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住院抑郁症联合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
2019-06-2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生活环境的变化,精神疾病已成为当前我国疾病分类中一类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除心血管疾病以外的第二大致残疾病,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目前,虽然新型抗抑郁药不断涌现,但治疗效果仍不够理想,临床上约有近30%抑郁症患者抗抑郁药治疗效果差[2]。临床上通常采用增加抗抑郁药的剂量、使用增效剂或辅助心理治疗的方法来增加疗效,而联合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作为增效剂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3]。为了了解目前抑郁症患者联合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情况,本研究通对本院睡眠障碍科从2016年1月—2018年6月中收治的258例抑郁症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进行调查,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从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睡眠障碍科住院治疗中符合条件的抑郁症患者258例。入组标准:调查患者共计258例,其中男性82例(31.8%),女性176例(68.2%);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8.5±6.5)岁,住院次数1~6次,平均(3.0±1.5)次,病程 0.2~420个月,平均(103.5±12.5)个月,住院天数14~92天,平均(35.5±4.5)d。纳入标准:所有患者住院时间均≥2周,性别不限,年龄18~70岁,平均(42.15±13.52)岁;明确符合《ICD-10 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抑郁发作”或“复发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排除双相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及其他精神疾病或继发性抑郁发作;排除伴有严重的躯体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疾病;排除酒精和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及成瘾者;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排除资料不全或治疗不充分的患者[4]。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主要采用自编调查表进行调查,通过调阅病例资料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调查内容:(1)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婚姻状况、既往病史及伴随慢性躯体疾病等;(2)患者的疾病特征及症状:包括抑郁总病程、起病年龄、发作次数、消极自杀史、伴精神病性症状、生物学特征、焦虑特征等;(3)患者住院过程中使用抗抑郁药物及抗精神病药物名称、剂量、用法等进行登记,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描述选择(±s)或%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抑郁药物使用情况
抗抑郁药的使用以单一用药为主。从药剂量分析,奥氯平与喹硫平均剂量分别为(7.27±4.09)mg/d、(92.36±25.91)mg/d;水平均低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标准推荐剂量的5~10 mg/d及200~400 mg/d[5],详见表1。
表1 抗精神病药物使用频率及日剂量
2.2 抗抑郁药物使用统计情况
258例患者中,单种抗抑郁药物治疗者仅占总比的75.2%(194例),联合2种抗抑郁药进行治疗的患者占总比的24.8%(64例);未见采用3种抗抑郁药联合使用的情况。
2.3 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的联合使用情况
258例患者中联合抗精神病药物64例(占75.2%),其中50例为联合一种抗精神病药物,14例联合2种抗精神病药物,所联合药物均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和无典型抗精神病药物。194例单一抗抑郁药物应用患者中,175例选择SSRIs类、15例选择SNRIs类、4例选择NaSSAs0类,SSRIs及SNRI比例相对较高。50例患者结合两种不同机制的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中,其中SSRIs联合NaSSAs25例、SNRIs联合NaSSAs20例、SSRIs联合SNRIs5例、SSRIs联合SSRIs0例。14例联合2种抗精神病药物患者中,均为SDAs与两种抗抑郁药物联用,无单用SDAs。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了更多的生活、工作的挑战和压力,抑郁症患病率也呈升高趋势,住院抑郁患者也明显增加。研究表明,慢性、低强度、长期的应激性生活事件是引发抑郁的主要原因[4]。
根据对本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中258例抑郁症住院患者的调查表明,住院患者中以女性居多。抗抑郁药物的使用以单一用药为主,其中以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及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SNRI)为主。SSRIs的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艾司西酞普兰、西酞普兰、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氟西汀。主要是因为SSRIs类药物的疗效较好、副反应轻、耐受性较高、服药依从性好等原因,故使用较多。SNRI主要为文拉法辛及度洛西汀,其起效相对较快,尤其伴躯体疼痛及不适者有相对优势,故也选择较多。NE和特异性5-HT抗抑郁药(NaSSA)米氮平虽使用例数不少,但考虑其对食欲体重及粒细胞的影响,仅7例为单用,与其他抗抑郁药物联合使用改善激越及助眠多见,并且使用剂量相对偏小。从表1中可见,目前抗抑郁药使用中,主要为新一代的抗抑郁药物。新型抗抑郁药在临床上的使用中已占主导,三环、四环类等老一代抗抑郁药物因其副反应,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难见踪影,即使有使用,也以联合或辅助治疗为主。
经调查发现,住院调查患者中首次发病即住院者少见。其中194例(75.2%)患者为复发性抑郁,最高病程可达39年之久,其中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有76例,有超过194例患者住院前曾使用过2种以上的抗抑郁药物或联合2种以上抗抑郁药治疗,但疗效均欠佳。同时,临床上增效治疗方式多为抗惊厥药物或锂盐、丁螺环酮、两种不同机制的抗抑郁药等类型,其临床实用价值多倾向于两种不同机制的抗抑郁药。所以在住院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为难治性抑郁患者。在中外众多的治疗指南中,均推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用于抑郁症的联合治疗[5-7]。一致性研究结果提示,加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较单独维持原有的抗抑郁治疗,能够获得更快的疗效,加药治疗的显著益处为开始加药治疗1~2周内即可出现。起效更快,有效率更高[8]。
目前多项研究均显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具有一定抗抑郁作用,其疗效甚至与SSRIs相当,但尚无定论,仍需大样本的对照研究[9]。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作用于5-HT受体与D2受体,抑制其兴奋,降低受体对5-HT的敏感性,下调脑内5-HT2A受体,可能是多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治疗的共同机制[10]。所以除了伴有精神病性症状需要联合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以外,大多数抗抑郁药物联合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目的是起到增效作用,协同改善抗抑郁疗效,缩短病程。
4 结论
本研究表明,本院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仍以单一用药为主,其中以SSRIs及SNRI使用频次较高,符合指南推荐。但通过调查发现,合用抗抑郁药物的情况也不在少数,需引起重视。目前公认抗抑郁药物的合并使用可能产生不良相互作用,应谨慎或者尽量避免,做到安全、有效、合理用药[11-13]。众所周知,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会对躯体产生潜在的不良反应,涉及躯体多个系统多个器官。抗精神病药物在住院抑郁症患者中存在过度使用的情况,需要引起关注及重视。这次调查仅在本院范围内,且样本量较小,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应当增大样本含量,扩大调查范围来进一步进行相关研究。但本次研究仍提示我们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抗精神病药物在抑郁症患者使用时要综合衡量患者的整体状况及远期得失,减少过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