政教育发展的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因网络而改变,近年来,各种新型网络媒体不断涌现,一方面给校园文化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此外,影响校园思政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5]。

2.2.1 网络上传播的多元的思想观念对校园主流思想发起冲击

通过在校大学生获得信息主要来源调查发现:选择网络论坛、微博、门户网站等新兴媒体作为渠道的同学分别占总人数的72.40%、69.76%、60.20%显著大于(P<0.05)利用图书馆、报纸、杂志及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见图4)。 通过相关关系分析表明: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69 2** (r0.05=0.754,r0.01=0.875)。 了解渠道由新兴媒体向传统媒体选择的过渡中,学生的关注度逐渐降低。这表明大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各种网络渠道。 但是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网络汇集交织,交融冲突。其中:(1)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传播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对我国国家建设各方面进行言论攻击,甚至发布一些虚假消息攻击中国内政, 丑化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2)国内的一些门户网站为了吸引网民的眼球,刻意夸大甚至歪曲一些社会热点现象,以提高其点击率。 (3)不法组织利用网络传播信息,制造反动舆论或发泄不满。 面对网上不良信息大多数大学生难以对其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会对大学生在校接受的正确价值观,政治信仰和思想道德产生冲击,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思想的动摇。 如果长期的接触这些思想,还对其周围学生产生影响。最终破坏大学校园固有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观,毒害更广大青年学生,对校园主流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大打折扣并危害到校园稳定和谐。

2.2.2 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易导致校园发生群体事件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 校园网是新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延伸,单一的以学校新闻及教务为主题的校园网内容无法吸引学生的目光,据调查大学生浏览校园网主要是为了查看通知、成绩和选课,即便是对于网上评教之类的教学互动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由此可见目前校园网络覆盖率虽然较高,但内容建设很不够丰富,应用范围还偏窄。 与此相对应的是:几乎所有的大学班级、学生社团均有自己的QQ 群、微信群;大多数学生不仅在微博、微信、QQ 等校园社交网络上注册账号。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主人翁意识强烈,参与意识浓厚,但往往缺乏明辨是非,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舆论来进行一些活动时,在没有权威证实的状态下,只要某些信息符合一般人的推敲,想象和期待,那么即使这些信息是错误的,也会被大学生接受,并通过QQ 群、 微信群,QQ 空间等方式在校园内广泛迅速传播。这个过程助长了事件的蔓延,使得国家和学校更加难以控制集合、集会及游行行为,最终容易形成校园负面网络群体性事件。

3 结论与对策

综上所述,随着新兴媒体在校园各个角落的蔓延。面对不良的信息对大学生本身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不良影响和大学校园文化进行冲击,甚至会引发负面群体事件等问题的情况,特提出以下对策。

3.1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责任感和诚信意识

在高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中,应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诚信意识的养成。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是网络行为中滋生游戏心态的最重要原因,进而导致诚信意识降低。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通过正面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和判断能力, 指引他们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发展自我的内在动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制大学生受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才能使他们能够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特别是能够使大学生没有任何外在的监督时,也能时刻保持自我约束。

3.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防止大学生沉溺网络

有些大学生对网络资源的运用不当,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娱乐,耽误学习,损害身体,引发了上网成瘾、社交活动减少等心理异常现象。面对此情况高校德育工作者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同时学校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学生,注重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评价并深刻反思,逐步提高其自控能力,从而让他们成长为一个理性、合理使用网络的新时代大学生,重新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这与李彦妮的观点一致[6]。

3.3 建立基层校园舆情系统,加强校园网络法制建设,推行校园网上网实名制

应利用新兴媒体便捷、直观、传播量大的有利面,在基层班级、宿舍、社团、学生会等学生团体中建立校园舆情系统,任用政治立场坚定的学生担任舆情信息员,一面监督校园网络,一面传播积极健康的主流校园思想; 此外高校应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 过滤不良信息,利用网络服务器对来访者的地址、访问时间和操作行为进行记录, 定期不定期对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有害信息和恶意信息做到及时删除,这与朱伟的观点相同[7];同时加强大学生网络的法制意识,积极推行校园网上网实名制。 把网络法律法规的学习纳入教学中,通过法律课程对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积极、自觉的文明上网。 总之,必须通过严格管理和耐心引导双管齐下,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与现实的关系,自觉规范个人的网络行为,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3.4 建设内容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开发校园网页,创办内容向上的网络论坛、微博等新兴媒体平台

首先,各大高校应该积极开发内容多样,形式新颖的网络课程,使得大学生将网络与学习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好好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兴趣,同时通过举办网上读书、微博直播等活动,使他们更充分地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和交流手段来获取丰富的知识。 并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把第一课堂的教学与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结合起来[8]。通过举办科技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们的上进心和创造性。

其次,开发网络互动平台,建立校园论坛、班级微博。 促进学校与师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这种交流可以快速地反映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针对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个性和特长充分发挥。 将网络论坛适用于思想解惑、 热点问题讨论,通过对校园论坛不同板块负责人的培训,使他们具有较强的鉴别能力,确保校园论坛等信息交流平台的健康文明。 同时,学校的相关人员还可以通过导贴、跟贴、结贴等方式参与校园论坛讨论中,引领监督学生从事积极、健康、有益的网络活动。

在新网络环境下只要利用网络文化的特点,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当今校园生活的实际结合起来,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才能应对网络文化挑战,利用新兴媒体平台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园大学生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