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镇亚:发掘海龙屯第一人
2019-06-21文丨刘伊霜
文丨■ 遵义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刘伊霜
1979年冬的一天,漫天雪花飞舞,寒彻透骨。龙崖山脚下,一个裹着厚棉衣、穿着胶筒靴的青年男子踽踽独行,在朦胧的天地间,找寻海龙屯的印迹。
时隔近四十年,如今海龙屯已是赫赫有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那个在雪地里艰难跋涉的青年——时任遵义县文物馆工作人员的葛镇亚,如今已是头发花白。
那一年,葛镇亚接到任务:对县境内现存文物古迹开展普查并修订地方志。这期间,他从历史文献中了解到,海龙屯和杨氏土司是一段极其重要的历史,但关于其具体位置的记载却十分模糊。海龙屯究竟在哪儿?其遗迹是否还存在?当时,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还无人涉及,这成为他迫切希望弄清楚的问题。
当年12月的一天,葛镇亚从一个名叫海龙坝的地方出发,一路打听海龙屯的所在:“老乡,晓得海龙屯在哪里不?”“不在这里,还远得很哟!”就这样,葛镇亚一直走到了天黑,终于在和村民闲聊时听到了有关“杨玉龙”“白龙太子”的传说,他打了个激灵:村民口中的“杨玉龙”,想必就是他苦寻已久的播州世袭土司29代统治者杨应龙!
次日,葛镇亚再次登上龙崖山,总算在漫天纷飞的大雪中找到了依稀可辨的飞龙关等关口,他迅速拿起随身携带的“海鸥”牌老式相机,拍了许多资料图片,并做了第一次考察记录。次年春,葛镇亚再次只身上山,继续做记录、完善影像资料、制作拓片、绘制地图……此后,他将研究成果写下并在《贵州日报》发表,让更多人知道了海龙屯依然存在。
在葛镇亚的不断努力下,海龙屯的文物发掘工作揭开了新的篇章,一路成功申报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海龙屯考古工作中,为海龙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及开发文化旅游打下了重要基础,其神秘面纱逐渐向世人揭开。葛镇亚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了海龙屯考古研究和保护开发事业,1999年8月起,他作为海龙屯旅游开发指挥部副指挥长,在山上住了整整一年,规划旅游步道及旅游公路、测绘地形图等等。退休后,他仍在为海龙屯的保护开发工作奔走。
葛镇亚接受媒体采访
海龙屯仅仅是葛镇亚发现的数百处文物古迹之一。自1979年起,葛镇亚靠双脚踏遍原遵义县(现播州区)辖区,还发现了以尚嵇陈公祠、茶山关、毛石老街、金鼎山寺庙等为典型代表的大批文物古迹,并参与沙滩文化、苟坝会议等文史研究工作,参与编辑《遵义百科全书》《遵义简史》等大型文献图书。
此外,葛镇亚更是一名修志专家。从1985年起,葛镇亚耗时7年牵头编纂了《遵义县志》。“旧时,由于遵义县是遵义府的治所,实行以府志代县志,没有独立县志。”依靠纸、笔并辅以旧式打字机,葛镇亚一个字一个字敲出160余万字的志书内容,使《遵义县志》成为原遵义县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县志,该书曾获贵州省优秀图书一等奖等奖项。
因在历史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葛镇亚被选为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遵义市长征学学会理事。
如今,74岁的葛镇亚仍退而不休,继续着他所热爱一生的修志和文化研究事业……